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跃然纸上的文化大餐(外一篇)
——读余秋雨文集《舞台哲理》

2022-03-22杨军

壹读 2022年9期
关键词:陆小曼余秋雨徐志摩

◆杨军

《舞台哲理》是余秋雨文集《秋雨文化》四卷丛书(《千年文化》《游走废墟》《回望两河》《舞台哲理》)中的一本理论版书籍,共分六卷,浓缩了余秋雨有关戏剧理论的学术精品,是大陆戏剧理论界的扛鼎之作。翻开此卷,作家将读者带进了贵池傩和昆曲,给读者介绍了关汉卿和汤显祖,剖析了李渔和黑格尔,淋漓尽致的文化大餐和文化震撼跃然纸上。

余秋雨善于用散文的形式普及文化大餐,通过散文来唤醒人们的艺术生命意识、历史忧患意识和民族意识。诗一般的语言叙述艰涩的哲理问题,把智性的议论与诗性的抒情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使深奥的理论饱含着情感色彩,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情理达到了完美的和谐统一。在历史、艺术与文学之间,余秋雨创造性地找到了契合点,以他巨大的历史穿透力和敏锐的艺术眼光,赋予历史现象和艺术人物以浓重的忧患色彩,但这种忧患意识的落脚点却指向现实,点明了作家文化观点的终极目标:回顾历史,正视现实,主动促进现实文明的发展。他艺术性的把握住最原始的史料和尽可能开阔的现代意识,以明古而察今,知史而洞生,在文化学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在历史与现实、艺术与理想之间,纵横捭阖地进行了富于时代意义的思想驰聘,形成了《舞台哲理》中特有的低徊、感伤的历史和艺术氛围,带给了读者极大的美感与阅读效果。引逗出读者的感官味觉是文化大餐的特殊功效。《舞台哲理》引证丰富,立意高远,结构匀称,落笔如行云流水,舒卷之间灵性激溅,有博雅的文化内涵,笔端饱蘸着深切的民族忧患意识却并不偏激,字里行间充满着超越历史、超越艺术、超出民族的睿智哲思与平易朴实。余秋雨在一种诗意的叙述风格中,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还采用了小说笔法、戏剧笔法、故事传奇、镜头特写、典故引证等多种手法,这些别具风格的写作手法对于烘托主题,使文章内涵更为深刻,让文章更为耐看耐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卷四·解析李渔》中,作家把小说素材引入散文,并作了大量栩栩如生的细节描绘,大大增强了散文的叙事性和可读性,使得文章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始终充满着阅读的张力,从而使读者在接受文本时不会感到精神上的疲劳,而大部分篇目均有墨客骚人以及形形色色的名人种种风流余韵和奇闻轶事,这些成为了文本中的一个个兴奋点,不断刺激着读者的阅读兴趣。

余秋雨的语言极其讲究结构,每隔一两行就有一个鲜活的词语组合,每隔三五句就有一个漂亮的句子,每隔三五段就有一段出色的议论。此外,他还注意运用对偶、排比、隐喻、明喻等修辞手法,点染和增强了语言表达的色调和效果,构成了声情并茂的语言气势,这种类似于演讲的效果,在作家与读者之间建立了和谐的沟通与交流。他还善于融幽默讽刺的笔法于雅致的语言中,如在《昆曲探幽》中的《两头脱空的尴尬》《不可思议的社会性痴迷》两文中屡屡出现的反讽的笔调,让读者在会心一笑之余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他因历史而博大,历史因他鲜活”。在余秋雨的文化大餐中,始终贯彻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潮,思索和反问。他试图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对语中形成了他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舞台哲理》蕴藏着余秋雨对知识分子文化和当代人文精神的影响,以及他为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价值实现方式所找到的新的途径:走向社会,走向民间。文本追求一种情理合一的雅致语言,在抒情中融注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渗透着生命哲理,在作家诗情诗味的叙述中,叙事语法被理性主宰着,浸满了一种历史的思考和感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在一种哲理的词语中栖身。

