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龙窑形制与烧造技术的演变

2022-03-21梁贵福

收藏与投资 2022年3期
关键词:龙窑窑炉陶瓷

摘要:龙窑从战国时期投入使用并延续至今,是我国陶瓷窑炉发展中使用时间最长的热工设备,在陶瓷生产以及历史研究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价值。为更好地对龙窑进行研究与传承,文章通过对龙窑基本情况的介绍,对古代龙窑形制和烧造技术演变相关内容展开深入性探讨,期望能够为龙窑文化传承提供一些理论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窑炉;龙窑;烧造技术;形制类型;陶瓷

陶瓷文化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陶瓷文化,保证传统工艺以及相关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保护,各界加大了对陶瓷文化的研究以及保护力度。龙窑作为陶瓷文化的一部分,是业界学者研究的重点。龙窑在我国古代的陶瓷生产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

一、龙窑概况介绍

窑炉是通过改变黏土制品物理性状,获得相应陶瓷产品的热工设备。古代窑炉主要分为圆窑、龙窑两种,其中龙窑多依山而建,因为形状似长龙,所以被称为龙窑。

龙窑主要包括窑尾、窑头以及窑室三部分。其中,窑头设置火膛,主要发挥燃烧室的功能,能够进行点火、送风以及进柴操作;窑室主要是烧成室,是装置烧坯件的地点。龙窑通过不断改进、优化,在后期又加入了挡火墙以及投柴孔等结构设施。随着龙窑结构的不断改良以及烧造技术的不断发展,烧制的产品变得更加多样,青花瓷以及白瓷等品类的烧制质量也得到了不断提升。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窑炉烧制形式,考古工作者挖掘的上百座古代龙窑分布于我國多个省市区域之内。

二、古代龙窑形制分类与演变规律

(一)古代龙窑形制分类

古代窑炉按照火焰流动方向,主要可以分为半倒焰式、平焰式以及升焰式。龙窑属于平焰式范畴,火焰会从火膛中升起,通过和窑身平行进行流动的方式,以倾斜向上的角度排出。

按照坡度的变化以及窑床结构,龙窑形制主要分为三类。(1)斜底龙窑。此种窑底部为斜坡状形式,按照坡度变化分为一坡度与分段式两种,前一种窑头和窑尾处于同一坡度,而后一种坡度呈现分段式。(2)斜底阶梯式龙窑。此种窑床底部为分级模式,各级水平高差较为明显。(3)斜底障焰柱式龙窑。此种窑坡度为前缓后陡模式,窑底为斜坡状,窑室设置障焰设施。

(二)龙窑演变规律

为更好地对龙窑形制演变规律等展开分析,文章运用统计学手段,对龙窑的火膛、长度和宽度等各项内容展开梳理,通过数据研究,对龙窑形制等各方面内容展开量化阐述。

1.高度、长度以及宽度研究

从龙窑的整体发展情况而言,其长度在唐代达到了最高数值,宋代之后出现了逐渐下降的趋势;宽度同样是在唐代达到了最大数值,在宋代之后逐渐趋于稳定;密室的高度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窑室的面积也逐渐扩大,且在唐代达到了最高数值。

2.坡度研究

窑内自然抽力和坡度有着密切关联,能够决定窑室不同部位气氛以及烧成温度情况。一般坡度越高,抽力越大,升温速度会相对较快,整体的环境温度也会相对较高。先秦时期以同一坡度结构模式为主,虽然也存在分段式坡度结构,但两者整体数量相差较大。随着分段式坡度结构应用的不断发展,隋唐时期两者的占比已经呈现出平衡的状态,利用坡度对窑温进行控制的技术也变得更加成熟。从先秦时期到宋代,平均坡度在15°左右,元代之后,数值开始变小,坡度开始变缓,平均在12°。一般认为,15°或16°是最佳的龙窑设置坡度。

三、龙窑烧造技术演变

对历代龙窑结构改进情况以及烧造技术演变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以斜底龙窑为例,结合各时期的烧造经典产品,就烧造技术的演变及其与产品之间的驱动情况展开探讨。

(1)先秦时期。此时期可以利用龙窑自身的坡度获得相对的高温,能够满足原始陶瓷以及印纹陶瓷的生产要求,在进行考古挖掘时,以这两种陶瓷制品的挖掘为主。早期的龙窑以矮、短、宽为主要特点,窑内火焰流速相对较快,整体的温度分布不均匀,存在产品生烧的状况,产品的制成效率相对较低。浙江出土的原始瓷以及印纹硬陶产品,存在胎色以土黄色和灰黑色等为主的情况,不仅夹有气孔、吸水率相对较高,而且存在胎釉结合相对较差的问题。因为原始瓷烧成温度相对较高,所以在烧制过程中会将其放置在窑室前端,后端的温度相对较低,主要用于烧制印纹硬陶。

(2)战国时期。此阶段开始使用支垫具,产品欠烧以及生烧问题得到明显改善,窑工会通过应用支垫具,将坯件抬高到相应的位置。通过运用此种方法,保证坯件下腹以及底部能够充分受到烘烤,最终的产品质量能够得到切实提升。运用单件支烧的处理模式,能够相对高质量地完成大量乐器原始瓷以及仿铜礼器的制造。

