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阈下构建“扬州湾”的可行性探究
2022-03-22顾栋梁徐晓梅
顾栋梁 徐晓梅
1.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学院,江苏扬州 225000;2.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扬州 225000
引言
扬州,人称“东方浪漫之都”,是一座展示华夏文明、讲述中国故事的传奇城市,拥有独特的自然禀赋,具有厚重的人文底蕴,摘取“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的桂冠,使久负盛名的“淮左名都、东南重镇”连续推出三张世界级城市名片。现代扬州重振雄风,首先受益于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业这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柱产业。2019年,扬州分列“中国最具特色旅游城市排行榜”第三名和“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排行榜”第四名,城市影响力显著提升,文旅融合发展对美好生活的贡献度持续增强。向水而兴、凹水而美,新时代呼唤以城市命名“扬州湾”出现在神州大地上。
一 构建“扬州湾”的可行性
(一)“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引擎
“湾”实质上就是江河湖海水流弯曲、水岸向陆地凹入、两面临水的地方。“湾区”之地不仅成就了城市繁华,也再造了城市繁华之上的繁华。湾区经济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也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在“湾区”大势下,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相继出台,一系列重大利好政策落地,以开放性、创新性、宜居性和国际化为重要特征,发挥引领创新、聚集辐射的核心功能。一时起“湾区”热词风靡中国,放大“湾区”经济,弘扬“湾区”文化,发展“湾区”旅游,保护“湾区”生态,开启“湾区”生活,打造“湾区”名片,潜力巨大的“湾区”作为未来城市经济、社会、生态、文化、旅游、人居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成为新生活的创造者和新模式的引领者。在新理念下,“湾区”内涵与外延与时俱进、拓展演化,从沿海知名大都市进一步延伸到内陆大江大河流域及大型湖泊沿岸中心城市,华夏版图呈现区域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一大批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异军突起、群芳争艳,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历史上,古长江扬州河段是长江中下游河势变迁最大的河段。史前时,真的很难想象,古扬州竟是在海之洲,为古海湾的一部分,现在脚下的土地就是远古时的大海。在古长江和大海共同孕育下,经历了“浅海——陆地”沙洲并岸的成陆过程;春秋末,扬州古长江的海湾外口已东移,“邗”字古语意为“水边的古邑”。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筑邗城、凿邗沟,锚定京杭大运河“原点”,极富创造地挖下第一锹土,将几大湖泊巧妙连接起来使之贯通江淮,2500年扬州建城史由此肇始;秦汉时,扬州渐离长江入海河口段的海岸线,向东江面开阔,为海湾形漏斗状,受江心沙洲牵绊,海潮上溯成排山倒海之势,怒涛奔涌、蔚为壮观。流传“北固(镇江)望海、广陵(扬州)观潮”之佳话,史称“广陵涛”(我国历史上曾有三大潮涌:钱塘潮、广陵涛、青州涌,现仅有钱塘江大潮),描绘那时广陵潮涌罕见自然奇观的首推西汉枚乘,留下号称汉赋第一篇《七发》,“波涛汹涌”典故源于此;隋唐时,随着江水南移以及海湾外口不断东移,原为古长江河道和古扬子津故地渐成“年轻的大陆”,扬州港堪比今上海港,与泉州、广州、明州(宁波)、登州(蓬莱)并称“海上丝绸之路”五大港口,万国来朝,盛极一时,曾为国际大都会和东方大港。初唐张若虚一首“孤篇盖全唐”,《春江花月夜》成千古绝唱,“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神来之笔,刻画当年扬州“襟江带海”、潮起潮落的盛景。
