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学科创新性人才培养探索
——评《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比较研究》
2022-03-22李东明刘伟娜刘景艳谢云芳刘永福
李东明,刘伟娜,刘景艳,谢云芳,刘永福
(河北农业大学 a.机电工程学院; b.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了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全国代表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国发[2018]42 号文件指出:“健全新型农业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提出需要加强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同时引导高校设置相关专业并培养具有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在此背景下,农业工程学科迎来了新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新挑战。《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比较研究》一书,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文以该书为切入点,对照国内外发展现状,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经验,探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拓展专业思维的新型农业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农业工程是利用工程技术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农业(农林牧副渔)领域中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用来保护、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改善农村环境,对实现农业现代化起着重要作用。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因其研究对象的相似而具有一定的共性,又因我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较晚而致中外学科所关注具体问题及发展阶段产生一定的差异。《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比较研究》一书,分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农业工程学科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可为我国农业工程学科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书中以国内外农业工程学科历史发展为主线,从纵横2 个维度对该学科发展历程进行全方位研究,进行了历史和国际比较,全面系统分析了农业工程学科国内外发展模式及规律、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变化等,阐述了该学科不断发展的特征与规律。
通过分析书中内容,结合当前形势,对推动我国农业工程学科创新性人才培养有重要指导,主要包括:
一、推进学科融合。随着“工业1.0”到“工业4.0”的升级,农业科技受到反哺。将物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等应用于农业全要素、全链条、全区域、全产业的智能农业阶段,即“农业4.0”阶段,农业发展也从传统农业转向智慧农业。智慧农业包括智慧渔业、智慧畜牧、智慧大田、智慧园艺及农产品智慧物流等。农业工程急需着眼未来发展,更新改造传统农业工程学科,迫切培养具有现代信息技术与工程科技、具备创新能力和跨学科整合能力的现代新型农业工程人才。通过与农学、食品、动物科技等进行工农融合;通过与计算机、大数据等进行工工交叉;通过与人文、管理等进行工文渗透,破解存在的学科壁垒,打破不同院、系、专业的人才培养格局,提高不同学科的关联性、互补性和相融性。不断拓展新的农业工程服务领域与服务水平,促进学科发展创新,培养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和应用工程人才,推动高校,尤其是农业高校高质量发展。
二、加大实践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全社会形成了“双创”共识,着力构建全覆盖、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利用创新实践基地、创客空间、孵化平台,促进创新性人才培养渠道落地落实。利用农业工程学科产学研合作优势,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与企业联动合作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为企业发展提供急需的创新实践型人才,同时还能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产教融合,推动技术革新,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实践中始终贯穿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研赛练齐步走。
三、强化师资培养。优秀师资队伍是提高学科人才创新能力的基础,培养一支跨学科、有能力、学历较高,尤其是创新创业能力较强的现代农业工程学科师资队伍,可以更好满足农业工程人才培养的需求。首先挖掘和培养现有师资队伍,引导教师利用学校创新创业学院及共建企业进行充电,不断强化学科专业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再次设立面向企业创新人才的客座专家教授,创建校企共享机制,聚合优质创新导师资源,发挥导师引领作用,为学生提供导向性、专业性和实践性指导。
综上所述,随着人才培养方式不断革新,结合国内外相关学科发展规律,完善适合我国农业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撑,由此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