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里江山图》诞生的规律寻踪

2022-03-23乔国强

雨露风 2022年1期
关键词:王希孟

摘要:《千里江山图》和《清明上河图》一样,都是宋徽宗所设画学——皇家画院,进行专业绘画艺术培养教育的重要成果。而18岁少年王希孟惊世骇俗地完成了《千里江山图》这一鸿篇巨制,成为“中国十大传世名作”之一,其笔墨精致、设色清丽、布局宏大、视野旷远、刻画细微、气势恢宏、意境优美,直到今日仍然蕴含和散发着江山秀丽和我爱江山的双重美学价值。从绘画文化学角度来分析,该图的诞生既是王希孟这位以一画传世而又英年早逝的画坛天才心血之结晶;又是山水画创作发展内部规律和外部作用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千里江山图;王希孟;山水画发展规律

王希孟于1113年4月完稿的《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是北宋以来水墨山水画之大成。曾几何时,画坛掀起了一股热潮,这幅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沉寂多年的瑰丽国宝,经过精心策划展出了。央视《国宝档案》开办首档隆重介绍这一千余年前的艺术作品,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轰动,震撼其心灵。专业的解读,名家的赏析,尤其是网络的传播更是推波助澜,把这一热度推向高潮。这是艺术界和美学界的一大盛事,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这幅鸿篇巨制诞生及其原因进行追根溯源的探讨,试图对这一艺术现象进行一番文化学解读。努力使我们在欣赏国宝、增加文化自信的同时,总结这一现象产生的内在规律,对于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盛世王朝”山河靓丽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诞生于宋徽宗政和三年即公元1113年4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完成,时年仅18岁。这幅画的问世,让宋徽宗大喜过望。画院的设立,自后蜀孟昶和南唐李煜创立,主要是汇聚绘画人才,为宫廷作画,所谓院体画便自此始。宋朝承袭了这种制度,更增加了人才培养、绘画教学、绘画作品收藏和鉴赏等,并且在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在翰林院设置画学专科,作为画家进阶做官的擢拨方式。另一幅巨作《清明上河图》是宋徽宗在即位的第二年,即建中靖国元年(即公元1101年)张择端进献的,该图被收入御府,赵佶在卷首用独创的瘦金体题款《清明上河图》。十几年过后,赵佶自己创立的画院,自己培养的画学供奉,按照自己所倡导的美学思想完成了这幅《千里江山图》,实现了王希孟宣扬盛世美景、皇家气象的初衷。赵佶把这幅画赐给了帮其创建画院的爱相蔡京,蔡京的题跋,更成了我们今天研究王希孟、研究《千里江山图》的重要信史资料。现录之:“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蔡京的题跋一方面叙述了当时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证实了这幅作品的真伪。这幅《千里江山图》以精湛的绘画语言,描绘了理想中的秀丽江山,诠释了宋徽宗追求的“丰亨豫大”的盛世景象和这种理想之下所产生的美学思想。作品中融汇了水墨山水和青绿山水两种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其构图完全符合郭熙《林泉高致》里对山水画章法布局的要求:“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冈阜林壑,为远近大小之宗主也。其象若大君赫然当阳,而百辟奔走朝会,无偃蹇背却之势也。”《千里江山图》完全符合这种理想江山的文化学和美学思想,画中异峰突起,群峦拱伏。异峰如君临天下的君王,群岗似拱随揖让的君臣。而江河湖水碧波荡漾,草木葳蕤,生机盎然。野市渔村,亭台楼榭,茅庵草舍,掩映在丛林之中。小桥流水,水磨长桥,桅船飞渡,烟波浩渺,如登临仙境,一派升平气象。画家以不凡的功力,精细描绘,意态生动,设色靓丽,景物繁多而有条不紊,气象万千又韵律贯通,构图疏密之中讲求千变万化,以披麻皴与斧劈皴相结合,生动而富有律动地表现了山岩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以青绿为主,辅之以赭石色,承唐意古韵之色,极富变化和装饰性。富丽堂皇中蕴藉皇家气象,完整地展现了宋徽宗时代的审美追求和文化特征,意境雄浑壮阔,表现出理想江山的秀丽壮美和恢宏气势。正因为如此,《千里江山图》一问世,就得到宋徽宗的青睐。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后,更能使人们从画中欣赏到一千年前的绘画艺术和它展现出的昔日盛世年华,感受中华文明成果和江山的锦绣壮丽。

