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切口腘肌腱再张力化手术和关节镜下腘肌腱重建术治疗A型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的疗效对比研究

2022-03-21李岳洪雷王雪松李旭张志军郑峒张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重建术肌腱胫骨

李岳 洪雷 王雪松 李旭 张志军 郑峒 张辉

北京积水潭医院运动损伤科(北京100035)

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是运动医学领域少见而复杂的一种伤病。后外旋转不稳定主要是发生在后外侧复合体(posterolateral corner,PLC)主要结构,腘肌腱(popliteus tendon,PT)、腘腓韧带和外侧副韧带的一种损伤[1]。据文献报道,在膝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posterolateral rotational instability,PLRI)的患者中,有68%的患者有PT 损伤[2]。作为PLC 的一部分,PT 的损伤通常伴有外侧副韧带(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LCL)、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以及交叉韧带损伤[2,3]。既往生物力学研究表明[4],PT是限制膝关节外旋的初级稳定结构,是内旋、内翻及前向的次级稳定结构。

根据Fanelli 等提出的PLRI 分型方案,A 型损伤定义为膝关节仅存在外旋不稳定,即仅腘腓韧带和PT损伤[1]。由于A 型PLRI 病理表现通常仅仅是PT 的松弛,而非明显的实质部损伤,因此难以通过核磁和非麻醉下查体准确诊断出来[5],所以有学者提出,应力像下胫骨后移量的侧侧差值>12 mm 通常提示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合并PLC 损伤[6,7]。另外,拨号试验侧侧差值>10°也是诊断PLRI 的另一标准。

文献中报道了许多治疗PT损伤的手术方式,如简单缝合、缝合锚缝合[8]以及切开PT重建及全镜下PT重建[9-11,12]以及腘肌腱再张力化手术(recess procedure)等。其中,腘肌腱再张力化手术虽然随访报道较少,但是临床应用比较广泛,是一种经典的术式。该手术最早由Jacob 等[13]提出,当时用于治疗急性和慢性腘肌腱近端撕裂。再张力术是通过股骨隧道将已经编制好的腘肌腱近端组织拉入,在股骨内侧进行悬吊式固定,以此对撕裂的腘肌腱进行再张力化[14]。Kennedy等[14]在一篇综述中推荐再张力化手术治疗急性期腘肌腱股骨止点“剥皮样损伤”。Laprade等[4]也认为腘肌腱再张力化手术是腘肌腱损伤的可靠术式。目前尚无研究对比在A 型PLRI 患者中,小切口腘肌腱再张力化手术与镜下技术重建腘肌腱的术后效果。

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再张力化手术(recess proce⁃dure)与关节镜下腘肌腱重建术治疗A 型膝关节PLRI的临床疗效。我们假设,二者的主客观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

1 病例资料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本研究已经过北京积水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本研究收集数据库中从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接受腘肌腱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对其进行入排标准的筛选。

入选标准包括:(1)根据Fanelli 分型[15],A 型PLRI患者;(2)接受小切口腘肌腱再张力化手术和关节镜下腘肌腱重建术;(3)随访至少2年,并有二次关节镜探查结果。

排除标准包括:(1)合并MCLIII 度损伤;(2)LCL撕脱骨折;(3)双侧损伤;(4)下肢力线异常;(5)既往膝关节手术史;(6)翻修病例;(7)全身关节松弛症。

根据入选、排除标准,本研究共入选78名患者,其中A 组40 例,B 组38 例。平均年龄30.6 ± 6.2 岁。平均随访时间A 组34.9 ± 9.2 个月,B 组33.7±3.6 个月。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手术资料见表1。

表1 一般情况和手术资料

(续表1)

2 方法

2.1 手术技术及术后康复

关节镜下PT 重建根据Feng 等的技术进行[10]。胫骨后方的暴露通过使用后内侧入路完成。穿间隔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分别作为观察入路和操作入路。确定腘肌腱腱腹交界处的位置后,经后外侧入路插入前交叉韧带的胫骨导向器由Gerdy 结节钻取骨道。股骨止点通过前外侧入路进行观察定位,并通过新建立的外上入路钻取股骨骨道。骨道直径、移植物处理及固定方式与切开手术相同。

小切口PT 再张力化手术(recess procedure):再张力化手术根据Jacob 等[13]的方法和其他作者[13,14,16]的描述进行。在后外侧复合体的股骨止点附近行小切口,将撕裂的腘肌腱由止点小心剔下。采用2号爱惜帮缝线(爱惜康,强生,美国)将肌腱进行编织。先在股骨止点的中心使用直径为2 mm的钢针由外侧钻至内侧,再使用钻头钻取直径为7 mm、深度为20 mm 的骨隧道(图1)。使用导针将已编织的肌腱拉入隧道,在股骨内侧使用悬吊的方式固定,或采用挤压钉的方式固定(图2)。

