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看唐朝人的生命意识
2022-03-23杨满强
杨满强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是一篇骈文,主要描写了诗人与堂弟们在春夜宴饮赋诗的快乐场景。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彰显了李白清新飘逸的文风。阅读序文,读者会感受到以李白为代表的唐人所展现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接下来,笔者就详细谈谈。
一、浮生若梦:展现出唐人对生命易逝的悲叹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李白认为,天地仅仅是万物暂居的旅舍,个体生命与飞速流逝的时光相比,仅仅是匆匆过客。文章开篇以纵览古今、俯仰天地的视角,阐明了万物与宇宙之间的关系,以如椽巨笔,把时间的永恒、空间的无垠惊心动魄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在巨大的时空背景下,万物显得渺小至极。作为人类,我们不过也是匆匆过客而已。这里其实凸显了唐人的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与广袤无垠、亘古不变的宇宙相比,个体生命“曾不能以一瞬”,故而作者会发出“浮生若梦”的慨叹!
到了唐代,佛教思想已经渗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诗人借用“浮生”这一佛教用语,极力凸显了生命的短暂易逝。《庄子·刻意》中提到:“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虑,不豫谋。”意思是人生来浮于世,死后归于平静安然。人活在世上,就不必百般计较,顺其自然就好。既然生命如白驹过隙,那么何不及时行乐,以排遣内心的苦闷呢?
二、秉烛夜游:展现出唐人试图延长生命的强烈愿望
既然时光不可逆转,生命如白驹过隙,难道作为主体的人就无所作为吗?不,古人已经找到了一个消除这一烦恼的绝妙方法——秉烛夜游。目的是延长生命的长度。作者不由叹道:“良有以也。”的确是好啊!秉烛夜游不是真正的目的,延长生命的长度才是真正的目的。通宵达旦地纵情欢乐,以此来对抗稍纵即逝的时间。这在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中也有体现。
春光明媚,柳树如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世间的万物如此温柔多情,使得作者暂时忘记了心中的烦恼,开始和兄弟们共同饮乐。在他的眼中,在座的人都富有才华,堪比“幼而聪慧,擅长作文,深为族兄谢灵运所赏爱”的南朝文学家谢惠连。《谢氏家录》中有记载:“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李白将兄弟们比作谢惠连,委婉地表达了对他们的喜爱与赞赏之情,希望他们能够写出佳作,不辜负这良辰美景。“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在文章中,李白还以谢灵运自比。谢灵运是李白在诗作中提及比较多的诗人。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游仙诗中,李白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连梦里都穿着谢灵运穿的木屐,可见李白对谢灵运的喜爱。谢灵运当年徜徉于山水之中,发现了山水的真谛,写出了“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样优美的诗句。他一边做官,一边游山玩水,既拥抱自己的梦想,又放飞自我。这样的人生让李白羡慕不已。
李白有“酒仙”的美誉。他置身于美景之中,举办热闹的宴会,“开琼筵以坐花”,急不可耐地開始与兄弟们推杯换盏。“月”乃“春夜”之月,“花”乃“桃李”之花。兄弟相会,花月交辉,高谈阔论,其乐无穷。觥筹交错间,“飞羽觞而醉月”;一轮圆月似乎已经蒙上了一层氤氲的雾气,照应了前面的秉烛夜游。
从这篇文章里,我们能很好地感受到唐人的生命观与精神气质。他们一边慨叹时光流逝之快、生命个体之渺小,一边快乐地度日,消磨着美好的时光,从不自怨自艾、顾影自怜。整篇文章的情感低而不沉、忧而不伤,展现了唐人乐观进取的精神。
(作者单位:甘肃省静宁县文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