现在,扬州通江达海,虽然海岸线不在,并非沿海城市,但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定位长三角城市群北翼区域中心城市,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主轴,居于江河交汇“黄金水道”节点上,在地势特点、区域特色和文化特质上颇有“湾”的若干特征。横贯东西的长江与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在扬州十字交叉,鬼斧神工划了一个弧度,形成向北凹进的天然正弦曲线形弯道——六圩弯道,自瓜洲渡口至沙头河口,长约15.1公里,弯曲半径为7.5公里。长江从扬州开始进入三角洲河段,江宽水深湾多,风高浪大流急,泥沙聚集成滩,形成冲积地带。扬州长江岸线迂回弯曲,长达80.5公里,流经地段时而向北时而向南,呈曲线起伏状,凹岸冲刷、凸岸淤积,受潮汐影响强烈,不断扩张成喇叭形。作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扬州港,坐落在长江与大运河交汇水域六圩入江口门。
以城市命名“扬州湾”,千方百计做足“江河”这篇大文章,秉持世界眼光,着眼中国探索,移植嫁接、借鉴创新,让长江经济带与大运河文化带“战略链接”的交汇点城市再次迎来新的时运。
(二)苏锡常都市圈率先开启以城市命名“湾”
锦绣江苏,水润江南。水是城市的灵魂和活力源泉。江苏围绕江河湖海,下好下活“水+文化”这盘大棋。沿海城市中比较知名的有连云港“海州湾”、南通“通州湾”,而一些非濒海的设区市,称谓“湾”的现代新地名不断诞生,令人瞩目。为迎接“大太湖时代”到来,我国经济最为发达、最具活力的苏锡常都市圈,竞相争打“湾区”牌,重塑城市新形象。
一是“常州湾”。2020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认定“国家常州太湖湾旅游度假区”,常州市域唯一拥有的太湖岸线仅7.8公里,俗称“常州湾”,如今后来居上,斩获“国字号”的“太湖湾”名称,位于武进区雪堰镇,规划39.6平方公里,核心面积18.6平方公里,以中华孝道园、环球动漫嬉戏谷、太湖湾露营谷三大景区为核心,打造“长三角最美湖湾城”,成为长三角微度假胜地。二是“苏州湾”。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复“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位于吴中区胥口镇,规划11.2平方公里,是苏州环太湖旅游经济产业带的龙头和核心。现又将横跨吴中区与吴江区一个天然狭长大缺口的太湖水域叫做“苏州湾”,湖湾面积120平方公里,规划“东太湖百里风光带”,建设一座现代化山水新城—“太湖新城”,成为苏州从“运河时代”向“太湖时代”跨越的里程碑,打造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高端休闲度假目的地。三是“无锡湾”。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复“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位于滨湖区马山半岛,三面环湖、山水相连,规划13.5平方公里。现将太湖西北角一个美丽湖湾马山—周铁片区环竺山湖区域拟称“无锡湾”,作为无锡市区与宜兴市域“地理相连”的重要印证,“锡宜协同发展区”规划陆地319平方公里,湖域281平方公里,以“大拈花湾”禅意小镇项目为抓手,占地4000亩,投资200亿元,建设一个自然、人文、生活方式相融合的世界级旅游度假目的地,开创“净空、净土、净水”的“心灵度假”休闲旅游新模式。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缘,特殊的自然环境、优越的区域位置,尽享长江与大运河相聚的旖旎风流,好一派江南风光,颜值和气质俱佳,成为文化上的江南、地理上的江北,是一座“通史式”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百科全书式城市。今日之扬州,绝不可仅仅满足于既有的古运河畔“一亩三分地”,必须临江、观江、亲江,向南、向南、再向南!跨江融合,对标苏锡常,助力苏中崛起,紧密接轨上海大都市圈,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作为宁镇扬同城化的“几何”中心,在长三角城市群中靓丽出列,拉开“大扬州”—“江河大都市”的框架。
