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背景下合肥逍遥津公园景区改造方案

2022-03-22杨庆文

当代旅游 2022年4期
关键词:合肥公园空间

杨庆文 曹 菲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041

引言

文旅融合发展是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关键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只有促进两者融合发展,相得益彰,才能走出旅游和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宏观经济步入新常态,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我国已经进入国民休闲时代,优质旅游需求不断增长。城市群、都市圈、大城市已经成为中国国内旅游市场核心,旅游者需求由观光型产品向度假型、体验型旅游产品转型发展。民宿、小镇、休闲街区、运动公园等新兴旅游业态不断涌现,传统的景区、景点型观光旅游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亟待通过规划进行引领升级。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合肥市逍遥津公园景区在管理方式、总体定位、游客体验和场地资源方面发生了变化,从“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从单一“游玩”向多元“游憩”功能转变,从“娱乐”体验向“文化”体验转变,从“阶段性”向“整体性”场地资源整合模式转变。亟需从宏观层面解决变化中公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对合肥市逍遥津公园进行提升改造。

一 研究意义

(一)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城市老旧公园景区亟待唤醒重塑

城市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城市经济结构转型、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城市老旧公园景区完成自我造血,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更新,提升城市品质和生态水平,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近年来,合肥市提出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建设国际化都市区的发展目标,全域优化功能布局,全面实施“多规合一”,开展城市设计试点,推进城市“双修”和“微更新”,高品质打造城市地标、特色街区和人文景观。

逍遥津公园的改造提升,旨在通过强化文旅融合发展理念,推动公共服务设施或创新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开放空间和市民文化休闲空间,提升城市的综合环境品质,进一步唤醒、重塑城市老旧公共空间。

(二)逍遥津公园面临新时期公共空间需求挑战

逍遥津公园1953年正式建园,初期规划方案设计以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以植物造景为主,建筑和园林小品点缀,植物同山石、建筑、水体相互烘托、配合,形成了自然和人文交融的公园景观。原规划将公园划分为青少年活动区、动物展示区、文化活动区、安静休息区和盆景园五个区域。由于逍遥津公园建设年代久远,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园阶段性的建设现状与其综合性开放公园的高品质定位存在差距,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

逍遥津公园的改造提升,旨在继承和梳理公园原有的城市记忆和场地文化内涵,补充和完善公园的功能和设施,延展和提升新的文化公园功能和形象塑造,实现公园的内涵式、集约型发展。

(三)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促使绿色体验功能进一步提升更新

近年来,合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厚植绿色发展优势,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重拳整治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生态“高颜值”、发展“好气质”的大美合肥画卷正徐徐展开。抬头见绿,出门即景,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牵引,合肥持续推进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暨城市管理提升年园林绿化专项整治。

逍遥津公园的改造提升,旨在坚实贯彻生态文明理念,积极运用海绵城市技术,促使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体验功能进一步提升更新,实现公园的绿色化可持续发展。

二 公园改造项目概况

逍遥津公园位于合肥市老城区东北隅,是一座综合性公园。东部和北部与南淝河相接,西部主要为住宅区,南部则紧挨城市商业街道。公园管辖范围南接寿春路,西邻宿州路,东部和北部紧接环城路,总占地面积520亩,约34.7公顷。逍遥津公园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合肥三大名胜古迹之一、合肥十景之一,也是合肥市开园时间最长、历史最悠久的景区。是一座集游览、观赏、休憩、城市防震减灾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免费开放公园,年游客接待量约为800万人次。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逍遥津公园相关公共设施现状与市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公园的建设发展与其定位不相适应,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现状主要问题体现在功能布局过于零散、游人体验感不佳,交通系统分级不明、游人引导性不强,文化主题不突出、科普教育功能不足,水系连通性不佳、亲水空间不足,配套设施老旧、智能信息系统缺失,基础设施老化、供给容量不足等方面。

三 公园改造总体构思

(一)构思一:文旅融合

融入合肥环城公园及周边老城区整体城市空间,梳理规划设计关键。通过拆墙透绿,增加公园出入口,进一步加强公园的公共性和开放性,强化逍遥津公园与环城公园、淮河路步行街、南淝河及周边老城区景区、景点的融合,扩大和提质公共空间,构建大绿地系统格局。

