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叶白蜡的分布特征与生态应用

2022-12-08张春雷

现代农村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白蜡大叶幼树

张春雷

(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辽宁 凌源 122500)

1 自然保护区简介

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最西部,与河北省的平泉、青龙县毗邻,行政隶属于凌源市三道河子、大河北等乡镇,总面积12 045 hm2。2014年末批建,动植物资源丰富,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燕山东段北缘的森林生态系统、典型原生植被、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与生境。

2 自然植被

保护区地处华北、长白、内蒙3个植物区系过渡地带,以华北植物区系成分较多。该地域处在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属于半湿润向半干旱区域过渡地带,自然植被以天然次生林为主,阳坡以荆条(Vitex negundo)、小叶白蜡(Fraxinus sogdiana)等灌丛居多,阴坡以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小花溲疏(Deutzia parviflora)等乔灌木为主。受立地条件、海拔高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天然植被种类较多,为对大叶白蜡的天然生长分布进行精准评估,保护区技术人员对大叶白蜡生长特性进行了样线和样地调查,对天然乔木群落进行了科学评价,指出了生态应用途径。

3 大叶白蜡的生物学与生态特性

大叶白蜡(Fraxinus rhynchophylla)是木犀科(Oleaceae)梣属(Fraxinus)落叶乔木,树高12~15 m,树皮灰褐色,光滑,老时浅裂;奇数羽状复叶,复叶末端奇数叶片偏大;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于当年生枝梢,坚果长约1 cm,花期4~5月,果期9~10月;属喜光树种,适生于深厚肥沃与水分条件适宜的壤土;根系发达,抗寒性较强,树体高大挺拔;叶、花、枝干等独具特色,适合栽培为行道树或用于园林绿化等多项用途。

4 自然分布调查与结果

4.1 调查方法。样地调查和样线调查相结合。样线调查中,因所处立地条件、海拔高度、优势种等不同,对大叶白蜡生长影响较大;样地调查中,在有代表性地块进行标准地调查,面积25 m×25 m,记录标准地调查因子,乔木每木检尺;在中心和4个角机械设置5个灌丛样方,样方面积5 m×5 m,调查记录灌木株数、盖度、平均高等。

4.2 调查结果。大叶白蜡在辽西南部地区的阴坡有零星分布。在保护区三道河子镇桦皮沟西岔,进行标准地调查(东经119°34′52"、北纬40°49′46",海拔664 m,坡度30°,坡向西北,中上坡位,郁闭度0.95,土层厚度12 cm,立地条件中等),乔木层总株数1 992株/hm2,平均胸径6.6 cm,平均树高7.5 m,各种乔灌木组成数量特征见表1。

表1 蒙古栎+大叶白蜡群落数量特征

5 大叶白蜡的典型特征

5.1 零星分布特点。通过样线调查发现,大叶白蜡大多分布在其它乔木或灌丛群落中,属伴生种,零星分布,如在核桃楸林中为伴生种,蒙古栎林中为伴生种或灌木幼树,在华北五角枫林、紫椴+色木槭林、黑桦林+蒙古栎林、山杨等的乔木林中,大叶白蜡为幼树,计入灌木,在榆叶白鹃梅等灌丛中发现有大叶白蜡幼树生长。总体看,大叶白蜡多生长在阴坡或半阴坡、土层深厚、立地条件相对好的地块,具有喜光特性。

5.2 优势种特性。①从调查结果的乔木层种群密度看,该群落的优势种为蒙古栎和大叶白蜡,分别占乔木总株数的37.6%和29.7%,乔木层其它树种为伴生种,其中,紫椴占18.8%,山杨和大果榆分别占乔木树种的8.6%和5.2%。灌木层中,幼树有大叶白蜡、蒙古栎、暴马丁香、藤本山葡萄、小花溲疏等7种灌木,该群落为乔灌混交林,从灌木层中的种群数量与生态影响看,大花溲疏为11 840株/hm2,华北绣线菊为4 240株/hm2,蚂蚱腿子为1 120株/hm2,锦带花1 200株/hm2,这4种灌木均片状生长分布,灌丛下草本植物生长较少;小花溲疏和金花忍冬均丛状生长,生长高度也略大,所产生的生态影响较以上4种灌木也相对较大。②从胸径和平均树高可以看出,大叶白蜡在乔木层中这2个指标都偏低,属于生长略延后的一部分,因此本群落的建群种为蒙古栎,也包括山杨和大果榆,在次生群落形成最初期,以蒙古栎为主的建群种最先生长,占据林冠顶层,若干年后,紫椴、大叶白蜡与其它灌木的生长条件适宜,才在群落的顶层林冠下迅速生长,逐渐形成调查阶段的乔木、亚乔木、灌木的林相格局。

