APP下载

紧扣文本特色深挖作品内涵

2022-03-23赵霞陈魏俊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老人与海主题人物形象

赵霞 陈魏俊

【摘 要】内心独白是《老人与海》的文本特色之一,它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学生在鉴赏《老人与海》时,常常出现不愿读也读不懂内心独白,浅读、误读人物形象等现象。研究者提出将鉴赏人物的内心独白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鉴赏作品复杂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主旨内涵。

【关键词】《老人与海》;内心独白;人物形象;主题

【作者简介】赵霞,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中的外国文学教学策略;陈魏俊,高级教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与古汉语。

不同文本在素材选取、艺术手法、语言特色、思想主题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的特色。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文本特色为切入口,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和价值。《老人与海》是世界文学经典,但学生对这一名著的评价大相径庭。有的学生认为这部小说主题明确,人物形象鲜明,值得阅读;有的学生则认为其情节简单,结构单纯,人物性格单一,缺少阅读兴奋点。同一部小说,阅读感受相差甚远。这一现象的出现既和中外文化差异、人生阅历、阅读经验有关,也和文本特色有相当大的关系。《老人与海》有情节淡化倾向,情节简单,人物较少,语言凝练,主题多解。从艺术手法上看,小说使用了大量内心独白,这对学生而言已构成阅读障碍,使学生出现了不愿读、读不懂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从文本特色入手,帮助学生扫除障碍,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小说的价值。

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关注人物内心的起伏变化恰恰是《老人与海》的特色之一。内心独白除了可以增加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复杂性,还对彰显文本多重主旨具有重大作用。我们可以通过鉴赏《老人与海》中的内心独白感知这部世界经典名著的魅力和价值。

一、挑战极限、战胜自我的硬汉形象和英雄主义主题

(一)归纳内心独白特点,赏析硬汉形象

《老人与海》中的内心独白大致可以分为“他想”和“他说”两类,二者主要集中在与鲨鱼搏斗的间隙,常常交叉出现,展现了圣地亚哥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如以下节选内容。

好景不长啊,他想。我现在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希望根本没有钓上这条鱼,而是独个儿躺在床上铺的旧报纸上。

不过,攻击我这条鱼的鲨鱼被我干掉了,他想。它是我见过的最大的尖齿鲨。天知道,我可见识过不少大鱼。

“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我很痛心,把这鱼给杀了,他想。现在倒霉的时候就要来了,可我连鱼叉都没有。尖齿鲨很残忍,而且也很能干,很强壮,很聪明。不过我比它更聪明。也许并不是这样,他想。也许只不过是我的武器比它的强。

“别想啦,老家伙,”他大声说,“顺着这条航线走吧,事到临头再对付吧。”[1]89-90

分析上述节选内容可以发现,“他想”表明圣地亚哥的思索、怀疑、退缩,展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无助、孤独。“他说”则表明圣地亚哥在自我肯定,做出决定甚至宣言,代表他战胜了内心的矛盾,展现了他的勇敢坚定。不仅如此,“他说”还常常以“大声说”的形式出现,这是圣地亚哥希望借助高声说的形式帮助自己战胜动摇和纠结。

(二)品读反复语句,品析英雄观

海明威曾在多家报社担任新闻记者,多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影响了其创作风格。海明威在创作中大量使用短句,叙事简洁、语言凝练,其作品有“电报式”风格之美誉。追求简约文风的海明威却在《老人与海》中使用了大量重复的词汇与语句,这种反常的语言现象通常蕴含着深刻的用意。鉴赏作品时,我们可分析那些反复出现的内心独白,把握人物形象和思想主题。在《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四次提到“这是一场梦”,教师可引導学生品析这四处内心独白在刻画人物形象和彰显主题方面的作用。

