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西北区鲜食玉米—大蒜套种高效栽培技术
2022-03-22洁张叔煜赵雪春
郑 洁张叔煜赵雪春
(1张家口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涿鹿县植保植检站 河北 涿鹿 075600)
为提高种植效益,充分利用自然及土地资源,经多年试验示范,总结集成了鲜食玉米—大蒜套种高效种植模式,并推广应用于生产。据调查:紫皮蒜按照2021年市场价,折合每亩收益8 000元。糯玉米按照2021年收购保护价1.36元/kg计算,每亩收益2 040元。2项收入合计10040元。紫皮蒜亩成本:蒜种1600元,水肥费900元,人工费250元,合计2 750元;糯玉米亩成本:种子100元,水肥、农药费350元,人工费350元,合计800元;两项合计亩成本3 550元。紫皮蒜每亩纯收入5 250元,糯玉米每亩纯收入1 240元,2项合计每亩纯收入6 490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而且玉米和大蒜实行轮作对改善土壤也有一定的作用。现将其栽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 选地 整地
1.1 选地。优选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地力中等以上地块。大蒜和玉米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壤土和沙壤土为好,前茬以马铃薯、豆类最佳。
1.2 整地。秋收后深翻30 cm以上,春季灌溉后适时旋耕,精细耙耱,做到平、整、细、匀,无死角,无坷垃及残留根茬。
2 品种选择
大蒜选择当地农家品种紫皮大蒜,鲜食玉米选用彩糯1号、万糯2000、万糯8号等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
3 种子处理
大蒜机械或人工剥皮后药剂拌种(杀虫剂+杀菌剂),以防治病虫害。玉米播前选用优质包衣剂进行种子包衣。
4 施足底肥
播种前结合整地亩施腐熟优质农家肥3 000~5000kg。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结合整地亩施入3%辛硫磷颗粒2~3kg。大蒜结合起垄铺膜,亩施大蒜专用肥50~60kg;鲜食玉米结合播种亩施玉米专用肥40~50kg。
5 铺膜播种
5.1 种植模式。地膜上种3~4行大蒜,大蒜行距20~30 cm,株距10~15 cm,膜间距70 cm;种植2行玉米,玉米行距40cm,株距22~25cm,“品”字形播种。
5.2 适时播种。大蒜适时早播,一般3月中下旬机械起垄、铺膜、施肥一次完成。地膜选用厚0.008 mm、宽80 cm的聚乙烯薄膜;铺膜后第2 d人工或机械打孔点蒜瓣。鲜食玉米6月上旬播种。
6 大蒜田间管理
6.1 肥水管理。在施肥总量上采取“稳磷、控氮、增钾”的策略,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按照“轻施促苗肥,重施抽薹肥,酌施催头肥”的原则。促苗肥在2~3叶期施用,以速效氮肥为主,每亩用尿素10 kg或腐熟稀粪水1 500 kg加水浇施。抽薹肥在大蒜鞘叶刚露尖时每亩施尿素15 kg、硫酸钾10 kg或高钾型三元复合肥40 kg。催头肥亩施尿素5 kg、硫酸钾5 kg。浇水方式为畦灌或膜下滴灌,浇水要浇透。
6.2 中耕除草。结合中耕人工除草,或使用专用除草剂定向除草,或使用黑地膜覆盖防草。
6.3 病虫害防治
6.3.1 蒜蛆。可结合施底肥每亩用敌百虫晶体2.5 kg,或用21%阿维·噻唑膦水乳剂1 000倍液、或20%氯氟·噻虫胺微囊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或50%辛硫磷8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50~100 ml。注意:药液一定要灌到植株根部表层土壤中。
6.3.2 叶枯病。大蒜叶枯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及薹茎等部位,以叶片发病为主,常在大蒜5~6片叶时开始发病,7~8叶期后发病加重。染病叶片出现的症状类型有尖枯型、条斑型、紫斑型、白斑型和混合型5种。防治方法:①加强田间管理,采取配方施肥,增强寄主抗病性;②雨后及时排水,适当浇水,控制田间湿度;③发病初期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从5月上中旬开始,每隔10 d喷1次,连续喷2~3次。发病较重时可选用25%R-菌醋悬浮剂1 000倍液,或50%醚菌酯干悬浮剂3 000倍液,或2.5%咯菌腈悬浮剂1 200倍液,或50%咪鲜胺锰络合物可湿性粉剂1 2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2 000倍液,隔7~10 d喷1次,连续防治3~4次。
6.3.3 黄斑病。大蒜黄斑病又叫黄疸,是真菌性的病害,一般发生在大蒜生长的中后期,可以侵染大蒜叶片和蒜薹,而大蒜生长的中后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发病可造成大蒜减产10%左右。大蒜锈病、花叶病以及收获时的大蒜机械损伤,均会造成收获后的蒜瓣有斑点。大蒜黄斑病可用异菌脲、代森锰锌或咪鲜胺锰盐等药剂喷雾防治,隔7~10 d喷1次,连续防治3~4次。
6.3.4 锈病。阴雨天容易引发大蒜锈病,建议在雨水节气前后,选择晴天喷洒农药提前预防锈病,并增强大蒜的抗病性能。
6.4 适时收获。大蒜成熟后及时收获。在总茎变白、刚开始打弯,叶片大多干枯,植株处于柔软状态,假茎不易折断时人工或机械收获蒜头,本地一般在7月上中旬。大蒜收获后做好下年病害的预防工作,清除田间残株落叶,集中烧毁或妥善处理,以减少菌源积累。
7 鲜食玉米田间管理
7.1 追肥浇水。遇旱时及时浇水,结合浇水在玉米大喇叭口期亩追尿素15~20 kg。
7.2 中耕除草。结合中耕人工除草,或使用专用除草剂定向除草。
7.3 病虫害防治
7.3.1 地下害虫。亩施3%辛硫磷颗粒剂与底肥混匀施入。或采用50%辛硫磷乳油100 ml,加水2~3 kg,拌种子40 kg,拌后堆闷2~3 h。
7.3.2 玉米螟。①生物防治:在大喇叭口期接种赤眼蜂卵块;②物理防治:在集中成片产区设置高压泵灯或频振灯诱杀害虫。③农药防治:选用15%乐斯本颗粒剂拌细砂点心撒施。
7.3.3 双斑蝇叶甲。玉米吐丝期注意防治,用5%高效氯氰菊酯1 500~2 000倍液、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 000倍液喷雾,或用25%灭幼脲悬浮剂1 500~2 000倍液喷雾。
7.3.4 蚜虫。用10%吡虫啉1 500倍液、5%啶虫脒800倍液、5%高效氯氰菊酯1 500~2 000倍液防治。
7.3.5 病害。病害主要有根腐病、丝黑穗病、锈病、大小斑病。主要通过选用抗病品种、清洁田园、合理轮作倒茬、药剂拌种、药剂喷雾等方法防治。
7.4 适时收获,及时加工。以鲜食玉米籽粒含水量为68%~70%时采收为宜,一般是授粉后28 d左右花丝变黑时为最佳收获期,收获后12 h内及时加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