陆小曼:星光下那一朵斜倚的白莲

“和徐志摩有关系的女性,没有一个蠢的,其中我以为张幼仪和林徽因是有智慧的,而陆小曼聪明,算得上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女了。”柴草关于陆小曼的这些文字,给世人最大的启示,就是他告诉了人们“作女”之所以“作”的全部理由。而当我真正读完了《图说陆小曼》这部作品时,才发现作者柴草其实是在说反话,他不但告诉了我们另一个真实的陆小曼,还证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才女陆小曼不是“作女”。对于作家柴草,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只从书中作者简介上获得如下资料:1968年生,浙江海宁人。杭州大学历史系毕业,在职研究生,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对于陆小曼,稍有一点现代文学基础的人都应该多少了解一些,也可以象胡适那样说: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她的旧诗清新俏丽,文章蕴藉婉约,绘画颇见宋人院本的传统,是一代才女,旷世美人;她是一个自身弱点很鲜明的女人,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以儒家文化为正统的东方国家,另类美人是哪边都讨不到好。虽然她没有跟着徐志摩一块儿死去,艰艰难难地又图存了数十年,回过头想一想,还是值。

其实,我之所以读陆小曼的传记,本来是出于好奇:一代名媛与一代才子的故事,本身就够诱人,更何况大诗人徐志摩身后的才女,个个都名闻遐迩呢!贤慧能干的张幼仪,美丽而才华盖世的林徽因,芳名远播而多被人诟病的陆小曼,这背后该是怎样的因缘?读书之前,我的印象中的陆小曼是“一生繁如烟花,被千夫指”“一生浪漫风情,身世飘零”或者“一生率真执着,难免孤独”类型的集挥霍、吸毒、捧戏子种种恶习于一身的一代名伶,而这样曼妙的女子,她的另一面又是绝世容貌,能歌善舞,精通英法两国语言,擅长工笔山水画……如此令人神往,能不好奇吗?读了《图说陆小曼》后,一方面印证了脑海中部分观点,另一方面却也推翻了她是“作女”的臆断,也许,只有这样黑白两面的陆小曼,才更真实吧。

红颜祸水古已有之,只是当事者本人,倒是自得其乐,互相谁也不把对方当作祸水或者罪魁。吴王夫差未必不知西施的来历,但英雄根本难过美人关,心甘情愿就范于红颜;吕布未必不知王允的“连环计”,但对于这“祸水美人”也是一直宠爱有加,以至于被围困下邳时,还对美人恋恋不舍,下不了决心突围,终送了性命;即使“安史之乱”也不能让李隆基痛恨杨妃,杨妃死后多年,他仍然“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仍让皇帝老头感怀不已。所以,不难理解徐志摩为何心甘情愿到处兼职,甚至不昔放下大诗人的架子做倒卖地皮、房屋的生意,做牛做马赚来钱供小曼挥霍,自己却穿着有窟窿的袍子去北大教书。最后,为省下几个钱,搭乘安全系数极差的邮政飞机,不幸遇难。是因为爱得太深吧,还是爱得太真?男人宠,女人作,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如同蝴蝶相戏花丛,旁人觉得眼花,蝴蝶却是春光无限。只可惜,一旦“作”过头,于君王是枉送了江山,于诗人是枉送了性命。幸好,还有时光中漏下的些许照片。有心之人柴草,便借着这些许泛黄的光影模糊的照片,用一本图说陆小曼——《一代才女·旷世佳人》为我们勾画出陆小曼清晰的轮廓来。让我们记起,这位生于“三吴重镇”“八邑名都”的女子,曾经那样风光,又是曾经那样勇敢与多情;她18岁就精通英文和法文;她是个画家,师从刘海栗、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1936年参加了中国女子书画会;她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卞昆冈》五幕话剧;她谙昆曲,也能演皮黄,曾出演《春香闹学》《思凡》《玉堂春》等剧,在北京和上海名动一时;她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顷刻,如水佳人,笑语凝嫣,凭空隐在一角,动人心扉。

相对于林徽因清淡如水的理智,张幼仪的坚韧与敦厚,陆小曼是徐志摩生命中唯一一位为爱情奋不顾身的性情中人,在挚爱徐志摩去世之后,她就像一朵没有水滋润的花,最后随着爱人,枯萎而死。不过,百年千年的流转中,这位千古第一“作”的才女,她只是睡着了,宛如星光下一朵斜倚的白莲。

猜你喜欢

陆小曼余秋雨徐志摩
余秋雨投其所好
花牛歌
余秋雨投其所好
陆小曼两段婚姻的启示
〈홀로 한가롭게 거닐다(獨自閑行)〉풍부한 인간성과 본성의 지혜
林徽因VS陆小曼: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偏 见
小评《徐志摩论》
胡适与陆小曼的情缘
徐志摩的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