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本书阅读教学经验分享

2022-03-23宋金男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2年1期
关键词:林语堂苏东坡整本书

宋金男

为什么要阅读整本书?1942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中指出:“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书,而不该用单篇文章……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文章作辅佐。”叶圣陶先生还提到:“单篇短章的教材将会使学生眼花缭乱,心志不专,仿佛走进热闹的都市,看见许多东西,可是一样也没有看清楚。并且,读惯了单篇短章,老是局促在小规模的范围之中,魄力就不大了,等遇到规模较大的东西,就比如说是两百页的一本小书吧,将会感到不容易对付。”而以“整本的书”为教材,就学生角度说,“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研究可以彻底。在中学阶段内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凭这能力, 就可以随时随地读其他的书以及单篇短章。并且,经常拿在手里的是整本的书,不是几百言几千言的单篇短章,这么习惯了,遇见其他的书也就不至于望而却步。还有,读整部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如此说来,改用整本的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更切实有效得多”。

可见,阅读整本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阅读能力。

因为“阅读整本书”对于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着重从“整本书阅读”这个点出发,带领他们阅读了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书籍,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也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下面,笔者就以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为例,分享一下自己的教学所得。

一、选择书目

要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教师首先就要考虑好为学生选择什么样的书。笔者认为,一定要选择那些有助于学生“精神成长”的经典书籍。比如,保罗·科埃略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通过讲述一个少年追梦的故事告诉读者:人要有梦想,“没有一颗心,会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描写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并由此提出“人类以大地为居所,应当对此怀有谦卑的感激之情”;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刻画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的恐怖世界,表达了对极权统治、对乌托邦理想的强烈否定……每一本好书都会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培养能力,最终让他们脱胎换骨,走上不一样的人生道路。当然,教师在选书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

我为高二年级的学生选定的书籍为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理由如下:

第一,《苏东坡传》很好地展现了苏东坡的精神品质。苏东坡一生坚守,作为一个士大夫,他积极入世、刚正不阿、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格理想,又有着“比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天真感”;他仕途坎坷,三次在朝,三次外任,三次被贬,却随遇而安,乐观豁达,无所畏惧。正如苏东坡所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了解了苏东坡的坎坷经历,学生能以更加庄重的态度来思考人生的意义。

第二,高二年级的学生正在学习《唐诗宋词选读》中苏东坡的诗词,之前也接触过他的作品,包括《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作品放到苏轼的人生长河中去品读,能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作品,更加全面地了解苏轼其人。

第三,郭洪雷先生在《林语堂与中国现代传记文学》中,从“诗性还原策略的选择”“传记材料激活的多种方式”“充满智慧的叙述方法”等三个方面阐释了《苏东坡传》的艺术特色。可以说,《苏东坡传》是人物传记中的典范。教师推荐学生阅读这本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传记的“真实性与艺术性相统一”这一特点。之后,还可以引导他们阅读其他人物的传记,如《李鸿章传》《名人传》《梵高传》等。

二、开展活动

选好了书,接下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了。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尝试组织开展了以下活动:

(一)自读活动

自读活动主要是学生参与。在自读的过程中,学生需了解传主的一生,记住其中比较重要的“人生章节”。《苏东坡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苏东坡的一生的,分为“童年与青年”“壮年”“老年”“流放岁月”四个部分。在不同的时期,苏轼有不同的经历与成就。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需寻找其人生轨迹,概括影响其人生的重要事件,理清与之相关的人物关系网等。