1.他盯着那条紧逼而来的鲨鱼,顺便朝那条大鱼望了一眼。这简直像是做梦一样,他想。我没法阻止它攻击我,但我也许能制服它。尖齿鲨,他想,见鬼去吧。[1]88

2.好景不长啊,他想。我现在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希望根本没有钓上这条鱼,而是独个儿躺在床上铺的旧报纸上。

不过,攻击我这条鱼的鲨鱼被我干掉了,他想。它是我见过的最大的尖齿鲨。[1]89-90

3.“我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希望我压根儿没有钓上它来。鱼啊,真抱歉。这下子一切都糟透了。”

……

算啦,他自言自语道,还是留神看看绑在刀上的绳子有没有断,再把手保养好,因为还会有鲨鱼来袭击。[1]96

4.我现在能想点儿什么呢?他暗自琢磨。没什么可想的……真希望这是一场梦,他想。可谁知道呢?说不定有个好结果呢。[1]97

第一处提到“这是一场梦”发生在刚捕捉到大马林鱼,就被鲨鱼盯上之时。圣地亚哥希望这一切没有发生,面对不幸际遇,他非常失望,有逃避倾向,但很快就转向直面不幸。第二处出现在他看到被咬得残缺不全的大鱼,心疼万分的场景时,“真希望”有强烈的感叹意味,他希望过着安逸闲适的生活,悔恨之意、退缩之情比第一次更强烈,但他很快就否定了自己的畏缩情绪,变得坚定起来。第三处和第二处的语句类似,但对大鱼的抱歉之情、内疚之意更加强烈,他的悔恨之意,动摇退缩比上一次更强烈,但他还是选择了直面现实,积极备战。第四处虽然也有动摇倾向,但很快就被否定,“老人”的内心更为坚定。四处“这是一场梦”的强调,既是“老人”内心动摇与退缩的展现,也是“老人”对惶恐畏惧的自己的一种抚慰,更是“老人”对自己一次又一次强烈的自我认同和肯定。

通过内心独白的分析,我们能感受到圣地亚哥的矛盾退缩、孤独寂寞。“老人”是硬汉,但在硬汉的外表之下也有万般情丝,他也有矛盾纠结,也会脆弱退却,也想中途放弃,这样的矛盾性增加了“老人”形象的真实性。圣地亚哥不仅在和变幻莫测的大海、力量悬殊的大马林鱼、鲨鱼等外在力量搏斗,也在和自己战斗。他不断挑战极限,战胜自我,这正是硬汉精神的体现。海明威通过丰富的内心独白塑造了一个不断挑战极限,战胜自我的英雄形象,同时揭示了作品的主题——赞颂个人英雄主义。

二、尊重自然,刚柔并济的硬汉和敬畏生命主题

(一)细读文本,分析形象

独自航行在大海上的圣地亚哥面对孤独的自己和海上的众多生物,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透过其自言自语,我们可以从中探究其对待生物、对待自然的态度。

1.圣地亚哥对待大马林鱼

(1)我希望能喂喂这条大鱼,他想。它是我的兄弟。可我必须杀死它,为了这个还得养精蓄锐。[1]48-49

(2)这是条大鱼,我一定得制服它,他想。我决不能让它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有多大,如果它奋力逃跑会有多大能耐。……不过,谢天谢地,它们没有我们这些要置它们于死地的人聪明,尽管它们更高贵,也更能干。[1]52

(3)“这条鱼也是我的朋友,”他大声说,“我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这样一条鱼。不过我必须杀死它。幸亏我们用不着非得杀死那些星星。”

……

接着,他又为这条没有东西吃的大鱼感到难过,但伤心归伤心,他还是决定杀死它。它能够多少人吃啊,他想。可是他们配吃吗?不配,当然不配。它的举止风度何等高贵,它的尊严何等伟大,谁也不配吃它。[1]64

(4)鱼啊,你害死我了,老人想。不过你有这个权利。兄弟啊,我还从来没有见过比你更大、更漂亮、更沉静,或者更高贵的东西。来吧,把我杀死吧,我不在乎谁死在谁手里。[1]80

