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读深悟: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把金钥匙

2022-03-23沈洁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沈洁

[摘   要]阅读教学占据语文学科教学的核心地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基于品读引领学生实现深刻领悟,即不仅鉴赏文本的内容,而且切实探究文本的意蕴,挖掘作者的情感,产生情感共鸣。这能促进学生鉴赏能力与解读文本能力的同步发展。品读深悟,是落实阅读教学的策略,是提升阅读质量的根本。

[关键词]初中语文;品读深悟;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01-0019-03

在新课程理念实施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已被很多教师视为教学活动的“C”位。这凸显了阅读的重要性。强化阅读引导,通过长期的阅读训练,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阅读,并将阅读视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分析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提高文本鉴赏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这是每位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究竟如何开展有效阅读?阅读教学应该抓住哪几个点,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必备的阅读技巧,提升阅读素养,提高文本阅读能力?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认识到,品读深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把金钥匙。学生通过反复品读、深入思索,不仅能够深刻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还能够丰富情感体验,提升阅读素养。

一、字斟句酌,感悟文章的语言之美

编入语文教材的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经典文章,这些文章语言精练、思想深邃,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既启迪学生的心灵,又具有丰富的语言特点。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这些文章时,需要让他们反复有情感地阅读,抓住文章的核心字句,精心推敲,仔细品读,以感受语言之美,体会词句表达的精妙,进而深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涵,更好地分析和解读文章。

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在教学中,教师以问题引领学生品读深悟:你认为这是个“理想的境界”吗?为什么说这是个“理想的境界”?从这一句中画出体现境界的理想的字词,分析其采用了什么写法,使老城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出济南冬天的什么特点。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学生自然能够抓住“晒”“睡”“醒”这几个字进行分析,进而感受到作者对济南冬天由衷地喜爱和赞美,领略到文章的语言之美。

再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背影》这篇文章十分经典。这篇经典之作中的每一个词句都值得学生认真地品读,以读出父子之情。如首先让学生探究:“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中的“再三”一词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情感?有的学生说表现了父亲的踌躇不安、内心恐慌,有的学生说体现了父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依依不舍与浓浓关心……然后让学生阅读“……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段话,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作者是如何展现父亲“努力的样子”的。学生找出了“蹒跚”“慢慢”“攀”“缩”“倾”等动词,指出这几个动词充分体现了父亲的年事已高,行动并不方便。在此基础上,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肢体表现上述几个动词吗?它们能体现父亲怎样的心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辨析,在讨论交流中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常常将重点放在挖掘、理解文章思想情感的层面上,强调“人文的感悟”,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语言的品味。事实上,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精心构思的、文质兼美的佳作。这些文章不仅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还展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文章中的關键词语,对解读文章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悉心品味,捕捉文章的闪光点与精彩之处,并探究关键词语,以感受作者借助这些语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要想读出语文味,就要揣摩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一个个能够体现文章主题的词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例如,编入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鲁迅先生的《故乡》是一篇经典的作品,只有通过反复多次的品读深悟,才能感受到鲁迅的妙笔。在分析文中闰土、杨二嫂这两个典型人物形象时,需紧紧抓住核心词语,感受用词之美。如鲁迅是这样刻画不同时期的闰土的: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项带银圈”,体现了他的淳朴天真、可亲可爱、讨人喜欢;中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头戴破毡帽”“浑身瑟索”,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展现了他受尽生活的折磨,命运悲惨。中年闰土称鲁迅为“老爷”,展现出他被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封建礼教等害得不轻。在刻画杨二嫂这一人物时,鲁迅用“细脚伶仃的圆规”“鄙夷的神色”等语句,充分写出了一个被侮辱,被残害,深受私有观念毒害的形象。学生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品读深悟,抓住体现文章中心的词句,以感受鲁迅用词之美,感受经典名著的魅力。

二、抑扬顿挫,感悟文章的情韵之美

抑扬顿挫,不仅指阅读节奏的变化,还指读者的情感随文章情感的变化起起伏伏,体现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学生要通过品读深悟,欣赏文章的情韵之美,真正感悟文章的内涵。学生在阅读充满诗情画意的名篇时,自身的情感会随着文章情感的变化,自然而然地产生变化。这不是教师提出的要求而是学生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同时这也表明他们感悟到了文章的情韵之美。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必要时可以创设阅读情境,如可利用与之契合的背景音乐渲染情感氛围。在刚开始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给予必要的引导,让学生有情感、有节奏地朗读,以体会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

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春》这篇文章是一篇经典优美的散文,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整篇文章充满轻松、明快的气息,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应不断发生变化,以展现作者对春的喜爱。比如读“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时,应以舒缓的节奏,从而充分展现作者的期待。这一句子中的“盼望着,盼望着”,运用了反复手法,有层次性,朗读时中间不能停顿,且情感应一次比一次强烈,语调不断上扬,以体现渴望焦急的心情。“坐着……捉几回迷藏”这句话展现了儿童活泼可爱的天性,他们尽情享受春天的美景,朗读这句时既要有节奏又要加快语速,以读出孩子们的愉悦。再比如,文章末尾部分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节奏轻快,且与前面的内容形成排比,朗读时应注意语气语调,“上/前/去”之间可稍作停顿,以展现作者对春天大好时光的珍惜以及努力“上前去”的激情。学生只有把握好节奏,才能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进而真正体会文章的情韵之美。

