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类高校学生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综合评估及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2022-03-22刘奕含
刘奕含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吉林市 132101)
前言:高校作为高等人才培养的地方,人员密集,活动集中,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不仅会对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伤害,还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深刻地影响着教育教学,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成为教育领域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命题[1]。
近年来,农业类高校相继出现一系列公共安全危险事故,这是由于农业类高校专业较为广泛,与公共安全的危险因素关联比较密切,因此复杂性强,易受到安全事故的危害较强,尤其近年来,疫情、实验事故及其它一系列公共安全事故频发。此次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农业类高校停课、学生返校延迟、学校封闭管理、学生身心影响等,再次敲响了农业类高校公共卫生安全防范的警钟[2]。加强公共卫生安全教育,是高等教育领域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3],通过对农业类高校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综合评估及防范机制研究,可为农业类高校公共卫生安全风险防控制度建设及大学生生物安全教育方面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也可为国家、政府及立法机构的政策制定和法制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我国农业类高校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应急管理、预防、治理及应对能力,减轻相关不利影响,有序保证农业类高校教育教学运行和学生生命安全,保障学校稳定发展和社会稳定,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安全威胁的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4]。
1 农业类高校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全面应急防控现状调查
1.1 调查方法
设计“农业类高校公共卫生安全调查问卷”,采用线上与线下问卷调查法,结合访谈和文献等研究、分析农业类高校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全面应急防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依据调查结果,问卷含客观题29道,旨在了解重大公共卫生安全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程度以及原因、农业类公共安全卫生风险点以及农业类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等。采用不记名方式填写问卷,现场回答即上收。
调查对象选取主要为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工程职业学院在校学生。调查结果经统计分析,得出吉林省地区农业类高校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全面应急防控工作现状整体结果。调查样本为200人,回收200份,剔除无效问卷3份,有效回收率为98.5%,问卷的数据采用EXCEL和SPSS进行统计分析。
1.2 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学生对于公共卫生安全风险防控工作满意度有所提高,有一定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全面应急防范方面知识,并愿意参与学校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全面应急防控工作。对公共卫生安全的预防工作相对满意,尤其是一系列有关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全面应急防控的工作,如:食堂突发安全事故(食物中毒),农业类突发瘟疫、疫情,实验室突发公共卫生安全防控、学校应对疫情的封校管理避免受到疫情波及等。73%的受访者列举出了学校应对防范公共卫生安全突发事件的措施。如加强农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的检测与食堂工作人员的操作卫生安全的管理,严格要求按照正确合理的方法制作菜品且确保菜品的新鲜度;针对突发瘟疫、疫情等事件,学校要加强对于学生带好口罩问题和请假外出的管控,做到从学生每日的出行与人员流通上严加管理;加强学生对实验室操作安全知识的掌握做出相关试题测试,设计出针对实验室安全知识问题的问卷调查等,通过这一系列方法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点,以防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故;学校制定的相关管理制度详细等。
总体来看,农业类高校在整体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全面应急防控中均具有一定的保障措施、应急预案、善后处理及应对舆情的措施,能够适应一般公共卫生安全威胁。这充分说明,农业类院校已经形成了相对丰富的公共卫生安全治理经验以及成熟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安全风险方面呈现出有计划、有预案、有制度、有保障、有措施等特点。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农业类院校在应对所有突发公共卫生安全风险方面都能做到万无一失,调查发现,有75%的受访者认为农业类能够应对小型或者一般突发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另有25的人认为农业类应对一般突发公共卫生安全风险能力还不足,这是由农业类高校的管理体制具有复杂性决定的。在调查“农业类高校自身公共卫生安全风险有哪些”以及“农业类高校存在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及应对措施”时,经调查数据统计发现存在着“农业类高校应对农业类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应急防控工作制度不够健全,未形成完善系统并行之有效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应急防控工作应急体系”,占比例高达83%;回答“农业类院校安全风险点较多,管理存在漏洞”占比为79%,回答“师生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全面应急防控工作安全意识不强”占比为81.5%。“农业类院校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全面应急防控工作教育开展流于形式,实践较少”占比为84%、“未形成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全面应急防控工作防控机制”占比67%。这表明,农业类高校在突发性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管控方面仍旧存在不足,如制度不健全、风险点管理存在漏洞、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不强、公共卫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以及缺乏健全的应急防控机制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的忽视、学校制度不健全、政府监管不力、学生参与度小、家校联系不密切等。
2 农业类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点识别和风险防护评估
