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识别形象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2022-03-22王筱丹

大观 2022年10期
关键词:形象设计家村学时

◇王筱丹

一、视觉识别形象设计课程开展现状

近几年,同类艺术高校都在尝试视觉识别形象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不少方式方法,如跨专业团队教学、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教学、结合设计竞赛教学。

第一,跨专业团队教学:由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构成教师团队,学生也来自不同专业,进行混班教学。结合教学大纲,不同教师从各自领域分段授课,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团队协作意识。

第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教学:采用企业导师入课堂的方式,前半段课程由学校教师教授专业理论知识,后半段课程由企业导师从企业实际项目案例出发,更直观地让学生了解项目实施的具体方法及过程。

第三,结合设计竞赛教学:将课程的实践环节结合当季设计竞赛主题,以赛代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探索出提高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新途径。

二、教学理念创新

视觉识别形象设计课程在常州工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已开设20余年,笔者连续六年担任课程的授课教师,尝试过多种教学模式,如虚拟课题、校企协同育人、以赛促教等。改变教学模式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虚拟课题和以赛促教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却忽视了与市场和企业需求对接,而且缺乏调研及实战技能的训练等。近三年来,笔者尝试构建以实际项目导入为核心的课程教学,使学生有明确的设计任务和目标,并能根据项目任务及要求来开展市场调研和分析,进行设计创作与开发等,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三、课程教学设置

(一)课程简介

视觉识别形象设计课程按培养方案要求开设在大三下学期,课程性质为专业必修课,课程共64学时,其中讲授32学时,实验(实践)32学时,课程总时间跨度八周。

(二)课程构架

笔者通过反思多年授课经验,不断调整和修改课程构架,目前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构架。前32学时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结合案例分享、专题讨论、讲座等形式,完成视觉识别形象设计概述、设计流程、基础系统设计及应用系统设计等教学目标。以项目导入为核心的设计实践主要集中在后32学时的实验(实践)环节。此次导入的是牟家村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形象设计,将实践学时做合理规划:项目导入(4学时)、市场调研与分析(8学时)、设计创作与开发(16学时)、反馈实施与修改(4学时)。

四、项目导入教学实践

(一)项目背景

牟家村博物馆位于常州天宁区郑陆镇牟家村农业旅游观光园区内,是国内首家村级历史类博物馆,2012年取得省级民间博物馆资质。博物馆由牟家村出资建造,所有展品均由武进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夏健无偿捐赠。博物馆占地约5 000平方米,展品近500件,一楼为牟家村村史馆,二楼为青铜器馆,三楼为瓷器馆,四楼为书画馆。

馆长夏健介绍,牟家村博物馆创建之初就准备走“产业型博物馆”之路,提出牟家村博物馆要有不同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不能同质化竞争。他希望通过博物馆吸引更多人来牟家村旅游,也希望通过牟家村农家游为博物馆带来更多的参观者,形成文化观光产业。

近年来,牟家村农业旅游观光业发展兴旺,吸引了众多周边城市的旅游爱好者,尤其是亲子游消费群体。然而大部分游客热衷于园区内游乐场、农业采摘园、跑马场等场地的游乐项目,鲜有游客到牟家村博物馆参观。目前,牟家村博物馆还无法避免同质化问题,尤其是馆藏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仍是一片空白。

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地方文化创意产品,此次视觉识别形象设计课程采取校地合作的模式。受牟家村博物馆委托,在课程中导入常州地方民间博物馆——牟家村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形象设计的项目。目的是通过这种校地合作的模式,在实践中让学生有充分的参与感,研发出符合牟家村特色、凸显牟家村馆藏文物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形象,提高牟家村博物馆美育与创意教育能力,提升牟家村博物馆产业化的竞争力。

(二)项目实践阶段设计

第一阶段:研读解析项目任务书,明确设计目标和任务。牟家村博物馆这次委托的项目是以开发和设计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形象为主要任务,产品类别、风格不限,以日常用品为主。文化创意产品外观和形象要能引起消费者关注,符合当代消费者审美。文化创意产品要能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并起到形象推广的作用。

第二阶段:调研与分析。调研前需组建调研小组,由3—5位学生一组,各自分工完成所有调研任务。调研分内部调研和外部调研,内部调研主要是针对牟家村博物馆内部情况进行调研,包括深入了解牟家村博物馆的民间特色、学习博物馆馆藏品相关知识、采集馆藏品图片及文字素材等。调研方式以与博物馆馆长、解说员交流学习,以及收集资料等为主。外部调研是针对同行业同类产品的发展优势和亮点进行分析,例如调研大英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国内外知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形象设计。调研方式以网络资料、图书文献收集为主。除此以外,还需要对消费者进行调研,以观察、问卷及走访等形式了解消费者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类别需求、风格倾向及色彩搭配喜好等。调研结束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汇报文稿,由每组组长汇报交流,以SWOT分析法做最终总结,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最终对牟家村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形象设计进行定位,找到适合的切入点,以利于后期的设计创意与开发。