三、展开想象,感悟文章的意境之美

在引导学生品读赏析佳作时,不仅需要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理解文本的内涵,还需要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通过丰富大胆的联想,感受作者的写作情感,感悟文本的意境之美,勾勒出一幅幅精美的画卷。

例如,引导学生赏析编入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时,为强化他们的体验与感悟,让他们边慢慢地品读边展开想象,根据其中提及的意象在脑海中勾勒生动形象的游子远行图,并试着将自己所想表达出来:给人荒凉之感的枯藤,到了暮年的老树,远望去满是苍凉的古道,发出凄凉叫声的乌鸦,傍晚时分一间间立在小桥旁边的农舍的烟囱中冒出青烟,清澈见底的小河里有小鱼儿在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天色渐渐阴暗,哪里才是安身之处?在这无比孤独、凄凉的夜晚,无尽的思归之情,让流落异乡的断肠人更加悲伤忧愁。丰富的联想,将文字、画面以及情感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展现作者的内心情感。联想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意境之美,还能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文本鉴赏能力。

再例如,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主要写了济南的冬景,抓住“响晴”二字从不同角度表现出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与赞美。在教学时,教师可播放配乐诗朗诵,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聆听。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展开丰富的联想:“一座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境界呢?”学生完全陶醉于这样的壮丽河山中,享受自然美景,更加充满激情。

四、闲情逸趣,感悟文章诠释的闲逸之美

教材中的很多文章,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也没有采用浮夸的修辞,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便彰显文本艺术创作必备的气质,展现文本的内涵。从闲情逸趣中见到文本内涵之丰盈,这是作者追求的境界,也是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时应完成的任务。在文本阅读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与空间,以充分感受文本创作的特点。创作这类作品的作者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也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写作,他们只是为了写出自己的悠然自得,为了尽情享受属于自己的一分闲情。

例如,在开展自主性课内阅读时,笔者选择了清代文学家沈复《浮生六记》中的《闲情记趣》作为阅读素材。笔者首先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抓住“趣”畅谈感受,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接着让学生欣赏全文配乐朗读,在聆听过程中,想象文本叙述的趣事,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学生通过讨论与分析,总结概括出三件趣事:“夏夜戏蚊虫”“神游土墙”“草间观虫斗”。针对这三件趣事开展阅读探索活动,让学生既体验感悟文本内容,又参透文章诠释的闲逸之美。作者把“夏蚊成雷”想象成“群鹤舞空”,还将“冲烟飞鸣”想象成“鹤唳云端”,这些童年趣事使他“怡然称快”;对于杂草丛生的墙角,大多数人没什么兴趣,但作者将之想象成森林,把虫、蚂蚁想象成野兽,把土砾想象成丘壑。基于此,笔者提问:作者的心态是怎样的呢?学生异口同声:怡然自得!文章展现了作者的悠然闲适,体现了作者淡然的心境、豁达的情怀及对生活的热爱。笔者抓住文章中体现趣味性的语句,让学生反复阅读,如文中的“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学生多读几遍就有了更多的遐想,也产生了“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的认知。学生在边读边悟中,感受到作者的童年太有趣了,文章通过精美的语言诠释了闲逸之美。

再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记承天寺夜游》时,教师分析了写作的背景。这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展现了作者的人生立场。文章篇幅不长,但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于一体,表现作者的豁达乐观、胸怀广阔。教师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作者何以夜游?何以至承天寺?作者为什么不找其他朋友一起游玩?在游玩中作者见到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学生将自身置于问题情境中,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回答一边感悟。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如首先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内容呈现出来,让学生分析写了什么。有学生答水草,有学生答竹柏……教师提示关注“如”字,有学生激动地答:月光!文章将月光比喻成空明的积水,给人一种特别干净、明亮与宁静之感,像中国古典的水墨画。品读中,学生能够联想到很多古诗词都提到月光如水,这是多么美的比喻啊!教师从景物描写入手,让学生沉浸于文章描绘的美景中,再总结归纳:文中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与现实存在矛盾,因为不是每天夜里都能见到月色,到处都能看到竹柏。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想表达大自然的美景可以随时寻觅到,处处可见。只要我们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享受到无穷的乐趣。通过品读深悟,学生能了解作者乐观进取的精神、豁达的心境,并感受到文章诠释的闲逸之美。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语文需要阅读,更需要品读深悟,唯有这样,才能了解作者的情感,挖掘文本的内涵。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时间。学生通过深层次阅读,不仅能感悟到语文阅读世界的美妙,还能提升阅读效率,促进自身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段庭艷.抓实品读深悟,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9(28):5-6.

[2]  王立伟.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路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7(32):321-322.

[3]  余绪富.激活资源·品读感悟·高效阅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浅谈[J].成功(教育),2012(6):74.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