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空的空间》试论彼得·布鲁克的戏剧理论观

2022-03-23赵莹

雨露风 2022年1期
关键词:神圣直觉

摘要:一场戏剧演出结束后留下的是什么呢?強烈的情感会消失,悲伤和欢笑也会随之不见,戏剧的即时性令它在很多年的时间中难以存留,直到摄影机的出现,而当摄影机记录下一场戏的时候,这个戏已经不是戏本身了。彼得·布鲁克作为英国著名的戏剧和电影导演,在戏剧和电影方面都具有很深的造诣,本文主要围绕其创作的戏剧《空的空间》为中心,对彼得·布鲁克的戏剧理论观的表现形式进行一个简单梳理,以期对其理论达到简要了解。

关键词:僵化;神圣;直觉

彼得·布鲁克,英国著名戏剧和电影导演,代表戏剧作品有《马拉/萨德》《摩诃婆罗达》《李尔王》等。其电影作品曾多次提名戛纳和金熊奖,为跨戏剧和电影两界当之无愧的优秀导演。在他漫长的创作生涯中,戏剧成为他最具代表性的创作方式,年近百岁的他至今活跃在当代戏剧界。他的创作具有东方哲学的色彩,史诗巨作《战场》演出后,在世界各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除去创作之外,布鲁克还出过几本戏剧理论类书籍,在他的观念中戏剧分为四种形式,分别为:僵化的戏剧、神圣的戏剧、粗俗的戏剧及直觉的戏剧。本文旨在对其理论代表著作——《空的空间》内容进行梳理,以期对其理论达到简要了解。

一、僵化的戏剧

布鲁克认为,所谓僵化的戏剧形成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生与死”的界限,在这里指的是一种关乎戏剧态度或者形式从“生”到“死”的转变。也就是说,我们在看待戏剧艺术的时候,要有“流动”的意识。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即使是那些存在许多年的古典戏剧,经历日复一日的重复演出,虽已近完美准确,但剧里的某些东西已不复存在了,走上了僵化的道路。

演员往往盲目地遵循传统方式表演,仅仅模仿某位老演员的表演方式的外形,而不得其精髓。这种重复的模仿,脱离了真实生活,而他便成了毫无灵感、灵气的机械。这种模仿的姿态,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布鲁克找到了一位从未读过也从未听过《李尔王》的妇女,要求她以自己的理解去朗诵高纳里尔的台词(一段向父亲表达其爱意的台词),结果她朗诵得无比真诚,而当被告知这是从一个邪恶的女儿之口说出的话时,再让其朗诵,却显得矫作不堪。“僵化的戏剧是根据某种观点来处理古典作品的,这种观点不知来自何人何处,但它确定下了如何排演一出戏的规矩。”当演员们从“庄严的”“浪漫的”“英雄式的”或一些没有确切含义的词中提取点什么来放入表演时,往往会走进僵化的道路。

但布鲁克所指的“僵化”并不意味着“死亡”,而是不够充满活力。在他的观点中反问推动力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说,在戏剧创作过程中,演员的表演不是为表演而表演;导演的创作不是一遍又一遍的重复,重复同样的笑话,重复同样的开场,重复沉浮的结尾。剧作家也不再仅仅设计优美动人的细节,安排出人意料的转折,而是应当思考一个问题:戏剧要用戏剧化的言辞来表达一切。为什么要有戏剧?它能有什么职责?它能贡献出什么?它的特性是什么?它能发掘出什么?

二、神圣的戏剧和粗俗的戏剧

在僵化的戏剧中,那些看似神圣而又崇高的理想,对美和高尚的空洞的赞誉,都是僵化的戏剧想要实现的神圣梦想,而对于布鲁克而言,真正神圣的戏剧却恰恰是使无形变成有形的戏剧。“我们全都知道,生活中大部分事物不曾被我们感觉到,对各种艺术的最有力的解释是,它们所要传达给人们的形式只有作为节奏或形状展现自己时,我们才能够开始加以辨认。”某种艺术形式所感染到人们的,不是这种形式本身,而是根藏在这种形式背后的精神。形式仅作为媒介物而存在,这种精神应当是一种渴望,可以是追求生活中失去的东西的渴望,可以是庸人反对现实的渴望,也可以是追求更为深邃的现实的渴望。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演员坐在屋中一角,面向墙壁,第二个演员望向第一个演员的背部,不许移动,而后者必须使前者服从自己,且不允许后者发出任何声响。这看起来似乎不可能,但对于布鲁克而言,在实际上是可以做到的,当第二个演员有了唤起第一个演员的欲望时,他会情不自禁地思索任何可行的方式,物理上达不到的,只要精神到达了某个层次,就可以做到。如何使之成为可能呢?

