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字化预警平台的无缝隙管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2022-03-21李倩

临床医药实践 2022年3期
关键词:颅脑缝隙发生率

李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

重度颅脑损伤是外科常见的危重病,多发生于交通事故、意外坠伤等,具有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1]。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创伤严重,病情变化快,昏迷时间长,常需开颅手术清除血肿、降低颅压,但术后不良事件较多,严重影响预后[2]。因此,如何管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控制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预后是临床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临床常规管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干预过程中容易忽视细节,产生漏洞,不利于有效防控不良事件。无缝隙管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采用连续、完整的干预措施细化、优化管理,追求零缺陷的全面管理模式。相关研究指出[3-4],无缝隙管理可明显提高患者依从性,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干预质量。数字化预警平台是对不良信息进行评估、预警、防控的网络平台,可快速评估风险,进行预警防控。国内外研究表明[5-6],数字化预警系统在临床管理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中能简单快速地进行病情风险评估,有效防控不良事件。但目前将数字化预警平台与无缝隙管理联合干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尚不明确。本研究选取80 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展随机对照试验,旨在探讨基于数字化预警平台的无缝隙管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 例。对照组男25 例,女15 例,年龄(46.23±5.59) 岁;损伤类型:脑挫伤13 例,硬膜外血肿9 例,颅内血肿11 例,脑干损伤7 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5.84±1.31) 分。观察组男26 例,女14 例,年龄(46.74±5.79) 岁;损伤类型:脑挫伤13 例,硬膜下血肿8 例,颅内血肿11 例,脑干损伤8 例;GCS评分(5.92±1.27) 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诊断颅脑损伤,并以入院时GCS评分≤8 分、持续6 h以上判定为重度颅脑损伤[7];患者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肝、肾、脾等重要脏器损伤者;严重的心、肝、肾等功能不全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或严重的内分泌疾病者;既往有脑肿瘤、脑外伤、脑血管病变者;有精神疾病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管理。第一,监测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状态、检查指标等;第二,基础管理:维持氧气、胃管、尿管、引流管等各种管道通畅,做好皮肤、口腔、呼吸道、泌尿系统等基础管理;第三,健康宣教:对患者家属进行饮食、生活指导,并向其讲解疾病知识及并发症的预防措施;第四,心理关怀: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缓解其焦虑情绪;第五,出院指导:嘱患者定期来院复查,期间每2 周电话随访1 次,了解患者病情恢复情况。自入院干预至出院后随访6个月。

1.3.2 观察组

采用基于数字化预警平台的无缝隙管理。

1.3.2.1 构建数字化预警平台

数字化预警平台包括评估筛查、风险预警、防控体系。通过临床大数据知识库结合医院近5 年颅脑损伤患者发生的不良事件情况,建立重型颅脑损伤知识数据库,包含疾病信息、特点、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及其危险因素、相应防治措施;选取并设定可评估重型颅脑损伤疾病信息的量表或临床标准,建立不良事件风险评估筛查体系;分析风险发生特点,设定系统预警线,并划分风险的严重程度,设置预警信号,以红、黄、蓝、绿四种颜色代表风险“非常严重、严重、较严重、一般”,当平台筛选评估到风险时,系统自动弹出预警信号;平台根据患者的疾病信息推荐相应干预措施。

1.3.2.2 成立无缝隙管理小组

无缝隙管理小组制订预警制度和处理方案,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及预警系统操作培训,实施基于数字化预警平台的无缝隙管理。第一,无缝隙动态监测病情变化:建立患者个人疾病档案,将基本信息、治疗期间生命体征、临床记录、检查结果、各种管道维护情况导入数字化预警平台,连续动态评估筛查风险;各班人员明确职责,交接班时做到全面、详细、无遗漏。第二,无缝隙干预路径:及时反馈预警平台预警的风险结果,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并将预警结果按不同严重程度做成相应颜色的标识卡片,贴到患者床头。在干预过程中重点关注责任组长监控反馈干预质量,及时调整干预措施。第三,无缝隙化健康宣教:在疾病治疗不同阶段给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进展特点、治疗方法、护理要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并针对风险较高的并发症进行防控指导,将具体防控措施做成知识宣传册挂在重症监护室,方便家属查看了解,并建立微信沟通群,患者及家属可在群内沟通交流,有任何问题可在群内询问医护人员,及时处理。第四,无缝隙化心理关怀:及时反馈患者治疗进展,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疑惑,密切关注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变化及心理状态,根据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给予心理支持。第五,出院指导:发放出院须知卡册,并讲解注意事项,嘱患者定期来院复查,每次复查综合评估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发生风险,及时进行干预处理,期间每2 周电话随访1 次,了解患者病情恢复情况。自入院干预至出院后随访6个月。

