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氯乙烯转化器停运后气体回收的改进措施
2022-03-23赵娜申德强林伟秦永胜常晓磊
赵娜 申德强 林伟 秦永胜 常晓磊
摘要:用新的回收方式回收停运转化器内部的气体。
关键词:转化器;VC气体;乙炔;着火爆炸
引言
当单台转化器停运时,需将其内部气体(其成分:VC气体、乙炔、氯化氢)泄压、置换合格后,方可更换触媒或进行检修。由于气相组分绝大部分为易燃易爆、易中毒的物质,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易发生环保、着火、爆炸等事故。
1生产原理
氯化氢、乙炔气体,在预热器内和热水加热后,进入一、二段转化器,在触媒的催化作用下进行加成反应,反应后的生成物:VC气体及少量未反应的乙炔、氯化氢气体,由总管送至净化工序[1],如图1。
2物料特性
(1)VC气体的特性。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有乙醚香味的气体,易燃易爆、有毒,爆炸范围:3.6~31%(体积比)。中毒后,使人出现麻醉、头晕、神志不清、呼吸困难等现象。(2)乙炔气体的特性。常温常压下比空气略轻,能溶于水和有机溶剂的无色气体,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混合物即2.3-81%。(3)氯化氢气体的特性。无色、窒息性气体,对上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2]密度1.6391kg/m3(气),遇水形成盐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3回收措施的改进
现采用是:在N1管口增加临时软管用水吸收的方式进行处置,此种措施,仅仅能够吸收溶解度比较大的氯化氢气体,难以吸收VC和乙炔这样溶解度较小的气体[3]。现从每台转化器的N1口处增加一条DN50的UPVC管道,经总管进泡沫塔气相进口(如图虚线)。
(1)单台转化器每次停运后,需要回收的气体量。单台转化器筒体规格:DN3000*3000mm,上封头H=962mm,列管直径DN50,列管1370根,转化器下封头填料:瓷球1.24m3,拉西环1.27m3;V1=1370πr2H+1/3πr2h·2-1.24-1.27=1370*3.14*0.052*3+1/3*3.14*1.52*0.962*2-1.24-1.27=34.28452(m3),一段转化器:压力40kPa,温度160℃,共计35台。组分占比:氯化氢:25%,乙炔:20%,氯乙烯:55%;氯乙烯:ρ=PM/RT=(40+0.1)*62.5/8.314*(273+160)=0.696(kg/m3),乙炔:ρ=PM/RT=(40+0.1)*26/8.314*(273+160)=0.29(kg/m3),氯化氫:ρ=PM/RT=(40+0.1)*36.5/8.314*(273+160)=0.407(kg/m3),单台转化器内气体密度:ρ=25%*0.407+20%*0.29+55%*0.696=0.543(kg/m3),单台转化器回收气量:m=ρ*V=0.543*34.28452=18.616kg,回收气体总量:18.616*35=651.56kg(VC:358.36kg,乙炔:130.312kg,氯化氢:162.89kg)。
(2)二段转化器:反应压力30kPa,反应温度150℃,共计33台,组分占比:氯化氢:10%,乙炔:2%,氯乙烯:88%;氯乙烯:ρ=PM/RT=(30+0.1)*62.5/8.314*(273+150)=0.535(kg/m3),乙炔:ρ=PM/RT=(30+0.1)*26/8.314*(273+150)=0.223(kg/m3),氯化氢:ρ=PM/RT=(30+0.1)*36.5/8.314*(273+150)=0.312(kg/m3),单台转化器内气体密度:ρ=10%*0.312+2%*0.223+88%*0.535=0.506(kg/m3),单台转化器回收气量:m=ρ*V=0.506*34.28452=17.348kg,回收气体总量:17.348*33=572.484kg(VC:503.785kg,乙炔:11.44kg,氯化氢:57.25kg)。68台转化器,共回收气体:1224.044kg(VC:862.145kg,乙炔:244.812kg,氯化氢:220.14kg)
4结束语
此种方式进行回收,氯化氢在泡沫塔内被自循环的盐酸吸收,VC气体和极少量的乙炔气体进入精馏系统,气体VC转化为液相,乙炔由变压吸附工序回收后,经预热器,进入转化器进行反应[4]。此举,杜绝了转化器进行泄压、置换时,设备内部间外溢的气体造成的环保污染,更为装置的安全稳定运行和职工的身体健康提供了保证。为防止转化器列管出现泄漏,热水进入气相系统,及受环境、介质温度影响,
UPVC管道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形变,定期对转化器列管、气体回收管道各密封点进行查漏,是要特别注意的[5]。
参考文献:
[1]吴玉昆,方诚,党宏斌,郑昕.GB14544-2008电石乙炔法生产氯乙烯安全技术规程.
[2]卞正银,陆晓理,李洁涛,杨保红,沈士华,张怀海,GB21550-2008聚氯乙烯人造革有害物质限量.
[3]张吉瑞,孙福楠,杜汉盛,方华,周鹏云,杨任.GB/T14602-2014电子工业用气体氯化氢.
[4]邴涓林,黄志明.聚氯乙烯工艺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5]严福英.聚氯乙烯工艺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