图1 编织后的韧带残端和已经钻取好的骨隧道

图2 已固定好的腘肌腱

PCL 重建采用单束经胫骨隧道技术,移植物为异体髌腱,股骨侧采用由外向内技术钻取隧道[17]。股骨侧采用可吸收界面螺钉(Linvatec,Largo,FL)。胫骨侧使用IntraFix(DePuy Mitek,Westwood,MA)和一3.5 mm 的皮质骨螺钉和1 cm 的带齿垫片在屈膝90°时进行固定[17]。

急性和慢性病例采用不同的康复计划。对于慢性病例,患者术后即刻佩戴大腿至踝关节长度、带后方衬垫的铰链支具,膝关节伸直固定。术后膝关节伸直位制动12 周。第4 周时开始被动屈伸膝锻炼。目标是8周内达到90°,第12 周内达到120°。部分负重从第12周开始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对于急性病例,患者术前需将屈膝角度锻炼至110°,术后即刻佩戴大腿至踝关节长度、带后方衬垫的铰链支具,膝关节伸直固定1周。术后1周时开始被动屈伸膝锻炼,目标是4周内达到90°,8 周内达到120°。部分负重从第4 周开始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

术后6个月内禁止主动下蹲活动,6个月后逐渐开始体育活动,开始慢跑和深蹲练习。术后10个月后跳跃和折返跑练习,待膝关节稳定性、肌肉力量和神经肌肉调节恢复满意后可完全恢复体育运动。

2.2 评估方法

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4 周、8 周、1年以及此后的每年都接受随访。全部查体及应力像检查均在内固定取出术前麻醉下进行。体格检查包括拨号试验、反轴移试验、后外侧抽屉试验及活动范围测量。拨号试验在屈膝30°时进行,记录拨号试验侧侧差值[17]。主观评估包括Lysholm 评分、Tegner 评分以及IKDC 主观评分。全部评分由同一未参与手术的医生独立完成。

影像学评估包括下肢全长X 线片,膝关节核磁以及应力像检查。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及LCL 的稳定性采用Telos 应力像系统(Telos,Weiterstadt,Germany)在屈膝90°时给胫骨近端施加150 N的后向或侧向应力。记录胫骨后移或外侧间室张开距离侧侧差值[18]。

二次关节镜探查术在内固定取出术时进行。“外侧沟通过试验”(lateral gutter drive-through,LGDT)根据Feng 等[19]的步骤进行:首先在屈膝20°,胫骨旋转中立时将一5.5 mm 的30°镜头置于外侧沟,可以观察到股骨外髁和腘肌腱的股骨止点,然后将镜头逐渐接近外侧沟,LGDT阳性定义为镜头可以在膝关节内旋或外旋时进入外侧沟,如图3所示。

图3 A:外侧沟和重建后的PT;B:镜头位于股骨外髁和腘肌腱之间;C、D:镜头已经深入后外侧间室。

2.3 统计学分析

采用t检验分析患者年龄、受伤到手术时间、随访时间、IKDC、Lysholm、Tegner 评分,外旋及胫骨后移侧侧差值的组间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IKDC、Lysholm、Tegner 评分的术前术后差异。采用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分析IKDC、Lysholm、Tegner 评分,外旋、胫骨后移侧侧差值的术前术后变化。采用 Mann-Whitney 检验比较外侧沟通过实验阳性率的组间差异。年龄、受伤到手术时间、随访时间、IKDC、Lysholm、Tegner 评分,外旋及胫骨后移侧侧差值,采用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Tegner 评分不符合正态分布,数据用中位数表示。显著性水平为P<0.05。所有的统计学分析均由专业的统计学专家完成,使用SPSS13.0 软件包(SPSS,Chicago)。

3 结果

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主观、客观评估指标均较术前获得了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之间拨号试验侧侧差值、胫骨后移侧侧差值以及外侧沟通过试验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同时,组间比较Lysholm 评分、Tegner 评分和IKDC 主观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3)。

表2 客观评估比较

表3 主观评分比较

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血管或神经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A 组中1 例患者出现术后腘静脉血栓,行滤器置入术后未出现血栓相关并发症。B组中1例患者出现术后膝关节僵硬,该患者在内固定取出术时行麻醉下推拿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恢复为0°~130°。

