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初探

2022-03-23徐莹

河南教育·高教 2022年2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新时代高校

徐莹

摘 要:新时代对我国高校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需要,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需求。高校要通过强化思想引领、搭建多元平台、培养劳动情怀、推进劳动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让学生爱劳动、会劳动、常劳动。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劳动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表达过尊重劳动、关心劳动者的理念。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积极引导大学生培养劳动情怀,提升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義

(一)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的作用,认为劳动创造了人,且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劳动,离开了劳动或者停止劳动,任何民族都会走向灭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劳动的系列论述,揭示了重视劳动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参与劳动实践是个人实现人生理想和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内在要求。通过劳动教育筑牢大学生实现人生梦想的基础,是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需要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灿烂历史文化,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劳动过程中形成了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优良品格。在向天地求生存、求发展过程中培育出的重视劳动的观念,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我国古代先贤格外重视劳动教育在教育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朱子家训》中指出,“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无不强调要通过劳动实践启发人的心智,锻炼人的毅力,培养人的本领。可见,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秉承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优良传统,形成善于劳动、勤于劳动的精神品质。

(三)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落实髙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需求

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有理想信念、有良好素质、有过硬本领的劳动者的重大责任。青年大学生要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能对国家、民族和社会做出有益贡献的人,必须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过硬的劳动本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有助于进一步营造以勤奋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深入人心,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

二、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

近年,特别是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各高校日益重视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丰富劳动教育平台,改进教育方式方法,拓宽劳动教育途径,大力弘扬劳动精神,营造良好的劳动育人环境和浓郁的劳动育人文化氛围,使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观念不断深入学生头脑。总体来看,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不断增强。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受长期以来社会重智育轻劳育的片面观念影响,加之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轻视劳动、妄想一夜暴富的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不少大学生。从2021年5月笔者在福建X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问卷调查来看,当前高校劳动教育仍有待加强。

(一)爱劳动的价值观念还需进一步深入人心

爱劳动,就是喜欢参与劳动实践,衷心热爱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是否爱劳动的直接表现是人对待劳动的态度,本质上反映着人的劳动价值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一大批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生活方式逐步成型,新型工作方式层出不穷。在此过程中,不少青年企业家脱颖而出,越来越多青年富豪也被公众熟知,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但部分大学生对此缺乏科学的认知,在劳动价值取向上出现功利化倾向。调查结果表明,在“就业择业标准”问题上,75.6%的大学生首先考虑的是工资待遇或工作地点,仅有18.2%的大学生将国家战略需要和社会需求作为最重要的标准。在“物质还是精神更能激励自身奋斗动力”问题上,超过60%的大学生表示对物质激励更为看重,认为若只有荣誉称号等精神奖励,缺少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自己奋斗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可见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存在重个人轻集体、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缺少为国家、民族长远发展而无私劳动的自觉性。

(二)会劳动的本领还需进一步锤炼提升

会劳动,就是能够利用某种劳动工具,掌握一定劳动技能,能通过劳动创造社会价值。是否会劳动直接体现在参与劳动实践的本领上。现代社会,以外卖产业为代表的“跑腿经济”逐渐深入学生生活,部分大学生误以为自己不需要掌握劳动技能也能生活得滋润无比。此外,由于我国许多学生家长仍然持有唯学习成绩论的片面观点,在家庭教育中轻视劳动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几乎没有参加过真正的劳动实践,更遑论掌握劳动本领和技能。调查中,在“是否参加过农业劳动”问题上,只有23.6%的大学生表示曾参与其中,说明即便来自农村的学生也有很多人未参与过农业生产劳动。在“能熟练使用何种劳动工具”问题上,93.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能熟练使用家庭清洁用具,只有15.3%的大学生会使用镰刀、锄头等生产工具。在“劳动能力自我评定”问题上,76.2%的大学生自认缺乏劳动能力,自认具备较好劳动能力的只占11.5%。可见,大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动手能力与时代要求的还有较大差距,需要通过劳动实践来提升。

(三)常劳动的行为习惯还需进一步培养固化

常劳动,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能经常参加某种或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反映的是参加劳动的经常性和延续性。大学生一年中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校园内,校园是他们日常活动的主要范围。远离家庭使他们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家长的约束,容易滋生慵懒散漫的不良习惯,此种现象在本科低年级大学生中尤为明显。加上一些高校目前提供给大学生的劳动机会不多、劳动形式及内容单一、劳动吸引力不强等因素,导致不少大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调研中,99.6%的大学生赞同“做家务是劳动的一种形式”,但“基本不做家务”的大学生达到19.8%。在“参与文明卫生宿舍建设”问题上,61.2%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不定期打扫宿舍”,26.3%的大学生选择“室友轮流打扫”,还有3.4%的大学生则“从不参与打扫宿舍”。可见,引导大学生经常参加劳动的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入。

