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基础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

2022-03-22

大众文艺 2022年5期

盛 羽

(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

设计基础对应的是专业设计,它与专业设计的区别是它更关注于设计实践中造型的基本原理、设计要素之间相互协调与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以及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关联等典型的基本规律的认知与练习。设计的基础课程是设计意识的导入过程,也是设计能力的锻炼过程,要完成一个从普通人到设计师的过渡。这个阶段的训练主要包括设计知识、基本技能、审美能力、设计思维等诸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与习惯的养成。

现代设计基础课程发轫于1919年创建于德国的包豪斯。由约翰内斯·伊顿创立并主导的基础课程,该课程是一种注重启发思维的训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此后经康定斯基、纳吉、阿尔巴斯等导师的推动下,设计基础教学体系得以形成。时至今日,设计基础课程仍是设计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设计教学序列中的试验性与先行性确立了在设计教育体系中的位置。

一、设计基础课程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的设计教育起源于20世纪初,由于发展纺织工业需要,出现了与之配套的图案设计专业,主要有1903年创办的北洋工艺学堂、1906年创办的农工商部艺徒学堂和1911年创办的浙江工业学堂的染织科都有图案课程。此后,20世纪50-60年代全面引入苏联“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后,以写实训练为基础的素描与色彩课程在国内美术院校中普遍开设。直到1980年代开始出现“结构素描”“设计素描”等多形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后,才逐渐改为带有分析意识的设计素描与设计色彩。“三大构成”教学体系最早由香港设计师介绍到国内,1979年下半年,王无邪和吕立勋分别在广州美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行了关于“三大构成”的讲座或授课。此后陆续有院校派出青年教师去海外访学、进修,同时引进了教材和举办展览。“三大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课程在全国各大院校逐步开展教学实践,并与素描色彩、图案课程并行,构成了中国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三大重要内容。在引进了“构成”课程以后,中国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设计教育。

为应对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各高校对于设计基础教学的讨论与实践一直没有停止,针对其中陈旧的课程或理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课程体系得到了进一步优化:素描色彩被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取代、三大构成改为形式语言或形式基础、图案课程被创意思维取代,加入了材料与工艺、数字化技术等课程,并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教材等成果。

但当前的设计基础教育依然还有许多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比如过去的《三大构成》系列课程教学陷入了程式化的窠臼,“将包豪斯建立在自然分析基础上的抽象过程及充满灵性与创造力的课题,凝固成单调的公式;将原本对形式的感悟与视觉法则的创造过程,变为一种低层次的手工劳动。”虽然此后的形式语言课程少了构成的呆板而开始变得有趣,但形式的发生机制与应用逻辑并没有得到厘清,因而缺少相应的理论依据而容易使学生不得要领;过去一直强调感性思维的灵感和创意的重要性,甚至夸大设计师“灵光一现”或“神来之笔”的个人英雄主义,使得设计变得让人感到具有某种神秘感和偶然性,从而变得没有规律可循;缺少宏观整体的观念,重技能轻方法、重结果轻评价,导致缺失科学的设计方法和客观的评价标准等等问题。这些都是整个设计基础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作为前端课程的设计基础则应加强更具普适性的方法论的研究与训练,如果能尽早地导入科学性理念,对于后期良好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形式、逻辑与逻辑思维

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所以设计必须具备与人良好的互动与沟通能力。设计的载体是“造型”,造型的核心是“形态”,因此需要设计师运用形态要素建立起人与设计产品的情感连接,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而设计师要想通过视觉形态与消费者建立普遍连接,则需要基于人类共同的知识与习惯,并通过设计元素的合理组织才能得以实现。

(一)自然的启示

人作为自然界中的生物之一,在自然中繁衍生息,在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的影响下生存发展,并在看似庞杂纷乱的自然中发现了蕴藏其中的奇妙秩序:日夜交替、四季轮回是自然的结构;春华秋实、物有其形是自然物的规律,这些自然规律与经过优胜劣汰的竞争和千辛万苦的进化才得以繁衍至今的生物,无不具有内在合理性。

自然赋予了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形,并按照自有的规律生长,人类以体认或体验的方式认知自我和感知自然规律,并通过这些体验逐步构成概念、组织思想、形成判断,并使之结构化。效率和美是大自然的基本品质,人以自然为师,发现了蜂巢、龟壳、年轮、蛛网、叶脉、涟漪等等这些精巧、严密的形式规律,在与自然的相处中不仅获得生存的资源,并从宏观的宇宙星系、微观的细胞组织、神秘的遗传信息、精确的模块化结构这些现象中总结出相应的秩序,这种内在尺度即是美的规律。