以城市命名“扬州湾”,扛起长江与大运河交汇之地的历史责任,加快从“大运河时代”迈向“扬子江时代”,整合空间资源,让千年古城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与无穷活力。
二 构建“扬州湾”的必要性
(一)担当“让古运河重生”的时代使命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扬州,调研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和江都水利枢纽,盛情点赞“扬州是个好地方,特别是文明、文化、历史古城,在全国都很有分量”。这不仅是对这座城市历史的赞许,也是对扬州未来的期许。
对此,必须牢记殷切嘱托,以强烈的答卷意识,高唱新时代“运河号子”,高奏新时代“长江之歌”。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导向出发,在国家战略多重叠加的基础上,将统筹推进长江经济带与大运河文化带融合联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用系统思维一体谋划“双带协同建设方案”,科学编制“双带协同建设规划”,按照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和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全面实现沿江沿河地区可持续发展。
打造“扬州湾”,作为“三都”和“三个名城”的新名片,进一步创意品牌,擦亮扬州的“金字招牌”,做靓“世界运河之都”、做大“世界美食之都”、做强“东亚文化之都”;建设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名城”、持续发力的“产业科创名城”、充满活力的“生态宜居名城”。
(二)锻造“扬州是个好地方”的城市标识
扬州发展现代文旅业的第一资源是江河。作为中华民族两条生命线的大江大河在这里激情拥抱,既是扬州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扬州丰富的文化遗产。北上南下、西进东出的“黄金水岸”,河道弯曲、河漫滩地,这片神奇热土,堪称“风水宝地”,升值无限,弥足珍贵。千年大运河扬州段是最古老、最弯曲、最精华的地域,可以说,扬州是大运河上最具重要、最具特色、最具标志的城市,没有之一。扬州还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万里长江从雪山走来,飞流直下、汇纳百川,在扬州以下称为“扬子江”,弯来折去、奔腾不息,向着波涛澎湃的大海滚滚东去,令人神往。
“十四五”期间,重塑“主城引领、江河湖联动、全域发展”的文旅空间结构,利用地形地貌特征,深入发掘江河元素,强化城市功能完善,重构现代扬州版图,在更大格局中谋划高质量发展。空间概念上的“扬州湾”,以长江与大运河为核心发展轴,大体范围在长江与里运河交汇处和扬子江与古运河交汇处的覆盖地区,其中伊娄河以东、仪扬河以南至长江沿岸为核心区域。具体说,北接主城区“三湾”片区(国家4A景区),南临长江北岸瓜洲片区(国家水利风景区),东抵京杭大运河西岸(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名录项目),西至扬溧高速公路沿线(国家级高新区)。特别要扩容提级3A景区“扬子郊野公园”,以扬子津古渡—瓜洲古渡和瓜洲渡口—沙头河口形成的江河“T”型岸线为景观轴线,构筑江河相依、蓝绿交融的最美“天际线”,从古代“春风十里扬州路”一路走向现代“百里大江风光带”,突出长江岸线是扬州的生态生命线,建设属于扬州自己的城市“外滩”,与长江南岸国家5A景区镇江三山风景名胜区(金山、北固山、焦山)隔江相望、同频共振—“京口瓜洲一水间”。尤其要多视角、多维度、多元素培育大江大河的独特景致,提档升级3A景区“润扬湿地森林公园”,贯古通今、水陆联动,高起点规划并重启复建扬州“大观楼”(历史上曾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长江四大名楼”,也是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风雪大观楼”),再现“水天一色”“江河胜境”,建设“万里长江第一景观楼”,诞生扬州下一个5A景区—天下第一渡(瓜洲诗渡)景观。要进一步放大效应、提升能级,多片区组团,打造新兴增长极,建设“临港新城”片区,辐射“扬子津科创园区”(大学城)周边区域,拓展“大南部新城”板块,涵盖邗江区瓜洲镇、施桥镇、八里镇等方圆地带,城乡融合、产城融合,以水系为主轴、以生态为主体、以文旅为主线,做大做强向江发展的主阵地,快速崛起一座现代化的江河新城。
