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析
——评《农业企业会计核算规范·精讲·实训》
2022-03-22屈建云
屈建云
(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高级技工学校,河北 张家口 075400)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之本,其经营效率和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和国家经济根基。随着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的深入发展,会计核算工作已经成为农业企业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高效持久运营的关键要素。为此,研究农业企业会计核算的潜在问题和发展对策是当前壮大农业产业规模的必然要求。由闫云婷、刘文玫和刘春林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农业企业会计核算规范·精讲·实训》一书,立足农业经济组织发展实际,结合会计核算理论知识,深入探究了不同农业企业在会计核算方面的特点、内容和实操处理,清晰阐释了农业企业会计核算的现实问题和应对策略,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农业企业会计核算规范·精讲·实训》全书共包括7 个章节。第一章针对本书的研究主题——农业企业会计进行了系统概述,不仅明确界定了农业企业涉及的范围和主要特点,而且结合会计基础知识阐释了农业企业会计核算的对象和主要会计科目。第二章以农业领域的生物资产为研究对象,从会计学角度详细论述了生物资产的确认计量、收获处置以及信息披露,为农业企业核算生物资产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第三章至第五章重点阐述了不同类型农业企业的生产成本核算原理。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论述了农业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核算内容。
结合本书,由于自然环境因素,农业生产经营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并且作物生长周期长,农业企业会计核算的难度和内容不断增加,制约了农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农业企业会计核算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会计核算方法落后。会计核算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和经济体制进行灵活调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行政性和计划性,只需按照预定计划和所需要求开展种植生产,再将最终的农产品交由政府统一收购。因此,农产品不参与市场流通和商品交换,不具备基本的商品属性,从而农业生产核算方式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随意性。但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体制占据主导地位,农作物开始具备流通属性和经济价值,其质量好坏和生产效益直接影响到农业企业经营实际。为此,农业生产核算方式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但很多农业企业尚未转变思维理念,仍然采用传统核算方式,使得经营效益不佳,无法适应市场发展趋势。
第二,会计核算信息失真。对农业企业来说,会计信息失真主要包括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主观因素在于农业企业提供的产品核算信息不够准确全面,仅能制定单一的财务报表,无法全面反映实际经营情况;并且会计核算人员专业水平有限,在财务信息搜集整理方面存在疏漏之处,或者无法配合其他部门开展工作,使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不足。客观因素在于自然环境变化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无法精准计量,仅能粗略估算,加之经营范围广、核算内容繁多,很容易出现一定的信息失真情况。
基于上述分析,农业企业应当立足市场发展需求,结合自身经营实际,探索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机制,完善核算工作,以实现高效化运营。具体来说,农业企业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创新会计核算方法。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农业企业应当加强电子化会计核算建设,通过引入先进技术来搭建符合企业需求和发展特点的核算系统,将农产品核算信息的保存、录入、查询、调取等环节整合起来,构建起完善的农产品会计信息档案,实现一体化运作。同时,农业企业还可借助信息化核算系统来及时监督检查农产品数量,防止出现虚假漏报现象,提高会计监督效率和水平。其次,明确核算标准。科学的会计核算标准是推动会计核算工作高效开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会计核算质量的有效保障。为此,农业企业应当转变传统的统一核算思路,建立科学的会计核算标准,使得核算工作按照一定的标准有序开展,并且结合业务经营实际,及时调整创新核算标准,促进核算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