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海校:人民军队的第一所海军学校
2022-03-22李敏
● 李 敏
安东(今丹东)地处辽宁东南部,东与朝鲜的新义州隔江相望,南临黄海,是中国海岸线的北端起点。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进驻安东市,11 月初,接收日伪政权,成立安东省和安东市;1949年5 月16 日,在安东市正式创建海军学校(以下简称“安东海校”),这是人民军队的第一所海军学校。
“重庆”号弃暗投明
提起海军学校,不得不说说“重庆”号巡洋舰起义事件。
1949 年2 月25 日,国民党最大、最强的新型现代化战舰——“重庆”号巡洋舰在上海吴淞口起义,驶向解放区。此举粉碎了国民党调舰入江、阻止解放军渡江作战的企图,在国内引发极大震动。蒋介石气急败坏地命令国民党空军务必将其炸沉,以免落入解放军之手。
据《伍修权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记载,1949 年3 月3 日晨,“重庆”号由烟台港驶抵东北解放区的辽西葫芦岛港,中共中央东北局(以下简称“东北局”)派东北军区参谋长兼军工部政委伍修权、辽西军区副司令员朱军和辽西省锦西县有关领导前去迎接,并举行欢迎仪式。伍修权接见了发动和领导起义的王颐帧、毕重远、陈鸿源、武定国、洪进先、张启钰等该舰士兵解放委员会的成员,对起义官兵做了安抚、鼓励和动员工作,使他们大多数人的思想情绪稳定下来;经与舰长邓兆祥等人紧急研究并请示上级后,调两个高射炮团前来协同防御。
3 月5 日,邓兆祥与舰上574 名官兵,向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致电,表示愿意加入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报效人民,共建新中国。
3 月15 日,东北军区转发中央军委命令,“重庆”号编入解放军序列,任命邓兆祥为舰长,任克加为政委。
3 月19 日,数架国民党飞机飞到葫芦岛上空。解放军防空部队与起义官兵奋起还击,但由于装备落后,射程有限,始终摆脱不了被动的局面,“重庆”号舰体严重受损,6 位士兵壮烈牺牲,近20 人受伤。
伍修权代表东北局前来慰问,并为6 位烈士撰写挽联:“抗美机振巨臂英雄何憾塞外丧此身;劈申江举义旗壮士堪嘉江南怀故我。”
3 月20 日子夜,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为保存军舰和人员,“重庆”号在拆除舰上重要设备后,打开舱底闸门自沉葫芦岛。
3 月24 日,毛泽东、朱德给邓兆祥舰长和全体官兵发去慰勉电。
3 月26 日,贺龙代表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来到葫芦岛,慰问“重庆”号全体起义官兵。贺龙专门接见了邓兆祥,并勉励他建设人民海军需要他这样的人才,让他不要有什么顾虑,希望他能为人民海军建设作出贡献。邓兆祥表示一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人民海军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3 月底,为使“重庆”号起义官兵进一步加深对共产党、解放军的方针政策以及解放区的了解,东北军区先后组织他们到沈阳参观重工业企业、游览名胜古迹,到抚顺参观工厂、矿山和战俘营,现场了解战俘们的学习、生活情况。
创建海校 上下协力
1949 年3 月30 日,中央军委致电东北局:“将原重庆军舰之四百五十余海员,再调三四百学生,于葫芦岛建立海军学校进行海军训练。”(《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4 月3 日,东北局致电中央军委表示:“学校位置之确定葫港,在形势上虽便于训练海军,但国特活动较严重,受空袭、海袭的可能性较大,为训练这批未经政治改造的海军人员,在葫港办海校的政治条件对我不利。另据与邓舰长、海军官兵及我们自己懂海军的同志交流,认为在今天无军舰实习的条件下,如在哈尔滨、安东等地都可办海校,首先教以海军学术理论基础,待有军舰后即易掌握。”(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院校文献》,解放军出版社,2011)
4 月8 日,为加速海军建设和发挥“重庆”号起义官兵在建设人民海军中的作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致电东北局,委托东北局立即在安东建设一所能容纳1000 名学员的海校,海校的干部调配及经费均请东北局负责解决。
之所以选址安东,主要原因是安东为东北解放战争初期的发祥地和较早的解放区之一,时为安东省和辽东省的省会,为安东省和辽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创办海军学校的社会和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和东北局的决定,伍修权召集东北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等单位负责人召开专门会议,就安东海校办学宗旨、教育方针、教学内容、教学机构、机关建设、干部补充、起义人员生活待遇、后勤保障、海校选址等问题逐一进行研究,并作出相应决定。随后,以原辽西军区司政直属机关为基础,从辽东军区(驻安东)和辽宁军区(驻沈阳)抽调部分指战员赶赴安东,迅速组成海军学校建校机构,行使军级权限。