打造“扬州湾”,作为“三河”和“两古一湖”的代名词,进一步创新格局,着力推动长江风光、大运河风韵、里下河水乡风情与古城风貌、古运河风姿、瘦西湖风景交相辉映,精心设计长江与大运河交汇点的“地理标志”,规划布局富有文化底蕴的“巨无霸”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世界级“长江下游最大的岸线湿地公园”,全力争创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国家文旅消费试点城市,努力建成长三角国际旅游第一目的地,守正创新,建设独具一格的新“湾区”城市。
三 构建“扬州湾”的时代性
(一)规划引领“江河门户”更艳丽
聚焦“一城两核两带三组团”新格局:一城:扬州国际运河文旅城;两核:扬州古城文化风情核、高邮古城文化风情核;两带: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带、长江生态文化休闲体验带;三组团:北部环高邮湖生态休闲组团、中部环邵伯湖养生休闲组团、西部环宁扬康养产业带体育健身休闲组团(以“2021年扬州世界园艺博览会”原址仪征“枣林湾”为核心建设新型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聚力“三带一廊”新标杆:高起点建设从邵伯古镇到瓜洲古镇、全长41公里、面积47.5平方公里的“古运河文化旅游带”;高标准建设京杭大运河扬州段,全线127.5公里的“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带”;高质量建设核心保护区达340平方公里的“南水北调东线源头生态示范带”;高站位建设涉及扬州下辖5个县(市、区)、42个乡镇、投资250亿元、覆盖面积1800平方公里的“江淮生态大走廊”。
(二)生态引领“江河之眼”更夺目
抱运河、枕长江、踏淮水、倚湖泊,扬州是一座水做的城市,自古就是南来北往的“咽喉”要冲,也是海运起点,素有“水上都会”之称,成为古代南方和北方、政治中心和经济文化中心的“连接点”“中转站”“集散地”,这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树一帜的。境内水资源极为丰沛,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水湾水道水网密布,水域面积占全市域面积近三分之一,整个城市实际上就是一个特殊的“湾区”,三河交融、三湖环绕,江河湖一水贯通。坐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一个调水口”,长江与大运河、淮河与大运河“两个交汇点”,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三个涵养区”。此外,扬州市域3200多万平方米绿地、2200平方公里湖泊湿地、近1200平方公里森林,以及5.09平方公里古城、366条古巷、360多座城市公园,呈现水碧、天蓝、草绿、花香的人文生态画卷。
(三)文化引领“江河明珠”更璀璨
水墨扬州、水乡扬州,这是扬州古往今来最大的“亮点”和最热的“卖点”。扬州许多以“湾”命名的地方名副其实、名不虚传,历史掌故,闻名遐迩。如:古运河上大水湾、宝塔湾、新河湾,尤其是“运河三湾”;运盐河上茱萸湾(古称“扬子湾”);芒稻河上四歧湾;里运河上马棚湾;伊娄河上陈家湾;仪扬河上朴树湾,以及枣林水库命名的枣林湾等等。坚持用大工程、大项目牵引现代城市发展,立足“点线面”发展,以重点推进“点”的建设;以保护促进“线”的串联;以融合实现“面”的拓展,创新诗意扬州形象,体现精致扬州形态,厚植文化扬州底蕴,塑造宜居扬州质感,打造“水韵江苏”的“湾之城”。
四 结语
总之,以城市命名“扬州湾”,蕴含时空跨越和时代价值,强化大江大河交汇点的高标识度和高认可度,提升扬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整个城市的强烈冲击度和较高辨识度,进一步彰显长江之雄阔、运河之繁盛,让好地方有个“好风光”;进一步彰显“绿杨城郭”“江河际会”,让好地方有个“好景象”;进一步彰显“大聚合”“大手笔”,让好地方有个“好名称”,创城市标识,为扬州赋能,以江河交响乐演绎世界滨水城市范本,催生一个全新的“最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