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观资源特征指标体系构建
2022-03-22蔡文婷姜娜佃袁勇李业涵
蔡文婷 姜娜 佃袁勇 李业涵
1 研究背景
乡村是人类为了在自然中生存而形成的聚居地,是囊括自然环境要素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1-2]。因此,乡村景观可以看作非生物与生物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是融合了乡村自然景观与地域历史文化基因的综合体。中国疆域辽阔、气候复杂、文化多元,在数千年文明进程中,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了多种多样的乡村聚落,乡村景观丰富多样。随着乡村振兴等战略部署,乡村整体水平显著改善,但部分地区在乡村建设时却简单模仿甚至照抄照搬城市发展套路,大拆大建,导致城乡同质化发展,传统乡村景观风貌和乡村生态系统受到很大的破坏,充满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正在逐渐消失。因此在“美丽乡村”全面提升期,开展不同规模、不同特点的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构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人”的乡村景观,必须要有科学、正确的引导方法[3]。
通 过 分 析Web of Science(WoS)数 据库核心数据集和CNKI数据库的文献数据,分别以“country landscape”or“village landscape”or“rural landscape”为英文主题词,“乡村景观”或“乡土景观”“特征”为中文主题词,开展数据检索,并运用CiteSpace对文献数据进行时间轴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国外的乡村景观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景观计量(landscape metrics)、可持续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ture)、农业景观(agricultural landscape)、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等方面,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英国提出的景观特征评价(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LCA)及历史景观特征识别(historic landscape characterization, HLC)。LCA构建了多尺度的价值中立景观特征分类描述方法和面向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景观特征评价体系;HLC则进一步强调了乡村景观的历史性,实现了历史景观全尺度覆盖的特征识别[4-5]。在国内,学者们更多以乡村景观保护、规划设计为切入点,运用视觉感知、问卷调查、数学统计、遥感解译与GIS分析等手段,从乡村景观的自然形态特征与社会、人文、美学功能角度切入展开研究[6-8]。刘滨谊等从乡村景观可居度、可达度、相容度、敏感度、美景度出发,提出了乡村景观的评价指标体系[9];张益宾等构建了一套自下而上的乡村景观分类体系,对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槐桥乡的景观进行分类,来解释乡村景观群、景观区、景观类和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联系[10];王云才等分析了景观特征与景观性格的特点与差异,基于景观C-3P(景观格局、过程与感知)理论建立了一套融合时空特征的多要素、多尺度、多维度的乡村景观特征与性格表征体系[2]。相较于国外,国内对于乡村景观的研究往往具有更强的政策与规划导向,虽近年来LCA、HLC等景观分类评价框架已被国内学者大量讨论并应用于实践,但由于中国地域性民族特色差异,加之当前中国乡村景观研究依旧偏重于镇域、村域等中小尺度,缺乏同时面向国土、区域等大中尺度的乡村景观分类范式,因此在吸收国外乡村景观研究思路的同时,构建一套符合中国地域特色的多尺度多层级乡村景观资源特征分类体系,以及面向不同利益群体的、易于识别应用的多尺度多层级乡村景观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乡村景观的分类与评价方法进行研究,探索构建一套完整的多尺度多层级乡村景观资源特征指标体系。识别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乡村景观资源,对其进行科学分类及价值评价,可以有效引导地方政府、规划设计者、村民等不同决策主体对乡村景观进行保护修复和科学规划,着力彰显乡村特有的自然风貌与文化特质,合理营造并活化利用乡村景观,显著提升乡村人居环境,避免城乡同质化发展和“千村一面”的现象,切实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2 多尺度多层级的乡村景观资源特征分类体系
2.1 分类逻辑
乡村景观特征是多种特征要素叠加和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且可识别的乡村地域自然文化形态格局,其使乡村景观呈现出同质性或异质性。乡村景观资源特征分类首先对特征要素进行识别与筛选,然后根据异质性或同质性将属性相异或相同的特征要素类型进行分组,在这一分类过程及其产生的分类结果中显示出乡村景观的构成,包括空间构成、过程构成及感知构成,能从3个维度全面表征乡村自然生态、经济生产和文化生活[2]三方面的特征(图1),能够全面反映乡村景观资源的客观现状,挖掘全国乡村景观的构成特征与规律,是客观有效认识乡村景观的方式。
图1 乡村景观资源特征分类的逻辑The logic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rural landscape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梳理国内外乡村景观资源特征分类的相关研究,发现过去的研究尺度主要集中于村镇尺度,欠缺全国尺度上对于乡村景观资源的梳理总结和宏观分类,本研究提出的分类体系将研究尺度拓宽到国土、区域、地方、场所尺度,并进行全方位、多尺度、多层级、嵌套式的乡村景观资源特征分类。
2.2 体系构建原则
