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非遗傩面具雕刻技艺及其形意艺术
2022-03-21巩莹
摘要:傩文化是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文化,傩面具是傩舞、傩戏中的祈福道具,是傩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南丰傩面具在千年的发展中不断传承与创新,孕育出独具南丰特色的面具文化和艺术情韵,在傩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傩文化和傩面具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南丰;傩面具;艺术情韵;文化内涵
傩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傩面具作为傩事活动的重要道具,在傩文化发展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张道一先生的《张道一论民艺》曾将民间文化艺术研究比作“张果老倒骑驴,往后看朝前走”[1]。江西傩面具作为当代保存较完整的地方傩文化符号,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近年来已经成为傩文化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傩面具的雕刻技法、造型特征、色彩以及纹样的使用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梳理南丰傩文化的美学特征与文化象征,尝试性探索傩文化未来的传承和发展路径。
一、傩面具文化概述
农耕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对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缺少科学性的理解,为了生存和繁衍,只能寄希望于上天,由此产生了对客观现实不存在的“神明”的崇拜和迷信。“傩”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难”,寓意当人们遇到天灾人祸时,傩就会到来解除危难。傩文化扎根于民间,艺术形式原始、古朴,包含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虽然夹杂些许迷信的色彩,却无损其艺术灵气。南丰人直到现在仍然遵循古礼,手举傩仪,面戴傩面,跳着傩舞,以求能驱鬼除疫,祈福消灾。
无面不成傩,傩面具造型各异,灵活生动,是傩仪、傩舞、傩戏的重要道具,更是傩文化的浓缩与代表。傩面具作为傩事活动的重要法器,是持有者进入傩坛世界的媒介。傩面具的创作服务于傩戏的表达,随着时代的发展,又从戏中走出,以艺术品的形式进入大众视野。抛开傩舞、傩戏的使用需求,南丰傩面具拥有古朴深厚的造型,生动形象的雕刻面貌和大胆的色彩风格,具备独立的艺术审美价值。傩面或质朴、或奇异的五官形态,夸张、强烈的造型色彩,复杂多变的纹样,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衍生出了多重含义。
二、南丰傩面具的文化生境
(一)文化生境
关于傩面具的由来,有一个传说:古时邪鬼遍布人间,作恶不断,天宫派来三位天将斩杀邪鬼。任务完成后天将回到天宫,百姓惧怕邪鬼卷土重来,便塑造天将的形象,试图震慑邪鬼。因天将已身处云端,不见身形,最终仅雕刻出三个面像,就是最早的傩面具。
(二)现实生境
南丰傩面具最早出现于西汉初年,它伴随南丰傩的传入而产生,发端于汉初,发展于唐宋,繁荣于明清,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汉初傩风尤盛。西汉时期,江西建治豫章郡,长沙国王吴芮驻兵南丰。自古以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吴芮在县境西部推崇傩风,举国上下举傩为礼,傩仪等傩事形式很快就在南丰盛行开来。唐代,受开放的社会风气影响,傩礼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趋向舞队化、戏曲化。宋代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空前发展,傩文化在此期间逐渐壮大。永乐初年,吴朝宗结束在广东海阳县令的任职,准备告老还乡,当地绅士送给他一个傩舞班子,回到故里南丰县后,吴朝宗便在南丰县石邮村修建傩庙,组建傩班。南丰县傩文化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明朝,朱元璋重视祭祀活动,南丰县兴建傩庙,民间组建傩班,盛行傩祭。清代时,宫廷虽不驱傩,但大多数时间也不禁止民间自行举办傩事活动,其间傩仪、傩戏在民间与其他民俗技艺发生了大规模的融合。各地傩文化保存了历代傩文化中经典形象的同时,结合当地民俗技艺,融为一体。南丰县独特的地理环境,加之傩文化的时代发展趋势,赋予南丰傩面具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既有傩文化的宗教性,又有着满足民间需求的世俗性。