(二)助讀活动

助读活动由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教师从旁辅助学生阅读整本书。通过自读,学生对苏轼的一生应该有了一个比较大致的了解,但这还不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推”学生一把,让他们看得更高、更远。我们需带领学生一起去感受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的特征。“与民同乐”“以民为本”“豁达放旷”“超凡脱俗”“赤子之心”等都是传主的核心人格,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关注这些要点,同时要引导他们关注传主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比如,苏轼的家人给他带来了的巨大影响。他的祖父苏序旷达正直、嫉恶如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使他拥有了宽广的胸襟和乐观的心态;他的母亲深明大义、正直善良,时常跟他讲历史名人不畏强暴、舍生取义的故事,激励他发奋学习、造福百姓……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摘录、诵读《苏东坡传》中苏东坡的诗词,引导他们把语文教材中苏东坡的作品与《苏东坡传》中苏东坡的人生经历对应起来,感受苏东坡在不同时期所写作品的异同(如内容、风格、手法等方面)。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读《喜雨亭记》。这篇文章出现在《苏东坡传》中的第六章。第六章主要写的是苏东坡年少得志、初登官场的经历。喜雨亭是苏东坡担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的第二年在公馆的北面建的一座亭子。这年春天,久旱不雨,亭子建好之后却下了一场大雨,所以苏轼为它起了个名字叫“喜雨亭”。《苏东坡传》中对此事也有记载。《喜雨亭记》以“亭、雨、喜”为线索,以灵活多变的笔触生发出种种联想,将亭与人联系起来,体现了苏东坡与民同乐的仁政思想。这篇文章不仅能让学生一窥苏东坡的政治理想,而且能让他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初入官场的苏东坡的形象。

(三)讨论活动

学习应该是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记忆知识和“拷贝”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活动,培养“勇于探究的人”和“善于思考的人”。参与了自读活动和助读活动之后,学生对苏东坡的人生轨迹与性格特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仅仅是一个记忆和“拷贝”的过程。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引导学生将这本书的内容、思想、价值观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东西。因此,我们需组织他们开展讨论活动,让他们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比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几乎是完美的。但是,苏东坡本人真的如此完美吗?”为了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可以鼓励他们阅读其他作者的作品,如余秋雨的《东坡突围》,洪亮的《放逐与回归》,张惠民、张进的《士气文心》,康震《康震评说苏东坡》等,让他们了解其他作家笔下的苏东坡。

当然,教师也可以展示古今学者对苏东坡的评价,如:

“苏轼文章为时所宗,名重海内,忠义许国,遇事敢言。如轼者,岂宜使之久去朝廷?”

——范祖禹

“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

——黄庭坚

“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吾老矣,当放此子出一头地。”

——欧阳修

“不知更几百年,方有此人物。”

——王安石

“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陆游

“东坡先生人之麟凤也,其文似战国策,间之以谈道如庄周;其诗似李太白;而辅之以明理似乐天;其书似颜鲁公,而飞扬韵胜,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窃尝以为书仙。”

——赵秉文

“其缺乏权变,故坎坷终生,此苏子之大不幸也。然其生前死后,宋代文士之争事东坡,却又宛如众派归江,百川汇海,‘天下争趣之,如诸侯王之求封于西楚。”

——王世贞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王国维

“苏东坡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罕见的全才,人类知识和才华发展到某方面极限的化身。”

——王水照

“当我一旦认识了东坡先生之后,就将他作为偶像加以崇拜。他是中国的一位天才和通才,也是宋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艺家和科学家。”

——饶学刚

……

通过阅读《苏东坡传》、阅读苏东坡的其他作品、了解古今名人对苏东坡的评价,学生定会对苏东坡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知。

三、布置任务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检验一下自己的阅读成果。针对《苏东坡传》这本书,笔者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任务:

(一)評评《苏东坡传》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你从《苏东坡传》中读到的最喜欢的一个故事;说一说《苏东坡传》中令你感触最深的一段话;用一句话评价《苏东坡传》。

(二)说说苏东坡1.探寻苏东坡的人生轨迹。2.说说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3.谈谈后人对苏东坡的评价。

(三)谈谈人生中的苦难

1.了解苏东坡人生中的苦难,描绘出其人生轨迹中的“三起三落图”。

2.同样是写遭受苦难的苏东坡,林语堂是如何写的?当代学者余秋雨又是如何写的?

3.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中的苦难?

(四)写写苏东坡

以“我眼中的苏东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布置这些任务,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知道他们到底收获了什么。

总之,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书籍、开展活动、布置任务,让他们在阅读、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提升能力、获得经验、快乐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涟水中学)

猜你喜欢

林语堂苏东坡整本书
林语堂的“半场演讲”
《论语》整本书阅读
妙语尝酒肉
苏东坡问路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林语堂更衣见老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林语堂妙论“好丈夫”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千年英雄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