因此他总是在反复地做实验,对某一经典片段进行不断的新尝试,让演员不仅将自己看作是即兴演出者,还将自己看作是艺术家,有责任探索和选择合适的形式。在这样反复的、不断的练习中,表演成为瞬间的、真实的产物,而非僵化的模仿,以此达到无形变成有形。布鲁克还将机遇剧作为例子,他承认机遇剧带给观众的冲击,能够避免僵化,每一时刻都是惊奇,而这种形式又会导致另一种模式的僵化。当这种最直接的冲击变成无时无刻的存在时,观众的好奇心也就到此为止了。导致这种僵化的原因是:机遇剧不愿意深刻感觉无形之物这个问题,它是直接的、下意识的,但这些还不够,它需要有无形中推动这些的神圣的目的。

如果说神圣的戏剧试图将有形的东西化成无形,那么粗俗的戏剧则是和人打交道,它看似粗鄙卑下,最为接地气儿,但又不可或缺。粗俗的戏剧往往以没有风格见著,它不似在正规剧院演出的文人剧,规整、一丝不苟,想方设法维护每一场戏的统一风格。粗俗的戏剧更为随意:装扮可以不用统一,口音不用标准,现实与联想之间可以迅速切换。“能给粗俗以力量的,同样是粗鄙的东西,污秽和庸俗本就是反权威,反传统,反华而不实,反矫揉造作的。这就是喧闹的戏剧,而喧闹的戏剧是值得喝彩的戏剧。”这种戏剧往往能够毫无顾忌地制造欢笑,但光是这样还不够,它必须不断有新的东西出现,一个笑话不断重复就变成了老笑话,而真正有生命力的戏剧,则是扎根于原始模型、神话和反复出现的情况中的。神圣的戏剧有无形的力量,而粗俗的戏剧拥有的更多,它迫使着人们进行各种各样的变革和更新,以此保持它所应有的新鲜感,表达意图的强烈要求甚至可以创造出一种始料未及的形式出来。

布鲁克在这里高度评价了布莱希特和莎士比亚,他承认布莱希特所提出的观点:“戏剧的宗旨是引导观众更公正地理解自己所在的社会,以便了解该社会可能在哪些方面进行改革。”时刻保持与剧中人物的距离,拒绝沉溺于刻意营造的观众和剧中人物的共鸣,而让观众亲自做出努力,接受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在《马拉/萨德》中,除去剧本本身的嵌套式的形式,布鲁克甚至在舞台和观众之间增加了一道监狱围栏,以此让观众拒绝沉溺于戏剧中,纵横交错的层次令观众应接不暇,暴躁和狂乱之感却更甚,每一个片段都迫使观众重新调整自己所处的地位。间离所带来的幻想是有生命力的,观众甚至参与到戏剧创作之中,由此可得到比戏剧本身更多的东西。

而对于莎士比亚,布鲁克给予了更高的评价,同时自己的创作也受伊丽莎白时代的影响。没有布景的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让布鲁克觉得,正是这种无布景,才给戏剧演出以最大的自由,而莎士比亚戏剧所特有的连续性,每一个场次都是为了连续演出而写,电影式的结构使得观众对剧情把握更快。

不能忽略的是,无论是神圣的戏剧还是粗俗的戏剧,观众的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空的空间》第一句所说的:“我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荡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下走过这个空间,这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让观众接受到无形之物,戏剧的语言就不能过于特殊,戏剧不是面向少数精英的,戏剧的观众不应该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它应是人人皆可观。戏剧发展到今天,神圣的戲剧更加僵化,而粗俗的戏剧却更加有生命力,如何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变成了导演应该认真追求的事了。