(5)它(指大马林鱼)活着的时候你敬爱它,它死了之后你也一样敬爱它。[1]92

圣地亚哥对待大马林鱼的态度矛盾复杂。一方面,他对大马林鱼充满赞美和敬意,多次称其为“兄弟”,认为大马林鱼是高贵的对手,是与自己平等的“朋友”。另一方面,“老人”又反复说“必须杀死它”,圣地亚哥渴望以战胜大马林鱼的方式捍卫渔夫的尊严,实现自我价值。

2.圣地亚哥对待鲨鱼

(1)尖齿鲨很残忍,而且也很能干,很强壮,很聪明。不过我比它更聪明。也许并不是这样,他想。也许只不过是我的武器比它的强。[1]90

(2)但是,杀死那条尖齿鲨你倒是乐在其中,他想。它跟你一样,靠吃活鱼为生。它不是食腐动物,也不像某些鲨鱼那样,游来游去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它美丽而崇高,无所畏惧。[1]92

圣地亚哥对掠夺破坏自己战利品的鲨鱼的态度也很复杂。一方面,鲨鱼是一个强悍的对手,他渴望战胜鲨鱼,捍卫劳动成果。另一方面,他又非常欣赏对手,与鲨鱼搏斗时情不自禁地表达出对鲨鱼的欣赏和赞美。他连用三个“很”来赞美鲨鱼,直言人类凭借武器才略占上风。

圣地亚哥不仅对大马林鱼和鲨鱼的态度矛盾复杂,对其他海洋生物也充满情感。他同情柔弱纤巧的小鸟、遭到残杀的海龟,赞美活泼可爱的海豚,对自然万物充满敬畏之心。在硬汉的外表之下,圣地亚哥有一颗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柔软之心。虽然他对待自然的态度存在矛盾之处,但其对生命的赞美与尊重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已初步具备生态伦理观的萌芽。圣地亚哥对待生物的态度丰富了其形象特征,同时也蕴含了敬畏自然的主旨。

(二)比较阅读,理论补充

除了细读文本,我们还可借助比较文学的方法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对照和评价,以开阔眼界,使认识更深刻,从而看到差别,把握小说的特点。在本专题中,我们可运用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理论,比较《老人与海》与《鲁滨孙飘流记》自然观的异同,了解造成其差异的原因,引导学生更客观地评价圣地亚哥的自然观,从而了解这一人物形象和主旨内涵的特殊价值。

1.至于我的那些猫,前面也已说过,它们繁殖得实在太厉害了,迫使我一開头就得开枪打死它们几只,免得它们把我所有的东西都吃光。最后,我带来的两只老猫都死了,我又不断地驱逐那些小猫,不给它们东西吃,结果它们都跑到树林子里,变成野猫了,只有两三只,是我所心爱的,被我驯养在家里。可是每当它们生出小猫时,我就把小猫投在水里淹死。[2]138

2.你看我用餐的时候,俨然像一位国王,一个人高高坐在上面,臣仆们在旁边侍候着。波儿就仿佛是我的宠臣,只有它,才有权利跟我说话。我的狗(它现在已又老又昏聩了)照例坐在我的右手;那两只猫呢,一只坐在这边,一只坐在那边,时时希望从我手里得到一点什么吃的,视为特殊的恩赐。[2]113

鲁滨孙饲养猫是出于陪伴自己、排遣寂寞的需要,而非爱护动物。他既想驯养小猫供自己消遣,又不想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因而把小猫溺死,非常自私残忍。他还把动物们视为臣仆,将自己视为海岛之王凌驾于其他生物之上。他的自然观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非常自私。圣地亚哥则将动物视为兄弟、伙伴,哪怕是对手,也饱含赞美之情、敬佩之意。虽然圣地亚哥也视大自然为对手,但与鲁滨孙的自然观相比,无疑是巨大的进步。