由于农业类高校突发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应急管理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为了能进一步筛查农业类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点,杜绝或减少突发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威胁,形成农业类完善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防范机制,通过访谈和调查相结合,深入发掘和筛选农业类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关键点,结果表明:农业类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食堂卫生安全、瘟疫疫情、传染病、实验室卫生安全、外卖卫生安全等。其中食堂卫生安全包括食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操作设备不符合食品安全卫生的有关规定或未严格设计建造和购置,未做到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未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特性相适应;厨房操作间未设置蔬菜粗加工区、禽畜肉粗加工区、水产品粗加工区、烹任区、蒸饭区、凉菜(熟食)间、餐具洗涤区、面点制作间等功能分区;未做到冷、热操作台分离;其它厨房的防水、防潮、可清洗的材料、地面铺防滑地砖、下水道通畅等不达标;食堂工作人员卫生不达标;食品加工经营用水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厨房操作间和食堂仓库没有建防鼠、防蝇、防蟑、防害虫、防尘设施;食物原料采购及存放不达标;备餐间未配备紫外线灭菌灯等空气消毒设施,没有洗手消毒、更衣设施的预进间。没有配蒸汽消毒柜或电消毒柜来消毒餐用具。其次是社会上出现流行病疫情(如“非典”、“沉感”、“甲肝”专“离流感”等),经确认是传染病流行病或疑似病人,可能会引起群体性产然。再者,实验室公共卫生安全包括化学试剂危害、生物制剂危害、生物菌种、实验动物等安全风险。此外其它传染病和外卖的安全不确定性等也是风险点。
在明确了农业类高校公共卫生的安全风险点识别和筛选后,在此基础上建立农业类公共卫生管理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分别为“预防管理”,“事中应急管理”,“事后恢复管理”,“隐性管理”,每个一级指标又细分为若干个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从而初步探索形成一个包含三级指标结构的指标体系,并结合实际调查问卷结果对拟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完善,形成层次分析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邀请专家对指标评分,依据九级标度办法,构建判断矩阵,通过计算,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系数,得到比较客观的农业类突发性卫生安全风险防范综合评价结果。
根据最终组合权重值确定影响农业类公共安全风险防范的主要指标依次为“预防管理”>“事中应急管理”>“事后恢复管理”>“隐性管理”,是影响农业类卫生安全风险防范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此模型体系较为科学,符合实际,真实可靠,可作为主要卫生安全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的依据。
3 农业类公共卫生安全风险防范对策
根据前述研究结果,可从卫生安全风险防范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三个方面构建公共卫生安全风险防范体系,组织体系分为人员机构、硬件措施和规范制度;运行机制分为事前预防管理、事中反应机制以及事后恢复机制;保障系统分为资金保障、物资保障、信息保障、场所保障、宣传教育保障和法律保障,确保为农业类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高效、有序运行提供保障,并提出了高等院校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应急“显性和隐性”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能确保农业类公共卫生安全风险防范工作健康运行和农业类学生公共卫生安全防范的合理保障。基于此,针对农业类院校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存在的问题、成因、风险点及防范体系主要要素,提出以下公共卫生安全风险防范对策。
3.1 加大对学校卫生安全的管理力度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自然界过度开发,比如:为追求效益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地被污染,人们追求野味而导致寄生在动物身上的病毒转移到人类自己身上,这些问题的出现,让人们抗击病毒的能力受到巨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环境污染、食品不安全问题的增多和农业类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师生的不断增多,人口流动性的不断增强,这些不同因素的存在导致了各大农业类高校对公共卫生安全的管理力度不足。因此,各农业类院校应该加大对公共卫生安全的管理力度。此外,对公共安全卫生投入严重不足,这也是导致农业类院校卫生安全管理力度不足的影响因素之一。
3.2 建立健全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规章制度
现如今各大农业类院校正在进行内部体制改革,随着学校内部体制改革,学校逐步扩招扩建。正是因为农业类院校的管理者把重心放在了抓组织、抓教学纪律,以及招生与扩充上面,才使得农业类管理者忽视了对学校学生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使得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措施浮于表面,而非落实于真正的行动上。恰恰是这些因素,才导致了当事故真正发生时才想到去重视,去落实。管理滞后为突发事件的产生埋下了重大隐患。因此,各大农业类院校应该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及事后评估和善后制度。
3.3 完善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机构
各大农业类院校在机构设置上,可能只有一个统一的后勤保障部。这个机构可能会处理很多种情况,比如:食物中毒、寝室失火、校园欺凌、实验室爆炸等事件。
在这个机构处理这些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假如一个一个事件依次处理,定会有条不紊,可若是多件突发事件同时发生,在应对时可能会处理不当,或者出现疏漏。而这恰恰就需要这个大机构里面的成员有不同的职责与任务。当地震火灾来临时,某些人员应该组织农业类师生的撤离与防护;当学校食堂突然出现食物中毒时,该机构成员又应该如何处理。不同的突发事件出现,会有不同的应对措施。一个大机构里应该各有各的安排,而不至于慌乱无章。因此,应该完善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机构,更好地处理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
3.4 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公共卫生安全发现防范意识
在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师生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某种程度上,师生的心理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可以降低突发事件危害程度。为此,需要在事件发生时,及时请专业人员对师生进行解释、指导以及宣传正确应对心理问题相关知识和技能,帮助师生掌握心理保健知识,树立健康的心理观念,自觉采纳有益于心理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在特殊时期的安全性。其次,要充分发挥校医院的功能,在学生群体中广泛宣传防治流行病、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普及科学的医学常识,为学生建立科学的健康观念服务。
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不间断地进行监测,并对在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流行病、传染病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隔离救治,严格控制其传播蔓延。依靠国家疾病控制应急体系,充分利用所在地疾病控制中心的医疗资源,发现病情及时上报,使病人在最短时间得到救治,控制疾病传播,取得预防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