不久,中共中央就海校组建及领导选任问题致电东北局:“以原重庆舰起义人员编为的黄河部队为基础,组建人民解放军安东海军学校。”(《海军 综述·大事记》,解放军出版社,2006)邓兆祥任校长,朱军任政治委员,张学思任副校长,李东野任政治部主任,田松任教育长。
顺利开学 培植队伍
安东海校的创建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其中,辽东省政府和辽东军区很快将位于安东市六道沟日伪时期的安东县公署旧址(今丹东市振兴区人民路67 号)提供给海校作为校址校舍。
伍修权在海校筹备期间和开学前后,多次传达贯彻中央军委和东北军区的指示精神,指导和检查建校工作。他要求学校做好起义官兵的团结、教育和改造工作,并帮助学校解决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1949 年5 月16 日,安 东 海 校 正 式 开学。此时学校组织机构比较简单,仅设政治部、教育处、供给处、校务处。校部设有文工队和警卫、通信分队。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对“重庆”号起义官兵进行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使他们能较快地成长为人民海军的技术骨干。前两批学员是“重庆”号的全舰官兵和“灵甫”号的部分官兵。不久,中央军委指示,凡是部队中当过海军的人员,一律到安东海军学校报到,于是又有两批早年起义加入人民解放军的原马尾海军和刘公岛海军人员,陆续调离部队来到安东海校,学员最多时达540 人。
参加开国大典的安东海校学员
学员们首先通过学习《社会发展简史》《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理论教材,从理论和社会发展规律上认识人民革命的正确性。其次,针对错误思想,学校组织学员讨论,开展“忠诚老实运动”,每个学员自觉检查回顾个人历史,纠正暴露出来的思想认识偏差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学员们的思想认识普遍得到提高,初步建立为人民海军建设服务的思想。在学校开展的建团活动中,就有220 多名青年学员被校党委批准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8 月初的一天,经过选拔的李冠英、孙国桢等50 名学员突然接到命令:乘火车从安东前往北平(今北京),参加新中国开国大典阅兵式的训练。到了北平,大家满怀激动和喜悦的心情投入紧张的训练当中,头顶烈日,冒酷暑,反复锤炼每个动作,背晒得脱了皮,胳膊、腿都练肿了,也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两个月的时间里,每个人平均踢破了3 双鞋子,每个人的脚上都有被磨破的伤痕。
10 月1 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阅兵仪式上,身着崭新海蓝色海军军服的海军官兵,护卫着鲜红的“八一”军旗率先通过天安门广场,李冠英由于军姿好、队列动作标准,幸运地被选为撑旗手。跟着护旗队前进的便是由张学思任总领队的海军方队。该方队分别由同为4 个队列共36 人的安东海校学员和华东军区海军水兵组成。其中,安东海校学员方队走在前面,他们头戴白色海军大檐帽,白色的腰带上佩挂着手枪,个个精神抖擞。紧随其后的是华东军区海军的水兵方队,他们头戴标有“中国人民海军”字样的白色水兵帽,身着蓝白相间的海魂服。孙国桢本来应该是海军方队的基准兵,因他会吹奏萨克斯,被临时抽调到军乐队,为阅兵队伍现场演奏。从1950 年起,孙国桢便开始担任国庆大阅兵海军方队的总教练,1988 年成为解放军第一位队列教授,经他训练的学员、水兵数以十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阅兵时,已经84 岁的孙国桢出任海军学员方队的总顾问。
完成使命 余光闪烁
1949 年11 月22 日,中央军委指示,以安东海校为基础组建大连海军学校(今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和青岛海军快艇学校。
1950 年1 月,安东海校停办。此后,师生们分别奔赴不同的岗位。其一,校直机关大部人员及原“重庆”号的海军军官大部和80 多名学员到大连海校工作或学习;其二,少数干部及约300 名学员被分配到华东海军,其中学员主力留在华东海校工作,部分派往部队工作;其三,原“重庆”号的海军军官吴方瑞、周方先等数人和选调的技术军士、士兵百余人,除20 多人筹备打捞“重庆”号,其余全部奉命开赴青岛组建第三海军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院校回忆史料》,解放军出版社,1995)。
仅仅存在半年多时间的安东海校,圆满地完成了其特定使命,为新中国筹建正规海军大学奠定了基础,在人民海军的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