三、傩面具的艺术特征分析
(一)傩面具的雕刻艺术
南丰傩面具雕刻以刀工为主要手段,是一项优秀的民间雕刻艺术。傩面具题材有凶神、正神及世俗人物等眾多角色,从原料加工到成品,需经选料、打粗坯、细坯、雕镂、修光、上色等十多道工序。简洁明快的刀法、柔美流畅的线条雕刻出各种造型的面具,均雕工精湛,神态古朴。
1.雕刻材料的选择
在材质上,早期雕刻以桃木为主,桃木在我国民间信仰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被广泛认为可以辟邪驱鬼。但桃木木材偏短而弯曲,多用作小体量物件的雕刻,傩面具尺寸较大,用材较多,后来工匠就逐渐以同样有吉祥意义的香樟木代替桃木。江西省樟木资源丰富,有利于就地取材,减少材料运输费用。樟木木纹细腻,质地轻便,干燥后不易变形,且拥有独特的香气,可以防止虫子蛀咬,延长面具的使用寿命。
2.雕刻技术
南丰傩面具的雕刻中蕴含着手艺匠人们对傩面具的独到理解,他们利用精巧的雕刻技艺,传承着历代匠人对傩的深刻理解。其对凶神的敬畏、崇拜,对正神的亲切通过面具神态的刻画表现得淋漓尽致。南丰傩面具的制作过程保留了我国优秀的雕刻工艺及技法,既有面具的形制又有细节的雕刻,将雕刻技术与面具艺术完美融合。在雕刻技艺上,主要包括浮雕、圆雕、镂雕、铲雕、块面雕等方法。南丰傩面具的雕刻方法具有多样性,不同类型的面具采用不同的雕刻技法,强调用雕刻来区分面具角色。铲雕、块面雕的雕刻方法主要用在以开山为主的凶神等神祇面具上,不需要过于精细的面部肌肤效果,只需进行简单面部的五官及表情雕刻,利用棱角分明的块面结构表现凶神的粗犷。镂雕技法使面具整体内凹外凸,强化眼部、嘴部、鼻孔的镂空效果,满足傩面具的使用需求。浅雕、浮雕的技法,可以在大块面的基础上增加细节。利用圆雕在面具中增加细线的描刻,在以块面为主的面具效果中加入线的装饰,可以产生对比效果,增强了面具的层次感,丰富了面具的视觉效果。
(二)角色造型特征
南丰傩面具艺术是一种地域性民间艺术,其造型取材不仅源于现实物象,也是老百姓对生命现象的感悟[2]。南丰傩面具角色数量庞大,人物分为六大类,约184种角色[3]。在造型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凶神、正神和其他世俗人物。
1.凶神造型特征
此类以驱疫神祇作为傩面具的主题。凶神是驱鬼逐疫的神祇,凶神面具的典型代表是开山、纸钱、钟馗、雷公等,面具造型粗犷奔放,头上长角,嘴吐獠牙,凶神恶煞,竖眉爆珠,仿佛要将一切污秽之物尽数吞噬。鬼气十足的形象起到了以凶制凶的作用。凶神面具造型属于意象造型,想象奇特,造型夸张。
2.正神造型特征
正神是温和、正直的神祇,泛指为乡人祈福纳吉的福运之神、喜神一类,主要有傩公、傩婆、土地、门神等。这类角色造型写实,结构准确,表面圆润、光平,面带微笑。角色形象往往慈眉善目、和蔼端庄,给人亲切可爱之感,平易近人,不像凶神那般令人心生骇意,更像慈爱、和善、质朴的老人。
3.其他世俗人物类造型特征
这类泛指其余的傩面具角色,以英雄神将面具和世俗人物面具为主,其中英雄神将多出自各类传奇话本,如《三国演义》中的关公、《西游记》中的牛魔王、《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等。这类面具面部五官及表情似人非人、似鬼非鬼,造型浑润,面部层次与线条相较正神更加丰富灵活。世俗人物面具多出自民间故事,角色形象和故事都带有市井小民的烟火气。如甘生赶考、歪嘴秦童,面具龇牙咧嘴,形象多滑稽可笑。
(三)南丰傩面具的色彩表现
色彩是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视觉艺术手段,同时也是情感传递的重要方式[4]。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色与五行、五方、五时、五性等相配,并构成一个整体。南丰傩面具设计中的色彩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五色,五色成为身份、性格、品质的象征。傩面具中的色彩设计不仅是视觉效果的夸张传达,更包含了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中积累的审美习惯,具有较强的符号象征意义。
南丰傩面具是十分讲究色彩装饰的民俗艺术品。在色彩运用方面,南丰傩面具以色彩艳丽著称,通过鲜艳的色彩来区分不同的角色特點。南丰傩面具着色基本遵照戏剧人物的着色规律,翁偶虹先生曾经就脸谱的一些普遍规律总结了一套说法,即“红忠紫孝,黑正粉老,水白奸邪,油白狂傲;黄狠灰贪,蓝勇绿暴神佛精灵,金银普照”[5]。在石邮村傩面角色中,开山、雷公、钟馗等凶神角色多采用黑色、深绿色、褐色,色彩性格与凶神的粗犷凶恶达成呼应;正神多以粉色、肤色绘制,如傩公傩婆,面色粉润,形象和善可亲。世俗人物面具如关公,红色的面部体现了其忠、义、智、勇兼备的英雄形象。
除了基本的面部着色,雕刻者还会根据不同的角色扮相增加具有对比色彩的五官或纹样,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丰富角色形象。例如开山,作为凶神,色彩以黑色打底,红、黄两色装饰,红色自古以来就是最具中国特征的颜色,常有趋吉避邪的作用,也代表着忠勇,黄色则体现了开山的凶悍。