美是人对自由的一种超越性的领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生存体验。正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的感悟,发现了结构并寻找出隐匿其中的逻辑,总结出视觉美的法则,使其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原始的审美经验是我们与作品的同化关系,是我们之被卷入一个体验的世界。”从而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和不同种族的人们都能对美与和谐产生共情,使之能通过视觉语言相互感应,成为交流与连接的基础,并为人类提供了造物的形式法则,成为设计师建立与“人”互动沟通的依据。

(二)形式与逻辑

逻辑(Logic)起源于古希腊语“逻各斯”(Logos),原意是一般的规律、原理、法则、言辞、论证、理性、推理、尺度、价值等含义。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逻各斯”是一种隐秘的智慧,并认为万物都有逻各斯,都存在某种统一的规律和法则。之后,逻辑一直是哲学所研究的对象,斯多亚学派认为它是宇宙事理的理性和规则;柏拉图主义认为它是在可感世界中的可理解的支配力量;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三大特征是:秩序、匀称和明确。以及笛卡尔、莱布尼茨等哲学家都针对精妙的数理逻辑与美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逻各斯是内在的本质和意义,而形式语言就是本质和意义的外在表达。形式(Form)有形态、外形、结构、体裁、范式、模式等含义,是人类从自然中总结出的规律,并概括为统一、韵律、对称、均衡、比例、尺度、对比、节奏等形式法则。“美”是“形式”给我们带来的愉悦的效果,形式法则如同语法一样,“每个清晰可视的结构就相当于‘句子’,综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形式语言’。”而无论何种形式法则的应用,其本质是按照某种逻辑进行编排、创新与组合,法则是灵活多变的,而逻辑是隐藏其中的。

(三)逻辑思维对设计基础教学的作用

逻辑研究是科学的方法论,是一切研究方法的基础,是分析与评价、演绎和归纳的系统性应用程序。逻辑思维即是人的理性认识阶段,人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类型反映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过程。因此逻辑思维可以使形态组织与设计过程获得结构,并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因此对于设计来说,逻辑是科学决策的依据,是形式美的指导方针,它有助于设计前认清事实、设计时准确表达与设计后正确评价。

逻辑思维能够帮助提高与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理性、开放、科学的思维方式与习惯,以及运用这些能力对课题进行归纳、分析、评价的技能,从而优化行为结构与提高行为效率。设计需要依靠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共同努力和实时切换才能完成,逻辑思维着重计划、深化和执行;而形象思维是非线性的,强调直观、灵感,可以快速、清晰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设计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形象思维,但形象思维是粗线条的,擅长对问题的定性分析,而逻辑思维可以纠正或检验形象思维的准确性。

逻辑思维首先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观看方法,使其具备选择、评价、解析能力的视觉行为,获得对象的宏观认知;其次是形式表达的训练,从结构入手,将形态要素以多样性的表现手法进行编排,以获得各要素间的逻辑合理性与更多的可能性;第三是评价方式,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为学生不断修正认知能力,使其快速高效地得到提升;最后是教学方法,强调过程的科学性。因此突出设计基础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工具性特点,它有利于使设计变得可理解、可教授和可评价。

三、设计基础课程中的逻辑思维训练

对于形态的造型规律与形式法则的研究是设计基础课程的重点,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重点课程,可分为形态研究与形式表达2个系列课程进行研究与探讨。课题设置遵从形式体验——形式表达——形式拓展,这个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在观看与分析、理解与建构、评价与应用三个层次进行形式解码与编码的训练,并对应相应的专业做适当调整。

(一)形态研究——自然界与人造物的解析

形态研究的重点在于“观看”。由于城市的日常环境与网络时代营造的虚拟世界很大程度上割裂了人与自然的亲近,人们被人造物所包围,对于美感或美的法则,人们似是而非地接受了前人的经验而忽略了自己最真实的体验。因此在形态研究类课程的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投入生活中,将人性对自由的领悟植入现实世界,去解码自然的奥秘,以及人造物中的规则。