(二)构思二:突出内涵

彰显历史文化,提升环境品质,合理安排生活、生态空间,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强化人民的文化认同感。文化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通过建设功能多样、文化丰富、空间连续、环境优美的公共活动场所,建设具有城市记忆和人文情怀的古逍遥津。打造“最合肥、最文脉、最人气、最时尚、最生态”的综合性公园。

(三)构思三:彰显古韵新容

运用城市修补和城市更新新技术、新理念,突出微改造、精改造,传承古风古韵,建设智慧生态空间。坚持保护传承与时代创新相交融,保留公园内重要的城市记忆,同时加强新技术、新理念、新工艺的运用,打造绿色生态空间,完善便民服务设施。重塑具有中国新时代园林符号的国家级典范。

四 公园改造提升方案

(一)总体布局

在现状资源调查和案例解读的基础上,遵循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深入贯彻“最合肥、最文脉、最人气、最时尚、最生态”的规划理念,彰显历史文化,优化功能布局,梳理交通系统,完善设施功能,提升环境品质,建设具有城市记忆和人文情怀的古逍遥津,重塑具有中国新时代园林符号的国家级典范。通过建设功能多样、文化丰富、空间连续、环境优美的公共活动场所,将逍遥津公园打造为集游憩观光、康体运动、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科普教育功能于一体的公共开放空间(见封底图7)。

图7 方案总平面图

尊重原有规划和场地记忆,通过整合功能、梳理交通、强化主题、完善设施、提升景观,整体形成“一轴、两环、两片、多点”的景观结构体系。即以“历史文化游线(景观大道)”为轴,整体衔接两个不同主题的环形健康跑道和两大“动”“静”游赏空间,串联起主题游赏区(藏幽园)、文化体验区、生态休闲区、儿童活动区、青少年活动区、入口展示区六大主题功能分区(见封底图8)。

图8 总体结构图

(二)改造提升策略

规划通过“补”“理”“扣”“整”“保”“提”“加”“减”的创新规划手段,实现回归古逍遥津的古风古韵、生态生活的特色路径。

1 “补”—整合功能

尊重原有规划,整合功能交叉相近的区域,调整游乐设施的布局,补充康体运动和科普教育功能(见封底图9)。

图9 功能布局优化图

2 “理”—梳理交通

梳理原道路布局,理清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结合现有道路走向梳理健康跑道(见封底图10)。完善游览系统,打造文化主题游线和康体运动主题游线。

图10 交通系统优化图

3 “扣”—强化主题

继承和梳理公园原有历史文化的记忆和脉络,紧扣三国文化主题,结合现有空间增加文化景观节点,丰富文化内涵,强化科普教育功能。

4 “整”—完善设施

依据《公园设计规范》,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布局,提升改造设施风貌,完善智能信息系统。

5 “保”—保留传承

保留公园内重要的场景、设施,传承逍遥津古战场、三国文化内涵,延续公园传统的节庆活动,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遥津”。

6 “提”—提升景观

在充分尊重现状场地资源的基础上,提升道路、水系、植被景观,强化入口礼仪景观空间,打造历史文化游线景观带,凸显专类园和主题园景观。

7 “加”—强化加法

在生态层面做加法,强化公园生态功能,加强海绵城市技术措施应用。力求“水清、树绿、景美、生态优”。

8 “减”—突出减法

淡化公园内商业、娱乐功能,做到只减不增。减去现有与开放城市公园特点不相符的功能,对公园现有功能进行“置换”“瘦身”。

五 结语

作为中国新时代园林符号的重要典范,逍遥津公园见证了合肥市的蓬勃发展和时代变迁,承载着合肥市民美好的城市记忆。本文以文旅融合发展为背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原则,以保留、继承、保护为前提,保留场地记忆,传承三国文化,强化生态内涵,通 过“补”“理”“扣”“整”“保”“提”“加”“减”的创新规划手段,实现回归古逍遥津的古风古韵、生态生活的特色路径,实现古逍遥津的传承与创新。目前,结合本改造提升策略开展的《合肥逍遥津公园提升改造EPC》项目已竣工,改造后的逍遥津公园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高品质打造城市地标、特色街区和人文景观的合肥市城市形象和旅游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合肥公园空间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合肥的春节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在公园里玩
一见如故
小小书画廊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