5.3 次生群落的演替。群落内各种乔灌木植物均适应自然环境而繁衍生长,以扩大自身种群数量,一旦生长条件不适宜,就会发生种群数量的变化,从而形成群落的自然演替。山杨寿命短,与大果榆一样具有较强的喜光性,因林分郁闭度高,林下无这2种幼树,在几十年内,乔木林自然生长演替后,山杨和大果榆将逐渐因光照不足死亡;调查结果显示,蒙古栎也有1株枯立木,但灌层中蒙古栎幼树有680株/hm2,蒙古栎仍为自然演替以后的优势种;大叶白蜡在灌木层中有3 200株/hm2,暴马丁香也有960株/hm2,显然,这些在灌木层中的乔木幼树,因林分高度郁闭,受光照空间和林下土壤的限制,不可能都生长为乔木,一旦乔木发生自然枯死等现象,光照等营养空间许可,大量的幼树即可迅速生长,加入到乔木灌层中。经自然生长后,本群落应以大叶白蜡为优势种,伴生种有蒙古栎、紫椴、暴马丁香,灌木层中的小叶鼠李和蚂蚱腿子将逐渐消失。

5.4 植物多样性。本群落的形成对植物多样性产生较大影响。群落形成初期,耐旱喜光的乔灌木生长并产生较大的生态影响,如大果榆、山杨、蚂蚱腿子、小叶鼠李等;随着各种乔灌木的生长,林分郁闭度变高,一些耐阴的树种逐渐生长起来,如大叶白蜡、暴马丁香等,同时,大量的耐阴性略强的草本植物种群和数量大量生长,乔灌木植物品种、数量的增加,保证了群落的生态功能更加强大,群落内部的自然修复功能随时发挥功效,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5.5 树种的园林绿化功能。大叶白蜡属植被生长速度中等,为辽西地区乡土树种,树形、枝干优美,耐修剪,适应性强,树体高大,是优良的园林观赏树种,在苗圃培育大规格园林苗木时,育苗行间同时可间作一些耐阴的中草药品种,提高效益。

6 生态应用

6.1 利用先锋树种特性,高效完成荒山绿化。辽西北地区宜林地(特别是在阳坡)灌丛的林分质量低,经实践,利用人工措施促进天然林更新,引进栽植大叶白蜡幼树,与原有植被相互补充,可达到尽早郁闭,形成以大叶白蜡为优势种的植被群落。具体操作为:选择适宜的地块,穴状整地,规格为2 250~3 000穴/hm2,最大程度保留原有乔灌木。春季植苗造林,植苗后浇足水并覆膜,结合自然降雨,每年再补水2~3次,连续补水2年,即可逐渐形成以大叶白蜡为优势种的灌丛,绿化效果显著。

6.2 发挥生态效益,维护生态安全。辽西自然环境先天不足,特别是阳坡的乔灌木自然分布品种简单,种群数量小,生态功能低;大叶白蜡个体或群落在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对自然环境荒漠化改善、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诸多方面,可发挥出不可替代的综合效益,在辽西北大面积的退化山地生态系统修复中可发挥重要作用,维持了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稳定性,为辽西北地区居民制造出天蓝、水清、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奠定了绿色产业开发的基础。

6.3 开发园林树种功能,发展地方经济。大叶白蜡生长适应性强,枝干、叶、果实等具有独特的个性美感,在辽西北及周边广阔范围内可进行园林栽培,取得理想效果。如培育园林苗木,土层深厚的地块大多可进行,园林大径级苗木培育周期一般5年左右,同时,林下适合一些耐阴的中草药品种生长,如苍术(Atractylodis Rhizoma)、桔 梗(Balloon Flower)、沙 参(Radix Glehniae)等,园林苗木培育与中草药生产复合经营,可产生常规大田生产4倍以上效益,是辽西北地区实施产业脱贫致富与社会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白蜡大叶幼树
矮化中间砧苹果幼树抽条调查
虫见大叶
白蜡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应用研究
白蜡外齿茎蜂防治试验研究
大叶胡枝子根皮抗炎镇痛活性部位及其机制
大叶落地生根及其盆栽技术
浅谈如何提高新栽蜜柚幼树成活率
大叶女贞锈壁虱药物防治试验
对节白蜡盆景欣赏(下)
不同叶篷叶片对橡胶芽接幼树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