(四)原始质朴的民间信仰
南丰傩面具所具有的价值,还表现在其文化内涵上。南丰傩的诞生及继承依托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即南丰傩面具所表达的情感与期许。傩面的表现形式实质上是每个傩面的具体形象,并通过傩面的具体形象表现其内在的文化意蕴。开始的祈福避祸起源于古人求生存、求圆满的美好祝愿,后来发展到体现娱人娱神的乐观天性。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水平极大提升,但传统傩面所蕴含的驱鬼除疫、祈福消灾、风调雨顺的最质朴的愿望,也是现代社会的生活愿景,始终寄托着人们对正义和美好的追求。
四、南丰傩面具文化的应用尝试
南丰傩面的文创产品需要依附于当地的传统文化而存在。此外,地域性的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消费习惯、审美水平难免地会产生冲突。设计是一种审美泛化的过程,傩面具文创产品设计需要将艺术化的狰狞美转化成能顺应大众审美习惯、满足功能需要、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艺术美。
(一)简约写意的线条提取
首先对傩面具的角色造型进行提取。傩面具是木雕面具,线雕的使用最为广泛,而“线”的形式、结构都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在傩面旅游文创产品的图案设计过程中,不过多追求面具本身的质感和立体感,而是重在表现“线”的结构之美。以采用线条与色块组合的形式对角色外形提取线条,进行夸张、简化,减少傩面具的煞气元素,使其更加生活化、卡通化,在不改变特征的情况下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二)色彩的塑造
提取傩面具的经典元素并运用于文创产品设计,需要对面具色彩进行提取与再设计,结合现代大众的审美及生活习惯,设计出既符合南丰傩面具文化特色又满足消费需求、实用与美观并存的文化创意产品。在色彩方面吸取其本身固有色进行线稿绘制,避免大色块对整体线条效果的干扰。在此基础上可以同现代化的流行色彩作色相反转等,调整色彩模式,或采用波普艺术的表现手法,使其更具商业美术形式的艺术风格。
(三)文化寓意的利用
提取不同类型的傩面具所代表的不同寓意,进行图案和文案的设计。可以以凶神神祇开山面具的“祈福避祸”、正神神祇中傩公傩婆的“多子多福”及其他傩面具的文化寓意为对象进行改造设计,结合年轻消费群体的语言习惯,设计出“富儿孙”“保平安”“巨有钱”等流行文案,将文案与提取的线稿进行组合,使文化创意产品的深层寓意更容易被理解,有利于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
五、总结
南丰傩面具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与演变,形成了如今独特的艺术文化形式,是我国保存较为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爱德华·威尔逊说:“以象征符号和神话为特色的原始艺术和古代艺术,以强有力的方式激发思维结构活动,因而必然会在全世界各种文化中反复出现。”[6]南丰傩经历两千年传承至今,足以证明其艺术形式的重要性。通过对南丰傩的发展及对其的艺术效果分析,可以得知,随着时间的流逝,南丰傩面具不仅是祈福道具,更是独立的审美客体,其造型表达、雕刻艺术、色彩运用和文化寓意在我国面具艺术、装饰艺术、雕刻艺术等领域的艺术研究中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傩面具文化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要在艺术研究的过程中,利用新的表现技法,将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
巩莹,1997年2月生,女,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方向为设计学。
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中国民艺的现状与未来[J].美术观察,1997(2):11-13.
[2]张文涛.南丰傩面具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D].重庆:重庆大学,2014.
[3]曾志巩.江西南丰傩文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154-160.
[4]余捷妮娜,张荣军.民族图案艺术的文化向度[J].四川戏剧,2016(2):55-57.
[5]翁偶虹.钩奇探古话脸谱[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
[6]自罗彬、辛艺华.土家族民间美术[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1.
201850078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