形态研究课程取代以描绘为主的造型基础,是逻辑概念的导入期。解决自然形态与人工形态的“观看”方法并扩展造型的构想,培养学生基本的认知、分析、定义和表达能力的训练。“丰富我们的视觉经验,增进我们的视觉敏锐性,提高我们运用视觉语言进行记录、表达和思考的能力。”

“观看”的方法包括“看”什么和怎么“看”,“看”什么训练学生的洞察力与判断力,怎么“看”可以分为远看(整体)、近看(现状)、细看(局部),还要运动地看(发展)、联系地看(系统)、分开来看(部件)、向内看(内部特征)等方法。这个阶段训练的课题主要包括:整体概括、复杂形态的结构分析、细节提取、元素的纯化、抽象化处理等方面。通过分析自然界中元素的组织规律、人造物的组织原理,从简单到复杂,进行多轮次的课题实践。从现象的多样性中寻求普遍性的本质特征,力求从无限变化的自然现象中,探寻可供遵循的不变规律。从而使学生理解世间万物背后的逻辑关系,并通过形态语言的解析训练初具结构意识。

(二)形式表达——形式元素的编辑与处理

形式类系列课程是逻辑思维训练的探索期,也是逻辑思维训练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视觉元素的创造与群体化编排处理,即形式编码过程,主要包括:视觉元素的采集、分析、转化、处理、变化、创造、编排、解构、重组等方面内容。而对于基本元素的创造与组织原理的认知,既要肆意畅想的创意思维的同时也需要冷静客观的逻辑思维。

本系列课程可分为平面形式表达、色彩形式表达、空间形式表达三个方面,每一个方面既可单独成为一门课程,也可以进行相应的合并。

平面形式表达侧重解决平面元素的创造和编排,通过不同的课题去探讨运用逻辑秩序将视觉元素进行组织。包括单一元素创建、元素的多元表达、元素的解构、视错觉、秩序建构、语义训练、元素的重组、同一元素群化、多元素组合等课题。

色彩形式表达侧重学习色彩理论、解决色彩的秩序与规律。主要课题有:属性关系(明度、纯度和色相等)、自然色彩、和谐与对比、色彩的抽象表现等。

空间形式表达侧重解决空间中元素的创造与编排,与平面形式表达一样都是研究视觉元素的位置关系,并且需要转化为立体空间的思维模式,此外还需具备材料选择与加工的合理性。可以设置材料的群化、比例与尺度、综合元素组合、功能性立体造型等课题。

通过大量的训练,使学生懂得凡设计都应有依据、形式元素的编辑与处理都要讲规则,认识到比例、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既是感性的认知也是理性的逻辑,从而初具视觉元素的创造、组织与表达能力。

(三)评价方式与教学方法

科学的评价方式一直都是设计教育的难点。因此改变原有的以教师的主观判断为标准的单一评价模式,采取自我评价、小组互评、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过程、多视角评价方法,促进各教学主体间的互动与联动,从而有助于学生养成批判与反思的习惯。

坚持教学组织方式的多元化原则,采用讲解、练习、小组讨论三段式过程,强调分析、表达、评价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同时把小组讨论、口头汇报和文本解析等语言文字表达形式视为与设计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并适度降低对于绘制技巧与精致性的要求,将其视为视觉文本的多元呈现,从而使课程更具开放性。

设计基础课程注重实践性,需要通过大量的课题实践进行试错,培养学生在逻辑思维的指引与反思下,坚持形式法则的灵活运用与自由拓展原则,采取形式的随机建构与逻辑演绎并重的模式,不断探寻形式的变体与边界,并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模糊性与主观性中构建起判断标准与提升决策能力。

逻辑思维使设计变得有依据,使设计过程变得有结构,通过基础课程教学一个个课题的反复练习,训练思维的快速反应和灵活切换,使学生的认知与表达得到螺旋式上升,从而掌握科学的设计方法。

结语

设计是基于科学与艺术的实践过程,是多学科交叉混合的新型学科,同时混合使用直觉和非直觉的设计方法。逻辑思维为设计的学习提供了路径,按照自然的法则,使灵感得到了指引,从而有了正确的目标与方向。爱因斯坦曾说:直觉是人类神圣的天赋,而理性只是人类有用的工具。因此强调逻辑思维在设计基础教学中的作用,并非抹杀创新思维的重要性,目的是要使用好这个工具。同时需要强调的是,设计毕竟不是科学活动,并且僵化、死板的程序对于设计的开展也是有害的,对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正确认知与把握两者的平衡才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