自然地理区划可以反映地理现象与特征的区域分布规律,一般依据自然地域分异规律进行划分。自然地域分异规律是形成和控制地理区域之间的相似性或差异性的基础,决定了景观异质性[11],应作为景观分类的重要依据。自然地理区划应遵循5个基本原则: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原则、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发生学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以及地域共轭原则[12-15],在乡村景观资源特征分类框架中仍应沿用。在宏观尺度下,乡村景观的异质性主要表现在自然特征上,由于地域分异是长期发展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继承性,追溯发展历史以论证乡村景观异质性的发生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运用发生学原则,有利于深入研究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各区划单位之间的相互联系[16]。
文化地理学主要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17],文化景观反映了特定地域的人文特征[18],文化地域分异类似于自然地域分异,一种或多种文化景观特征要素在自然条件相同或相近的区域呈现出一致性从而形成不同的文化区[19]。在微观尺度下,研究从文化地理学视角出发,基于文化地域分异规律,采用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进行人文景观区划,由此可以在微观尺度下突显出乡村经济生产及文化生活特征的分异规律。综合分析原则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构成乡村景观资源特征的各组成成分和其综合特征的相似和差别,保证所划分的单元是一个特征明确的自然文化综合体。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再找出导致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整个分类体系强调以“自然特征要素为主,文化特征要素为辅”,并且特别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按统一的指标来划分。不同尺度下的景观特征分类体系应依据上述相关原则进行构建(图2)。
图2 分类体系构建原则[20]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principle[20]
2.3 构建方法
2.3.1 特征要素筛选
基于《英格兰和苏格兰景观特征评估导则》和“欧洲景观特征评估倡议”(European 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 Initiative,ELCAI)的49个LCA实践项目以及国内外乡村景观特征相关研究,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发现在乡村景观特征识别分类的研究中一般使用自然(气候、地形地貌、植被、土地覆盖等)、文化社会(土地利用、聚落等)及文化关联(场所感、连续性、审美偏好等)这3种类型的特征要素作为分类指标进行景观特征分类。景观特征分类的研究尺度从大尺度向小尺度过渡的过程中,景观呈现出来的特征从自然系统过渡到文化系统[20]。
国土尺度景观特征分类选取气候、地形地貌2个特征要素作为分类要素。不同气候类型与地形地貌类型是形成景观类型和格局分异的基础与本底,能够显示出国土尺度下乡村景观类型的空间构成。气候使景观产生地域分异的主要原因是水分和热量的差异性[21-22],水热条件又是农林植物生长发育的限制因子,对全国的农、林、牧等产业生产的布局、配置、生产方式、生产水平等产生直接影响。地形地貌对其他生态及环境因子的分布及变化起到直接影响作用。
区域尺度景观特征分类选取地形地貌、植被和土地覆盖3个特征要素作为分类要素。在特征要素的数据载体选取方面,地形地貌采用较高精度的数据,能显示出区域尺度下乡村景观类型的空间构成差异。由于土地覆盖是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湖泊、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如道路等),反映了自然与持续的人类活动过程对地表景观形成的直接影响,这种影响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显示出景观的过程构成。植被类型与土地覆盖类型两者的综合表征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出景观空间构成上的地域差异。
地方尺度景观特征分类选取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植被、传统聚落、时间维度、景观形态6个特征要素作为分类要素。土地利用这一特征要素作为人地关系的纽带,能够揭示整个历史过程中人类活动对于土地的综合作用程度,其表征了地脉与文脉持续共同作用的结果。文保单位的留存时间作为时间维度特征要素的表征数据载体,反映出地方尺度乡村人文景观的过程构成,有助于理解乡村景观的历史变化过程[23]。
场所尺度景观特征分类选取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植被、遗址遗迹、民俗、民居、感知7个特征要素作为分类要素。
2.3.2 分类方法选取
国内外景观特征分类研究中,分类体系的结构一般分为嵌套式与非嵌套式,分类方法一般有分解式与聚集式[24],在具体分类操作上,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基于景观形成的等级要素和尺度特征,通过图形叠置法或多变量聚类法进行景观分类[6]。图形叠置法是将各特征要素分类图通过叠置分析而形成的景观信息综合图,能直接得出景观特征类型和区域,操作简单且图示直观,适用于叠加要素较少且斑块较为完整的情况[20],一般在国土及场所尺度采用。多变量聚类法通过统计学分析方法实现景观特征要素的组合分类,是目前景观特征识别分类的最主要手段,多在区域及地方尺度使用。
基于体系构建原则,通过特征要素筛选、分类方法选取,形成了国土–区域–地方–场所4个尺度层级的乡村景观资源特征分类体系(表1,图3)。
图3 乡村景观资源特征分类体系中的研究尺度Research scale of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rural landscape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表1 乡村景观资源特征分类体系Tab. 1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rural landscape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3 乡村景观资源特征评价体系
3.1 构建思路
乡村在人与自然互相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使乡村景观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景观空间格局、过程与感知是景观空间表达的3个不可分割的维度[2],评价指标体系将从景观空间格局、景观过程和景观感知三方面表征乡村景观资源特征。同时,乡村景观资源具有村域空间连续分布的特点,基于规划设计工作的需要将乡村景观资源评价范围确定在场所尺度,主要包括村域及聚落空间。因此,本研究基于乡村景观分类,以乡村景观类型为对象构建了多要素、多层级、多尺度的乡村景观资源特征评价体系(图4)。