适当引入文艺理论可以为学生提供鉴赏文本的抓手,帮助学生更深入准确地分析、评价作品。同样,概括圣地亚哥的自然观后,教师可适当补充生态伦理学的知识,让学生借助生态伦理学对圣地亚哥这一形象和作品主题进行更为中肯的评价。生态伦理学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提倡人类将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自然,倡导对自然生态系统、对生物物种的关注,以人与自然协同进化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征服和统治自然观、欲望动力观、发展至上论等观念。

圣地亚哥认识到其他生命与人的相似性,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虽然与倡导人和自然生态平衡协调的自然观有些差距,但已具有生态伦理学的因子,有一定的进步性。

三、反思自我的思考者和反思欲望的主题

“冰山原则”的运用使《老人与海》具有了言简意赅、含蓄蕴藉的特点。作品中的大海、大马林鱼、鲨鱼、鱼骨架等都具有多重象征义,从不同角度解读其含义,作品的主旨内涵大不相同。除了物象之外,很多语句也有多重含义,内涵丰富。细细品读这些语句,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人物形象,探索作品主题。例如,圣地亚哥反复强调“出海太远了”,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其深刻含义。

1.“鱼啊,我本来就不该出海到这么远的地方,”他说,“对你对我都不好。鱼啊,真抱歉。”[1]96

2.“你原来是一整条。很抱歉,我出海太远了。我把咱们俩都毁了。”[1]101

3.我还有半条鱼,他想。也许我走运,能把前半条带回去呢。我总该有点儿运气吧。不会的,他说,你出海太远了,你的好运气都给毁了。[1]102

4.“没有什么把我打垮,”他大声说,“都是因为我出海太远了。”[1]105-106

欲望是人的本能,是人类进化、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动力。但欲望的过度释放则具有破坏性,需要理智的调控与节制。圣地亚哥执意去深海捕鱼是为了捕捉大鱼,为了证明自己宝刀未老。大马林鱼既象征理想、目标,也代表人类的欲望,鲨鱼既指人类实现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障碍,也象征着自然对人类欲望的惩罚。强调了四次的“出海太远了”,既明指圣地亚哥为了捕获大鱼而到远海捕鱼,也暗指人类无休无止的欲望。圣地亚哥甚至后悔“希望我压根儿没有钓上它来”,认为“一切都糟透了”。老人带着捕杀大鱼的欲望,在变幻莫测的大海上履行人生使命,结果只带着一副白花花的魚骨回到岸边,回到了当初出发的地方。海明威借大马林鱼变成鱼骨、圣地亚哥的内心独白对人类欲望进行了反思,提醒人类应合理节制欲望。正如雷切尔·卡森所说:“人类总是狂妄地大谈特谈征服自然,现在他有能力去实现他的夸夸其谈了。这是我们的不幸,而且很可能是我们的悲剧。因为这种巨大的能力不仅没有受到理性和智慧的约束,而且还以不负责任为其标志。人类没有意识到自己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征服自然的最终代价是埋葬自己。”[3]这些内心独白也刻画了“老人”反思自我的形象特征,彰显了小说反思欲望的主题。

在学习内心独白专题之前,很多学生对圣地亚哥形象的认知停留在“不服输”“不向命运低头”等浅层次的理解上,将他误读为简单的励志人物,将《老人与海》看成鸡汤文、简单的励志小说。通过学习内心独白专题,学生感受到圣地亚哥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既有不畏艰险、挑战自我的硬汉精神,也有敬畏生命、反思自我的铁骨柔情。同时,又探究了作品蕴含的英雄主义、生态伦理、反思欲望等主题,实现人物形象和主题解读的多重性。

参考文献:

[1]海明威.老人与海[M].李育超,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2]笛福.鲁滨孙飘流记[M].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3]钟燕.蓝色批评:生态批评的新视野[J].国外文学,2005(3):18-28.

(责任编辑:蒋素利)

猜你喜欢

老人与海主题人物形象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读后感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谈历史传记题材的古装影视剧化装造型设计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言论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