三、直觉的戏剧

《空的空间》最后一章“直觉的戏剧”可以说是本书的精华,汇集了导演本人对戏剧应该成为什么样子的看法和观点,较之前三章,本章主要是作者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的经验总结。

戏剧和电影的一个巨大的差别就在于戏剧的在场性,布鲁克认为电影只是日常感受到的虚伪世界令人满意而愉快的延伸,电影里的东西都是过去的、是往日的形象。而戏剧却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其往往表现的是当下的自己,所以显得更加的真实。但同时,他又提道:“与电影的灵活性相比,戏院曾经显得笨重不堪,而且还有吱吱嘎嘎的响声。”对于此种问题,他寻求到的答案是:空无一物的舞台。在空的空间中,不论是观众还是演员,他们的灵活性和视野将达到最大,连电影也望尘莫及,“空”正是彼得·布鲁克要求的最大特点,类似于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留白”,看上去什么都没有,但又把该说的都说尽了。

在布鲁克的戏剧理念中,“变”是极为重要的角色,就如同他在前面的章节中所谈到的,假如戏剧只是盲目地遵从以前的表演方式而不得其精髓和要领时,它就会僵化。相反,他所谈到的“直觉的戏剧”,是试图将演员的表演一步一步训练成为自然而然的直觉的表现,他让演员进行即兴戏剧的训练。为了防止演员个体的即兴导致整个群体的混乱,他还会用不同的练习方法让他们走到一起,着手寻找彼此能作为直接反应的路子。布鲁克认为演员要清醒地从自己的表演中“间离”开来,才能看清楚自己身上具有的老一套的东西。他们必须一心一意,但又要保持一定距离,“必须要真诚,又得不真诚。”布鲁克对阿尔托、布莱希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都有极高的评价,他用阿尔托的“残酷戏剧”的方式训练自己的团队;他要求每一个演员都直觉地、本能地、真诚地对待每一场表演;可他还要求他们必须时刻将自己从角色中间离开来,以更好地审视自己的表演。

一场戏剧演出结束后留下的是什么呢?强烈的情感会消失,悲伤和欢笑也会随之不见,戏剧的即时性令它在很多年的时间中难以存留,直到摄影机的出现,而当摄影机记录下一场戏的时候,这个戏已经不是戏本身了。随着这场演出结束,留存下的东西只剩观众,这部戏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是布鲁克所重视的。所以观众的角色在导演的理论中必不可少,上文中也谈到过,导演认为,戏剧的观众不应是细细挑选出来的,而戏剧所承载的,应该是人们所需要的。

布鲁克提炼出了一个等式,即戏剧=Rra,R:repetition(重复);r:repesentation(再现,演出);a:assistance(帮助)。重复是需要日复一日的训练,为登上舞台做最为充足的准备。再现是“再一次呈现”,踏上舞台表演的时刻起过去发生的事会再现,但又是“此刻”。“今日把昨天的行为搬过来,使之在各个方面得到复生,包括其直觉性”。戏剧演出时,观众和演员的交流互动将成为演出的动力,同时,观众也在发生变化。而戏剧的本质是什么?在布鲁克看来,本质和真理是不断变化的,戏剧的发展也需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1]。

不断地创新和实践是当代戏剧最大的特色,彼得·布鲁克以前卫的姿态始终奋战在戏剧艺术前线,他将布莱希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阿尔托等戏剧理论家的理论杂糅,结合自己的实践,创造出了具有导演本人特色的戏剧理论,其中“空”和“观众”的戏剧观点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简介:赵莹(1993—),女,汉族,湖北黄石人,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影理论与批评。

参考文献:

〔1〕彼得·布鲁克.空的空间[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神圣直觉
“好一个装不下”直觉引起的创新解法
拉马努金——天才的直觉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神圣大陆(下)
神圣大陆(上)
FOR YOU, O DEMOCRACY
一个“数学直觉”结论的思考
神圣的使命 光荣的担当
神圣的简约
神圣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