三、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思想引领,涵养劳动情怀

思想是行动的先驱。高校要更加重视劳动教育在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定型阶段的重要影响,持续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以上好劳动思政课为重点,引导大学生端正劳动态度,培养劳动品德,涵养劳动情怀。

强化思想引领。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的指导地位,通过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思想蕴藏,科学阐释当代价值,用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正本清源,统一学生思想认识,保证劳动教育效果。二要加强顶层设计,按照“三全育人”的要求,协调各方育人力量共同参与,注重完善“五育并举”的制度体系,推动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将劳动教育贯穿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方方面面。

做好顶层设计。首先是健全劳动教育体制机制,成立校级劳动教育委员会,负责推进劳动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组织实施和统筹协调,形成部门院系齐抓共管大格局。其次是制订详细的劳动教育行动计划,明确劳动教育“施工图”和“路线图”,构建“课程—实践—文化”互动融合的劳动教育体系。最后是落实条件保障,统筹安排劳动教育经费,将劳动教育纳入相关单位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采取班会、团课、党课等多种形式,自主开展“因为劳动,所以美丽”等主题活动,通过学工干部领学、学生代表分享、学生集体讨论等方式,深化并拓展学生对劳动价值观的科学认识。

发掘利用校外资源和力量。高校可以邀请奋斗在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的优秀校友、企业一线职工、基层社区工作者和普通劳动者代表与学生直接交流,分享他们的劳动故事,让学生在真切感受劳动者故事的过程中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情感。

(二)推进劳动教学,提升劳动能力

高校劳动教育要将提升学生劳动能力作为落脚点,把劳动能力的提升作为衡量劳动教育成效的关键指标,引导学生学习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投身劳动实践。

第一,实现劳动教育课程化,将劳动教育列入总体课程体系,科学制定劳动教育课的目标要求,精心设置教育环节,丰富教育形式,充实教育内容,不断提升劳动教育的教学科研水平,以高水平教研催生高质量教育成果。比如,推广开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等全校性选修课程,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劳动经济学、劳动心理学、劳动管理学等方面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对劳动基本理论的学习,深刻认识人类劳动实践的创造本质。

第二,促进劳动教育課程和其他教学课程的深度融合,在落实劳动课程教学外,将其他课程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形成专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合力开展劳动教育的良好局面。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另一方面,根据学科特色在专业课程中开展创新性劳动教育,如针对工科学生进行实训、实验环节教育考核,重视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运用能力的培养。

第三,发挥第二课堂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劳动实践培养学生劳动本领,结合专业教学广泛开展劳动实习和野外实践,组织学生真正下沉到基层,下沉到农村,下沉到劳动一线。在面对面学、手把手教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田野科研和野外生存基本技能,掌握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本领。比如,针对学生类型和教育特点,分类组织开展教学实践、创新实践和专业实践等活动,规定最低参与时长,考核实践成效,着力增强学生的劳动能力。

(三)搭建多元平台,培养劳动习惯

劳动习惯是指人在长期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固化的行为方式,良好的习惯能帮助人更好更快地实现目标。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高校劳动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养成自觉劳动的习惯,还要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一是常态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勇于创造性地进行劳动。借助社会实践的广阔平台开展劳动教育,积极发掘校内外资源,建立各类学生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让小基地绽放劳动教育大精彩。比如,与地方政府、新兴工业园和校友企业等建设校企俱乐部、智慧学习工厂、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开发劳动实践项目,引导学生通过劳动体验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培养创新性劳动品质。

二是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让学生热心公益性劳动。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既是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举措,又是帮助大学生在接触和认识社会过程中培养劳动习惯的重要途径。比如,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模式,围绕“扶贫类”“帮扶类”“社区类”“赛会类”“文宣类”等志愿服务主题,组织学生参与各类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工作,同时在学校周边街道、社区开展亲情陪伴、课业辅导等活动,让志愿服务在校园、进社区、助地方。

三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热爱趣味性劳动。比如,以校园日常为立足点,结合“五一”国际劳动节、“七夕”乞巧节等时间节点,组织“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节日劳动,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四是开展校园日常劳动,让学生坚持生活性劳动。比如,通过开展文明卫生宿舍创建、垃圾分类评选、餐厅服务生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劳动在身边、劳动在日常,进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4]冯刚,刘文博.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6).

[5]赵凌云.大学劳动教育的时代意义与实践路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6).

责编:洛九天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新时代高校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