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教材整本书阅读践行策略
2022-03-22张芳
张芳
摘 要:统编版教材高度重视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扩展教学内容,树立从一篇到一类、从一类到一本的閱读教学意识,将从教材中习得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去。本文从趣味导入、梳理情节、聚焦提问、合理推测、聚焦思维、读写交融六个方面出发,探究统编版教材体系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践行策略。
关键词:统编版教材 整本书阅读 践行策略
统编版教材高度重视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设置了从“精读课文”到“略读课文”,最后到整本书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模式。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树立从一篇到一类、从一类到一本的阅读教学意识,将从课文中习得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去。教师要注重学生自主阅读方法的内化,基于整本书阅读的基本规律,强化对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指导,为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助力。
一、趣味导入,唤醒整本书阅读的动力
整本书阅读是一段愉悦的学习之旅,教师要趣味导入,唤醒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动力,调动学生参与整本书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丰富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更新知识体系。
例如,统编版教材推荐阅读的《西游记》,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名著,在阅读这本书前,教师可以紧扣学生从影视剧中了解到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开展角色表演活动。比如,教师可以选择“三打白骨精”这一经典片段,让学生参与角色表演,并形成自己的看法。有部分学生指出:“其中一些细节与原著的描写不同。”教师就可以顺势出示原著中“三打白骨精”的片段,让学生认识到很多影视剧出于种种原因,都对原著进行了改编。然后,教师可以相机提出阅读《西游记》原著的要求。有了导入环节中角色表演的支撑,又有相互交流时的思维介入,课堂导读的氛围变得活跃,激发了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自主阅读也就水到渠成。
二、梳理情节,明确整本书阅读的脉络
在阅读时,大多数学生都是从情节入手,而忽略对写作手法、主题内涵的思考。针对这一现状,很多教师都会直接提出相应的要求,让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方式与情感意蕴。虽然整本书阅读需要关注这些深度内容,但我们也必须要认识到阅读有其自身的规律,深度思考必须建立在对内容情节的梳理和洞察的基础上,否则无异于“空中楼阁”,整本书阅读就没有价值可言。
以《西游记》为例,这本名著以唐僧师徒四人取经为主线。教师要想引导学生了解整本书的内涵,就需要对书中所涉及的事件、人物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形成向深处探究的原始储备。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这本经典名著时,教师可以设置整体性的框架。在首次阅读时,从情节梳理的角度出发,根据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的经过,梳理出所到的地方、经历的事情、遇到的妖怪,以及最后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同时,结合我国到印度的地图,绘制取经过程的轨迹图,并标注相关信息,明确整本书阅读的相关脉络。这样,学生对整本书的内容和情节就有了相应的了解,在后续深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提出明确的探究性话题,促使阅读朝着深处迈进。
三、聚焦提问,把握整本书阅读的关键
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法就是优化学生的提问,借助问题将学生的阅读思维转化为探究性思维。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只有指向整本书阅读的关键处、核心点,才能发展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
例如,《夏洛的网》内容相对简单,如果教师没有适度地点拨和引导,学生的阅读就只能局限于获取信息、了解内容的层面上,阅读就只是浅尝辄止。在指导学生阅读“奇迹”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结合从教材策略单元中所学习到的提问策略,提出相关问题。然后,教师需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和归类,比如根据问题所指向的核心内容、人物情感、主题内涵、写作手法等不同的维度进行分类,最终提炼出一个相对核心的问题。借助核心问题,将学生的认知推向文本的核心,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四、合理推测,紧扣整本书阅读的逻辑
阅读是一种高阶的思维活动。整本书信息量大、人物众多,留给学生自主想象、再现的空间也相对广阔。因此,教师对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指导,不能局限于阅读的当下,还应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趋向、故事的结局设定,以及人物命运的走势,展开合理的推测。这样的推测既能检测和巩固当下的阅读成效,也便于后续在阅读中印证,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
例如,在组织学生阅读《水浒传》时,当学生读到林冲误入白虎堂被陆虞候算计时,教师就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林冲的性格,让学生了解林冲的谨小慎微、处处忍让,然后引导学生推测林冲最终的命运。此时的推测不是凭空胡思乱想,而是基于学生现有的认知,对人物的发展进行科学的推论。随后,教师可以开展“跳跃性阅读”,组织学生将整本书中与林冲有关的情节集中起来阅读,从而对学生的推测进行验证。无论学生的推测正确与否,都蕴藏着丰富的体验价值。在推测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整本书的大致内容,也在整体性关照的过程中促进了语言思维意识的发展。
五、聚焦思维,建构整本书阅读的图式
书籍是以符号化的文字呈现的,但学生的阅读不能以符号化的方式贮存于意识中。学生需要对语言文字符号进行全面的解构,将其转化成更为直观、形象的图形、线条、色彩,甚至是图像,从而与整本书的内容、外显结构和展现形式进行多维连接,这种形式契合学生的认知思维。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图像可视化的策略,帮助学生进一步解读文本、深化认知。
以《夏洛的网》为例,在阅读了第一章节“早饭前”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提炼信息资源:“这里涉及了哪些人物角色?这些角色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相机板书人物的身份和名字,然后组织学生以这些人物角色为基点,概括讲述这一部分的情节内容。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绘制思维导图,提炼人物角色与事件,从而将故事情节通过直观的思维导图还原出来。这种方式以更加清晰、直观、显性的方式,将情节和内容镌刻在学生的思维意识中,既有助于学生形成整本书阅读的图式化结构,又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管理。
六、读写交融,升华整本书阅读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整本书阅读作为“三位一体”阅读模式中的重要一环,其核心价值就是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经典名著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无论是语言风格还是写作手法,都值得学生深入体悟和借鉴。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时,教师要将学生的思维从阅读理解的层面转向实践表达的层面,引导学生开展读写结合的训练,让学生真正读有所获、写有所得。
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为例,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书中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对比。作者在描写自己经历的过程中,将自己与听觉健全的人展开对比,在对比中凸显了生活的艰难,展现了她乐观的生活态度。在阅读相关章节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尝试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自己参与某一项活动的经过。在初稿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重新回到这本书,与这本书所运用的对比手法进行有效的连接,让学生明晰自己在运用对比时遇到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修改与完善的过程中,深入感悟对比手法的运用。
总之,语文教学的核心是推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整本书阅读作为学生阅读的重要补充,不仅是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进行表达训练的范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阅读实际,强化对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指导,为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助力。
参考文献:
[1]陈春雯.指向学生阅读思维发展的学习活动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9(2):27-29.
[2]毛成.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J].教学与管理,2021(8):31-33.◆(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县新安小学)
1784501186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