图4 乡村景观资源特征评价体系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rural landscape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3.2 指标选择原则
本研究提出的乡村景观资源特征评价体系坚持4个指标选择原则。1)科学性。要符合乡村景观资源动态性质和特点,不仅要规范化、标准化,而且要相互协调,与乡村的实际情况相适应。2)完整性。反映绿色宜居村镇的本质要求,能较系统、全面地反映乡村景观的影响因素,在生态、美学方面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农村环境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指标。3)可比性。充分重视指标口径、内容和计算方法在纵向与横向上的可比性,以便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之间分析和比较乡村景观资源的价值。4)可操作性。指标计算所需数据与当前农业农村相关统计资料相适应,指标的数据易于收集、计算和数据化,以官方统计的相关数据指标为主。
3.3 评价内容
在指标评价体系中第一层级为乡村景观资源类型。乡村景观资源类型是构成乡村景观特征的基础,影响乡村景观资源要素在空间、时间的组合构成。笔者重点对乡村景观及其特征评价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综合来看,乡村景观是由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和农(林)业景观资源构成[25-30]。第二层级中的自然景观资源由生态系统、植物、气象等要素组成。人文景观资源由历史文化、聚落景观、公共服务设施等要素组成。农(林)业景观资源由农(林)业生产景观和农业文化遗产等要素组成。第三层级为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评价因素的具体指标表达,是反映评价对象具体情况、衡量乡村景观资源在景观空间格局、景观过程和景观感知上的量化因子。在自然景观特征评价方面,主要从空间布局、物种多样、季相变化、视觉效果、空间感知等角度进行评价;人文景观特征评价方面,主要考评历史文化景观在景观形成和变化过程中的保存情况,以及聚落的协调性和村民对设施使用的感受。在农业景观特征评价方面,主要评价农(林)业生产景观和农业文化遗产的保存利用情况。
评价体系将每项指标划分4个等级,依据中国村镇现状,参考相关政策标准及国内外案例确定每项指标等级阈值。评价指标根据评价方法分为客观评价指标和主观评价指标,客观评价指标根据基础数据及相关计算公式进行评分,主观评价指标分别由专家与村民通过问卷形式打分后,对打分结果进行综合评分得出,汇总全部指标得分后确定评价等级,获得参评村庄的景观资源特征水平。评价结论以描述性文字为主,明确乡村的主导景观资源,以及对3个景观类型各景观要素的特点进行阐述总结。
4 实践应用
4.1 应用区域概况
黄龙岘茶文化村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牌坊社区,村域面积2.36 km2,是江宁区确定的新一批“金花村”之一,素有“金陵茶文化休闲旅游第一村”的美誉。当地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茶山、竹林环绕四周,具有黄龙仙竹、荷塘湿地、黄龙潭、茶园观光采摘区等自然景点,有着千年古官道的历史遗存和娘娘坟等文化典故,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也是茶文化形象打造的成功案例。本研究将乡村景观资源特征分类和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黄龙岘村,旨在对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和推广。
4.2 分类体系应用
以黄龙岘为例,在场所尺度进行乡村景观资源特征分类实践。人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乡村景观类型的异质性,人对环境的感知体验对景观类型的价值定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该研究实践中,通过手绘兴趣点、开放式访谈等参与式制图方式对文化关联要素(审美偏好、场所感)进行表征,将黄龙岘划分为自然生态林地景观特征区、茶叶种植生产景观特征区等8个景观特征区域(图5,表2)。
图5 场所尺度下乡村景观资源特征分类应用Application of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rural landscape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ite scale
表2 场所尺度乡村景观资源特征分类结果Tab. 2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rural landscape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4.3 评价体系应用
结合景观特征分类结果,参照评价体系判断得出黄龙岘是自然景观资源主导型村庄,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基础,聚落景观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十分突出,但缺少气象景观、历史文化及农业文化遗产等资源。
5 结语
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景观具有生态价值、社会文化、经济价值,科学合理地利用乡村景观资源,构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生态文明时代的要求。通过分类和评价体系的建立,在不同尺度、不同层级中了解乡村景观资源特征,将会为全面客观认识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资源特征,树立保护乡村景观的正确观念提供指导,为绿色宜居乡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从而有效地保护和继承乡村景观的原始风貌,科学引导乡村景观营建、重构和发展,传承并发扬乡村特色。在今后的研究中,基于数字乡村建设背景,可以搭建乡村景观资源数据库,以实现对乡村景观资源的基础数据、分类结果和评价结果的多尺度、多维度的一体化展示,推进乡村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进程,助力乡村振兴。
图表来源(Sources of Figures and Tables):
图2由作者改绘自参考文献[20],其余图表均由作者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