二、山水画发展深度融合的标志

《千里江山图》在山水画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是山水画发展中一次深层次融合,是山水画独立出现以来,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的一次自然的、合乎中华民族整体审美观念发展趋势的汇流,在山水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南朝宋宗炳《画山水敍》确立了山水画的美学思想并进行创作实践后,山水画便成为领尚中国画各画科,最能体现中国画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的一种艺术形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隋唐,山水画主要以青绿山水乃至其装饰意味极浓的金碧山水形式出现。执其牛耳者,应属耳熟能详的展子虔之《游春图》和大小李将军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的青绿山水以及金碧青绿的浓重山水。至吴道子,将民间画风引入青绿山水,重笔法变化而轻设色彩。到王摩诘一脱色彩而靠笔墨意趣表现出意象中的云雾山水。至五代荆浩《笔法记》,确立了笔墨山水的范式,青绿山水一家独大的審美趋向更重视笔墨意趣,从着意描绘具有宫廷审美情趋、表现富丽堂皇的青绿山水、辉煌景象的山水形象而变成搜寻山水内在精神、深刻意蕴以及追求意境、力量、生命意义和文化内涵为山水画创作的主旨。荆浩之后,无论是以表现北方山水气势恢宏、峻峭挺拔、群峰叠嶂、异峰突起、苍松挺立、傲视苍穹的浑厚雄壮;还是描绘江南山水的迤逦蜿蜒、秀丽动人、轻雾岚然、草木葱茏、碧水荡漾、山明水秀的秀雅之气,都能用笔墨意趣表现出来。皴擦点染功夫,皆为表现山水的内在气质,无论是画出南方山水旖旎风光的董源和巨然,还是写出北方山水巍峩雄壮的关仝、李成和范宽,都在丰富和完善用笔墨意趣来表现山水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上下功夫,对水墨山水画的发展作出了积极和富有成效的探索。郭熙可以看作是笔墨山水的集大成者,他早年只是一位靠卖画为生的画匠,受荆浩的影响,在太行山水的熏陶下成长,学习李成笔法,在有了画名之后,走出太行山,被宋神宗招入宫廷,成为专为宫廷绘画的画家。特别是得益于为宋神宗鉴别宫内典藏画作,因而能够增长见识,博采众长,融南方山水之秀丽和北方山水之伟岸于一炉,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他著有《林泉高致》这一山水画专著,对四季山水之变化作了详尽的论述,丰富和完善了散点透视的三远法,使中国画和西方焦点透视的基本方法从本质上区别开来。《林泉高致》还讲明了一年四季哓雾暮霭的山水景象变化,而且对四季特色、章法布局中的主次位置、角色互换等,按照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特征进行了宗主和群象之间的关系安排,实际上是把理想中的山水样式表现为符合中国文化特征和政治伦理秩序的理想样式,成为中国独特的美学思想的表现形式。

到了王希孟,他创作的《千里江山图》,就有机地融合了隋唐山水画风,将自己的特色发挥到极致,并以笔墨山水取代其宗主地位而异峰突起。郭熙已基本上完成其由发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至宋徽宗时,力图实现营造山水画境表现形式的统一,这也是山水画发展的内在趋势和必然规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正是在这种探索和实践中完成的。青绿山水的富丽堂皇,体现了隋唐高古之风,皴擦技法和三远构图的布局是画家们通过继承和发展集体取得的探索成果。表现出了在中华文化思想主导下主次分明,层级森严的审美观念,也是郭熙《林泉高致》中画理总结的成功实践。当然,强调绘画历史的必然,决不能忽视王希孟自身的努力和创造,决不能忽视作品中体现“丰亨豫大”的理想和政治理念,决不能忽视宋徽宗在绘画发展史中做出的贡献。正是由于王希孟的天赋和努力,才使唐风宋韵有机融合,将理想主义色彩的美丽山水画卷体现在《千里江山图》中。

三、科技发展的艺术成果

宋朝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巅峰时期,其重要标志是四大发明的全部完成。四大发明,结束于宋朝毕昇的活字印刷。宋朝时期,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技术水平方面和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在世界经济中一直处于最领先的地位。如果按1990年美元为基准,宋朝赵匡胤立国时,人均GDP为450美元,而至宋朝末期达到600美元。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四大发明虽然早有萌芽,但真正成为实用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除造纸术以外,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都是在宋朝臻于完善并投入使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推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比如,在绘画领域,长卷的制作便是一个科技难题。“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仅宋徽宗一朝便有两幅:《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这两幅都是绢本设色的长卷,这一现象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宋徽宗的偏好,而是在当时的社会氛围和盛世气象下,造纸技术日益进步的结果。同样,《千里江山图》中颜料的使用也体现了科技的进步,图中石青、石绿是主色调,用来敷然山头和山体;赭石、墨是次要的颜料,用来皴染山脚和阴面。仔细审视,图中石青和石绿矿物质原料纯度很高,石绿是从原料孔雀石中精选提炼出来的,石青则是由蓝铜矿石中提炼出来。据有关资料介绍,仅《千里江山图》的绘制中,所用的矿物质原料就包括了蓝铜矿、青宝石、朱砂、雌黄、赭石、贝壳等。这些原料不仅稀有而且加工技术非常考究,绘画原料的发展也是绘画艺术繁荣的因素之一。回顾历史,青绿山水的鼎盛时期是在唐朝,而“中國十大传世名画”中青绿山水的扛鼎之作《千里江山图》却出现在宋朝,这些现象固然是青年画家王希孟的天才与勤奋,固然有宋徽宗的培养与提携,国力的昌盛,文化艺术的繁荣催生着艺术不断地向前,科学技术的完善和应用为文化艺术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回顾历史,往事不堪回首,宋朝的繁荣随着金兵铁蹄的踏来成为过眼云烟,历史的痕迹像警世钟一样回响在《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东京梦华录》之中。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诞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盛世王朝的历史背景,醉心于绘画艺术的宋徽宗的推动,王希孟天赋的发挥和自身努力,山水画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都发挥着作用。盛唐青绿山水的鼎盛到宋朝开出的璀璨花朵,科技发展给绘画提供的画材等等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千里江山图》诞生的必然趋势。追忆往昔,《千里江山图》等宋朝的传世作品在给我们带来艺术享受的同时,不禁对历史发出由衷的感叹。

作者简介:乔国强(1960—),男,河南郑州人,郑州溱洧书画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书画。

参考文献:

〔1〕俞建华.宣和画谱[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中国画报出版社,2016.

〔3〕(元)脱脱等撰.宋史[M].中华书局,1985.

〔4〕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6〕张桐瑀.影响中国绘画进程的100位画家[M].海南出版社,2004.

〔7〕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三联出版社,2008.

〔8〕卜宪群.中国通史[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王希孟
独步千载 众星孤月
《千里江山图》赏析
《千里江山图》
山水入画之《千里江山图》
高考状元vs高分低能
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背后的天才少年
从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看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装饰审美
天才少年的导师与贵人
排队3小时一睹真容,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