(3)东汉时期。该时期解决了以往陶、瓷器同窑合烧的问题,两者釉料中都含有铁粉,可以在还原气氛中得到充分烧制,能够在完成高温阶段的烧制之后快速冷却,有效控制物质二次氧化问题,保证最终产品的色调达到理想状态。因为窑壁相对较薄,所以可以利用其快速冷却、快速升温的特点,通过对温度进行合理控制,完成黑瓷、青瓷的烧制。专门进行瓷器烧制的龙窑,可以通过对分段式坡度的合理使用,保证内部抽力能够达到理想状态,实现燃料充分燃烧,保证升温以及发火能够达到预期效果。该时期在烧成技术以及整体窑炉结构改进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能够更好地维持窑内还原气氛以及高温状态,保证良好的瓷器生产环境。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此阶段的窑炉结构变得更加合理,通过堵塞出烟孔或者设置挡火墙等方式,对窑内的火焰流速进行合理控制,无论是在温度的调节方面,还是在窑炉的使用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根据浙江出土的支垫具、间隔具以及套烧小件器物,可以判定当时的窑工已经能够对窑室内的竖向空间进行充分利用,产品的造型也得到了有效改善,并对装烧量进行了合理控制,为龙窑的良好使用奠定了扎实基础。

(5)隋唐时期。此时期的龙窑数量呈现出明显增加趋势,超越南北朝时期的1.7倍之多,江苏、浙江等地均有分布,整体结构设计也更加成熟。早期,使用匣钵越窑能够有效提高青瓷产品的烧制品质,釉色也更加均匀,呈现为青中泛黄或者黄色,可有效改善以往产品存在的釉面不良状况,保证产品的整体质量。

(6)宋代。此时期龙窑的数量相较于隋唐时期增加了数倍,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并且出现了专门烧制一种器型或者一种釉色的窑场。在北宋阶段,窑炉的长度相对较长,为对烧成气氛以及火焰流速进行有效控制,宋人通过窑床分级以及窑身弯曲处理等方式,对窑炉的烧造整体环境进行优化处理。通过在窑室内部设置多道挡火墙以分割成若干小室的方式,加之在导火墙下部设置烟火孔的方法,保证各个小室之间能够连接畅通,以便更好地完成温度及其他的控制工作,保证产品的烧制更加成熟,在釉色创新方面也更加理想。窑炉在使用过程中,以木材作为主要燃烧材料,清灰时会获得相应的兔毫釉料所需的木灰。在中端以及前端,会利用火膛提供的热量和投柴孔燃料供应,确保窑内温度可以达到相应水平,从而产生釉层流动,获得兔毫纹。

(7)元代。此时期窑炉的整体坡度开始变缓,窑身也出现缩短的趋势,可有效提高窑内的整体温度,保证热量的分布更加均匀,有效解决器物变形问题,保障大型瓷器的烧成质量。从考古出土的各种文物情况来看,在该时期出现了大量品质相对较好的大型瓷器。此阶段开始,在龙窑的基础上展开阶级窑以及葫芦窑等新型窑炉的建设与使用,龙窑的发展逐渐减弱,但其在陶器制作领域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价值。

四、结语

龙窑工艺是我国陶瓷工艺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对龙窑形制以及烧造技术等各项内容展开研究,能够对龙窑的结构整体改进以及产品烧制发展历程等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可以对我国瓷器的整体发展情况有更加清晰的了解,这对于我国陶瓷工艺的发展研究以及今后的发展改进都是极为有利的。由于在数据以及资料等方面存在研究不足的情况,本文介绍的内容并不全面,但希望能够对我国的龙窑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作者简介

梁贵福,1967年9月生,男,汉族,福建省顺昌人,大专,工艺美术师(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为陶瓷艺术。

参考文献

[1]冯冕.景德镇葫芦窑技术源流的考古学观察[J].东南文化,2021(6):105-114,190,192.

[2]翁平伟.龙窑结构古法烧制黑釉瓷分析[J].陶瓷,2021(10):97-98.

[3]谢林灿.龙窑结构古法烧制建盏分析[J].陶瓷,2021(9):109-110.

[4]暨子文.浴火重生,凤凰涅槃—浅谈通天龙窑柴烧建盏烧制技艺[J].陶瓷,2021(7):100-101.

[5]张同良.浅谈建盏龙窑的烧制技艺[J].陶瓷,2021(7):110-111.

[6]缪松兰,庄烈永.龙窑结构和作用原理分析[J].中国陶瓷工业,2021(4):16-20.

[7]叶有兴.探析柴烧与建盏龙窑烧制技艺[J].名家名作,2021(6):44-45.

[8]赖志勇.传统柴烧龙窑建盏浴火涅槃[J].陶瓷,2021(6):115-116.

[9]吴文东.试论柴烧之美与建盏龙窑烧制之妙[J].陶瓷,2021(6):121-122.

[10]徐長和.试论柴烧之美与建盏龙窑烧制之妙[J].陶瓷,2021(4):151-152.

[11]杨盛龙.龙泉青瓷龙窑瓷釉加工技艺及其窑变可控性烧制探索[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1(4):34-35.

[12]暨志平.探讨龙窑结构古法烧制建盏之美[J].东方收藏,2021(6):44-45.

3125501908211

猜你喜欢

龙窑窑炉陶瓷
龙窑的火不熄
趣图
火焰制造者
河南荥阳市一碳素厂窑炉坍塌 致3人死亡3人受伤
“活着”的龙窑
龙泉宝溪百年青瓷龙窑特性思考
行业首条“负离子生态石”宽体窑在恩平点火
陶瓷艺术作品
科达承建561 m最长抛釉砖窑炉顺利投产
关于窑炉节能的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