第三阶段:设计创作与开发。进入设计阶段需重新分组,笔者作为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按前期调研需求将设计创作分为四大品类,分别为生活用品类(A类)、学习用品类(B类)、彩妆用品类(C类)、IP形象类(D类)。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及创作特长选择不同类别,以此形成大组。然后在大组内部根据具体设计物件细分小组,每小组3—4人,每位学生根据组内分工进行设计创作,按观察文物、提取图样、创意融合、适配产品的路径有序开展。笔者重点工作在路径设置和设计指导上,强调创意融合路径中不能简单地复制纹样,需在纹样基础上采用抽象、变形和重构等手法进行二次创作,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从图形、颜色到材质,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每个路径完成后,由小组长进行总结性汇报,课中邀请专家及博物馆负责人参与评价反馈,再经过探讨交流得出修改意见供汇报组学生参考,最终圆满完成了该阶段实践任务。以下为各组代表性成果展示:

A类第一小组学生设计思路来源于唐代的“青瓷跪俑”。跪俑头戴冠饰或束发髻,五官匀称,面带笑容,形态自然。该组学生提取了跪俑较有特色的头部细节,在还原文物形象的基础上进行了面部比例修改,并大胆利用跳色重构,让跪俑形象色彩更贴近现代青年消费群体的审美,最后将图案适配于手机壳、杯垫等生活用品,让人眼前一亮。

第二小组学生设计思路来源于战国时期的“四龙纹镜”。铜镜背面为四条盘曲的龙,张口卷尾,线条简洁,间有莲瓣状叶纹,以细密的雷纹、三角纹为地纹。边缘饰十四个内向连弧纹。由于图案相对完整,该组学生基本还原了纹样图形,通过重复、旋转、变形的手法做变化处理。考虑到复杂图案的适配性,将其运用在餐具与雨具这类面积较大且完整的承载物上,视觉效果更饱满完整。

B类第一小组学生设计思路来源于南朝的“青瓷莲花尊”。莲花尊为青瓷质,其造型特点为尊身作椭圆形、身饰仰覆莲花、带盖。由于瓷器外观呈椭圆造型,该组学生将其造型拟人化,搭配表情及不同配色让形象更有亲和力,运用于中小学生的学习用具上,符合青少年受众的喜好。

第二小组学生设计思路来源于春秋早期的“蟠蛇纹壶”。蟠蛇纹壶为青铜质地,平顶盖以兽形装饰,壶体圆润,两侧亦配有兽形柄,腹部饰细密的蟠蛇纹。该组学生重点提取了壶体上细致、精密的蟠蛇纹,其整组应用时视觉效果很强。在运用时,将蟠蛇纹放大、缩小、变形及重构,或进行组合图案的设计,既保留了纹样特征,又具有现代形式感。将其印制在笔记本等文具上,能使其看起来更为精美。

C类小组学生设计思路来源于书画作品“花鸟图”。该组学生抓住了画中两大元素:鸟儿展翅临空而飞,牡丹娇美花开绽放。然后,将两大视觉元素简化提取并重新调整构图,用于彩妆系列产品包装设计,然后统一色彩以金边镶饰,使其更符合彩妆系列产品的调性。

D类小组学生设计思路来源于战国时期的“勾连雷纹敦”。敦为中国古代食器,到战国时多为盖形同体,多为三足。该敦为鸡蛋造型,盖底上下对称,铸有双圈,腹部刻满回纹。该组学生基本还原文物特征,着重突出回纹图案,椭圆的形态十分可爱和有亲和力,非常适合做成IP形象,因此尝试进行拟人化设计,突出文物特征的同时造就了古灵精怪的IP形象。后期可以将此IP形象衍生做徽章、钥匙扣、盲盒装饰等。

第四阶段:项目实施反馈与评估修正。这个阶段通常是学生最容易忽略,而且专业课上无法模拟的教学环节。设计师完成设计稿后,需要通过提案的方式让客户进行评估。客户会对设计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修改意见,从而检验设计的合理性。例如D组设计的IP形象,博物馆提出当定制徽章等面积小的产品时,形象中的细节识别效果较弱,需要进行图案的简化和突出修改。

五、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经验与收获

(一)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质量

项目导入式的教学转变了课堂上以教师讲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在项目导入的过程,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更新学习理念,拓宽学习方法

教师通过导入项目,将班内的学生根据设计类别分组,每组学生根据调研内容进行资料收集和汇总工作,讨论并以此进行设计创作定位。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反客为主,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在项目中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在设计完成阶段,每组学生还需进行设计方案汇报总结。这样的方式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设计创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等。

(三)理论结合实践,完善评价机制

传统的评价机制过于片面,通常是根据平时作业和考试作业最终效果评价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这种评价机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无法考查作业过程中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而项目导入的训练方式可以更好地展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项目过程也更好地考核了学生综合能力。最终项目成绩的评定,除主课教师评价以外,还有企业负责人等其他指导人员的参与,评价机制更全面、公正。

六、结语

本次视觉识别形象设计课程在牟家村博物馆的支持下,在专家的指导下,共完成四个类目约60多个系列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通过最后的评选,有20多个系列的作品被采纳,并进入后期的成品开发制作环节,圆满完成了牟家村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开发需求。

尝试以项目导入为核心的课程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带领学生深度参与实体项目的全过程,感受创意想法如何转变成创意产业。笔者也通过此次教学实践对视觉识别形象设计课程的教学计划有进一步反思,还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调整和修改,完善教学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形象设计家村学时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城郊经济“围城”——申家村“弃工务农”现象解析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幸福像花一样开放——蒲城县闫家村的金银花海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铲屎的,你是认真的吗
袁家村的致富密码
袁家村,休闲农业的2.0时代
动画技术在形象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