1.4 观察指标

第一,比较两组管理期间患者的配合度,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等级。完全配合者记为优;经劝说、安慰后配合者记为良;经劝说、安慰后仍有少部分情况不配合者记为可;经劝说、安慰后仍部分甚至大部分情况不配合者记为差。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

第二,比较两组管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院内感染、压力性损伤、应激性溃疡、下肢深静脉血栓、脑积水、脑脊液漏、迟发性脑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发生不良事件例数/总例数×100%。

第三,比较两组近期预后情况。于管理6个月后患者来院复查时采用GCS[8]评价患者预后情况,总分1~5 分,分别代表死亡、植物状态、重度残疾、轻度残疾和恢复良好。

第四,比较两组患者或家属对管理模式的满意度。对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进行评价,死亡患者及意识不清患者由家属代替,评价项目包括对管理模式的强度、实用性、效果3个方面的满意度,各项总分均为100 分,评分越高代表对应方面的满意度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管理期间配合度比较

观察组配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管理期间观察组2 例患者死亡,对照组4 例患者死亡,不计入两组配合度比较。

表1 管理期间配合度 单位:例(%)

2.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7 例,其中院内感染1 例,压力性损伤2 例,应激性溃疡2 例,院内感染合并压力性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1 例,压力性损伤合并脑脊液漏和迟发型脑出血1 例,总发生率为17.50%(7/40);对照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16 例,其中院内感染1 例,压力性损伤3 例,应激性溃疡3 例,迟发型脑出血1 例,院内感染合并压力性损伤和下肢深静脉血栓1 例,院内感染合并脑积水1 例,脑脊液漏1 例,合并应激性溃疡和脑脊液漏1 例,压力性损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2 例,压力性损伤合并迟发性脑出血2 例,总发生率为40.00%(16/40)。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近期预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近期预后不良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近期预后情况比较 单位:例(%)

2.4 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对管理模式的强度、实用性及效果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管理模式满意度比较 单位:分

3 讨 论

重型颅脑损伤多为剧烈创伤所致,病情危重且多变,机体持续处于高代谢状态,易发生一系列不良事件,从而导致病情恶化。据调查[9-10],重症颅脑损伤发病率在全身损伤中仅次于四肢,但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却位于首位,病死率高达35%。因此,严密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评估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并进行连续、全面的干预,对降低风险、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配合度优良率高于对照组,说明基于数字化预警平台的无缝隙管理能够提高患者的配合度。患者良好的配合度是保障干预效果的前提。研究显示[11],患者配合度不高主要与其对疾病认知、病情变化、经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有关。基于数字化预警平台的无缝隙管理结合患者需求,进行病情监测、风险防控、健康宣教、心理关怀等全方位干预,及时反馈治疗进展,消除患者疑虑,加强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增强患者信心,进而提高患者管理配合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管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基于数字化预警平台的无缝隙管理能够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预警系统能有效识别捕获风险,进行预警防控。大量研究发现[12-13],采用预警系统辅助疾病管理,能有效降低患者压力性损伤、感染、败血症等多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本研究将无缝隙管理理念与数字化预警网络智能平台联合,动态监测评估潜在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捕获危险因素进行预警报警,划分风险级别来区分干预的轻重缓急,及时警示医护人员预防风险、解决风险,并对干预环节进行监督反馈,提高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执行力,全面细化、优化管理环节,弥补常规护理的漏洞和不足之处,最大限度为患者提供无缝隙的管理。在对患者及家属健康宣教时加强其对疾病的认知和不良事件的防控意识,通过临床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共同防控,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管理后观察组预后不良率低于对照组,说明基于数字化预警平台的无缝隙管理能够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数字化预警平台对临床风险进行快速评估预警,采取无缝隙管理及时进行干预,将每部分管理环节都细化优化,保证干预措施的精准性;采用分班责任制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干预,真正做到无缝隙衔接,避免遗漏,且有监督反馈机制,保证干预质量。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对管理模式的强度、实用性及效果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基于数字化预警平台无缝隙管理的管理模式强度、实用性及效果均优于对照组。重型颅脑损伤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涉及多学科护理配合,常规管理缺乏目的性,在干预过程中容易忽略细节,且不能有效把控风险。基于数字化预警平台的无缝隙管理以患者为中心,开展无缝隙全面系统管理,对患者及家属加强健康宣教及心理支持,提高配合度,将被动干预转换为主动干预,同时能及时对不良事件风险预警防控,降低其发生率,改善预后,因此患者或家属对该管理模式均较满意。

猜你喜欢

颅脑缝隙发生率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急诊护理干预对妇科急腹症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急诊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老屋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常见的颅脑损伤有哪些
空中翱翔
缝隙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