4 讨论

本研究最重要的发现是小切口腘肌腱再张力化手术(recess procedure)和关节镜下腘肌腱重建术治疗A型膝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在最少2年随访时,主、客观临床疗效无统计学差异。

对于A 型PLRI,其外旋不稳定通常是由于腘肌腱复合体松弛造成。根据临床实践,这种损伤在MRI 和直视下PT 的结构大多是完整的。对于这种类型的PT损伤,以及PT“剥皮样损伤”,我们采用再张力化手术将PT 的近端拉入股骨股道,将拉长的PT 再张力化,从而达到恢复稳定性的目的[13]。根据文献报道,除本研究采用的术式(recess procedure)外,另有一种再张力化术式,名为止点前移术(advancement procedure)。但该手术方式属于非解剖修复[16,20]。该术式将包含LCL、PT以及腓肠肌外侧头的股骨止点的一片骨片剥离,将其向远端及前方少量移位重新固定。Baker 等[21]和Hughston等[22]分别报道了13个急性病例和96个慢性病例的临床随访结果,所有患者的主观评分结果都获得了改善,但未报道客观评估的数据。Noyes 等[23]采用该术式联合交叉韧带重建术,术后随访发现14 例(64%)获得完全恢复,6 例(27%)获得部分恢复,2 例(9%)失效。即便主观疗效总体满意,但是该术式的最大缺陷就是非解剖修复。所以,后外侧复合体结构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拉长松弛。而本术式的核心在于在PT的解剖止点处钻取骨道,因此,本术式可以恢复PT 原有的解剖结构。本研究发现,与传统的PT 重建术相比,对于PT 质量符合条件的患者,再张力化手术也是治疗A型后外旋转不稳定的可靠术式。

在本研究的再张力化组中,有14例为急性股骨侧“剥皮样损伤”的病例。目前对于这种损伤,学术界尚无治疗共识,直接修补缝合和再张力化手术均有报道。在Geeslin等[2]的一篇综述中建议对于急性PT撕脱伤采用切开直接缝合的术式。Bonanzinga 等[18]对于Ⅰ型和Ⅱ型的PT“剥皮样损伤”采用直接缝合,术后末次随访时,患者的外旋角度测测差值显著改善(15° ±8° vs.0° ± 6°,P<0.05),同时IKDC 评分也获得了显著的改善[24]。与本研究相似,Kennedy 等[14]的一篇综述报道了PT 单纯或合并损伤的治疗,推荐在急性期(<3周)采用单纯缝合或再张力化手术。我们认为再张力化手术与单纯缝合相比,除固定肌腱以外,还可以恢复和调节PT 的张力,对外旋稳定性的恢复起到积极作用。

PCL 和PLC 术后的康复对患者恢复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5-28].本研究中,我们对慢性病例采取“慢而稳”的康复方案,这与Yoon 等[29]的康复方案类似:术后5 周制动,术后0°位固定12 周。在8 周内逐渐达到屈膝90°,3个月达到120°,6个月达到完全屈膝。但是对于急性病例,则需要采用更加激进的康复方案,避免关节僵硬[22]。有证据表明术前达到的屈膝角度对于术后康复有重要意义[22]。本研究中,术前患者的屈膝角度需要达到110°,同时术后要尽早开始活动度练习。

本研究的优势在于:(1)全部患者都是合并PCL损伤的A 型后外旋转不稳定,不合并ACL 及其他韧带损伤,病例同质性强;(2)所有患者都有麻醉下查体的数据。本研究的局限性是:(1)本研究是回顾性研究,全部患者的数据为数据库收集;(2)全部患者均未行腘腓韧带重建术;(3)对于急性和慢性病例的康复方案不同。(4)由于再张力化手术需要PT实质部完整,而部分PT重建术的患者存在实质部损伤,因此两组病例的术前PT质量有所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小切口腘肌腱再张力化手术和关节镜下腘肌腱重建术治疗A型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均可取得满意的效果,且二者的疗效无显著差异。

猜你喜欢

重建术肌腱胫骨
胫骨内侧开放楔形高位截骨术中矢状位截骨倾斜角度对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影响
Wide-awake技术在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修复拇长伸肌腱术中的应用
掌长肌腱移植与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治疗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疗效对比
掌长肌腱移植修复陈旧性拇长伸肌腱断裂30例
改良的骨腱道成形穿引肌腱段重建伸肌腱止点治疗锤状指
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7例
3D技术打印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应用及护理
青少年双侧胫骨近端对称性疲劳骨折1例
气囊止血带在幼儿上肢矫形手术中的规范化使用
关节镜下保留胫骨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