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推广和中华民俗文化的融合
2022-03-21古力努尔·乃比江
古力努尔·乃比江
目前,民俗文化的定义并没有得到统一,并且以一种不成文的文化模式存在着,如春节要贴对联、放鞭炮、包红包;筷子文化、方言文化等也都属于民俗文化。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都深入人心,已然成为人们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通常人们的思想、行为会受到民俗文化的影响,所以,民俗文化也可以成为行为规范。随着普通话成为人们交流的主要用语,政府对普通话的推动工作非常重视,但现阶段我国普通话的推广效果并不显著。尤其是一些对民俗文化比较重视的地区,普通话推广受到影响。因此,为了大力推动普通话发展,相关人员应重视普通话与民俗文化的融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使用普通话来了解民俗文化内容,从而达到学习普通话的目的。
普通话推广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各个民族之间的良好交流
我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和语言,虽然多元化的文化和语言是我国的特色,但也对各民族之间的交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目前,我国拥有七个大方言区,在每个大方言区内还存有很多小方言,这些不同方言在语法、读音方面有较大的差距,使得不同方言区的人们交流不畅通,容易出现一些误会,影响交流双方的关系。相较于其他方言,普通话更为方便和实用,可以有效消除不同方言之间的沟通障碍,促进全国各族人民更好的交流。因此,推广普通话是必然趋势。
促进政治和谐、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任何社会都需要简单有效和易于管理的沟通方式,这在形成和谐政治体系和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和人口比例显著提高。而且各地区的部分人们会选择到大城市工作、发展,然而不同地区地方言有所不同,这影响了人们的交流沟通。因此,需要大力推广普通话,只有各个地区居民拥有较高的普通话水平,才可以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良好沟通,还可以推动商品的流通,促进市场发展,经济得以快速提升。
有利于增强全民族文化素质
素质教育中普通话的推广是核心内容,积极推广普通话可以促使教育事业全面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化、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弘扬爱国精神,进而有效地提升国民文化素养。此外,中文信息处理水平的提高主要依附于标准化的语言文字,普通话是我国统一的语言。所以,大力推广普通话可以大大提升国民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水平和运用能力。
强化人民民族意识
民众在对民族情感进行表达时,语言是最基本的表达手段,能够很好地寄托民族感情。而普通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推广普通话可以提高人们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
普通话推广与民俗文化融合存在的困境
学习普通话主动性有待提高
民俗文化是各个民族经历长久的历史发展积淀的文化瑰宝,人们祖祖辈辈都是依照民俗文化生活、生产发展的,对民俗文化有很深的情感。这也使得一些地区的人们学习普通话的主动性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普通话的推广产生了阻碍作用。
普通话与方言文化的矛盾
我国拥有多个民族,国家对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俗文化予以尊重和保护。各地区民众自幼形成的发音口形、舌位的变化,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在大力推广普通话时,上述的原因可能使得民众在学习普通话时较难改变语言习惯,导致其学习普通话比较困难,进而会出现放弃学习普通话的现象。
教学方法不合理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的推广比较困难,一些偏远的地区只有重要岗位的人员会讲普通话。另外,一些地区教育行业中缺少双语教师,并且其教学理念更加重视理论教育,使得普通话的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提高,从而影响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各个地区的学校教育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途径,所以,每个地区应重视学校开展的普通话教学。大部分地区顺应发展需求开设了双语教学,但是部分双语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枯燥,其主要是对学生讲授普通话学习的理论知识,这种方法既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减少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得学生难以掌握和熟练运用普通话。此外,教师对实践教学方面不够重视,其主要以跟读训练为主,并未给学生设置充足的实践训练时间,使得学生不能进行个体化语言训练,导致普通话学习效果在短时间内未得到提高。
普通话推广和民俗文化的融合措施
加大普通话的宣传
第一,政府应加大普通话宣传。在普通话推广时,各个地区政府部门应重视对普通话的宣传,让大众正确认识普通话和了解说普通话的重要性,这样可以提高大众学习普通话的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到普通话的学习活动中,这对普通话的推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政府部门要在人员相对密集的场所的各种宣传广播中使用普通话,以及民俗旅游的广告宣传也要使用普通话。这样可以为民众提供学习普通话的环境,以提升民众学习普通话的意识。政府部门还要在农村地区大力宣传普通话,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学习普通话,进而加快普通话普及的进程。
第二,各地区学校要充分发挥宣传阵地的作用。校园是普通话宣传的重要场地,有效的宣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話的兴趣,以促进普通话的普及。学校可以通过电子大屏幕的方式宣传普通话,如“普通话是我们的校园语言”“实现顺畅交流,构建和谐社会”等宣传标语,让普通话推广氛围充满整个学校,以此实现宣传普通话的作用。另外,学校还可以在学校周刊中推广普通话,正确引导学生认识普通话、学习普通话。
平衡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国家制定和实施语言政策是希望大众可以更好地掌握普通话,以便于人们使用共同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但我国方言比较多,众多语言的和谐共存,就需要保持语言本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第一,保证各种语言之间的平等关系。普通话和方言之间没有等级的划分,应对语言的多样性予以尊重。所以,推广普通话期间要做到与民俗文化的有效融合。
第二,普通话与方言相互促进。具有鲜明地理特征的方言在保护和传播地理文化的文献记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方言转换过程中,它不仅影响普通话的语言系统,而且影响着普通话的成分,有利于增强普通话的生命力。另外,在普通话与方言文化共同发展期间应当灵活使用各种语言。人们身处不同场合时需要选用合适的语言:在家庭环境进行对话或是亲人间交谈时,人们使用本民族语言或方言,有利于人们和谐融洽的交流;在一些重要场合或学校时就需要使用普通话,这样可以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由此看出,普通话推广需要与民俗文化进行有效融合,这样才能在各个地区实现长远发展。
创新教学方法
学校教学对普通话推广具有极大的作用。各地区学校应重视普通话教学的良好开展以及教学方法合理使用,这都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普通话任课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辩论赛、写作等方式,提高普通话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另外,一些地区有着众多脍炙人口的民俗歌曲,教师可以将这些歌曲翻译成普通话,以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这也有利于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普通话。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名著,让学生充分感受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深沉、鲁迅的犀利、林语堂的幽默……这也就自然而然增加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认知与了解。像这种阅读活动可以是班级性的,也可以是全校性的,它既能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又能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教学,选择学生更感兴趣的内容,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视频学习普通话,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学习能力。
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话教材
学校开设普通话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学校应不断完善普通话教学内容,不断优化教材内容,明确教育的最终目标,明确教育内容和相应的教育方案,以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根据不同专业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以满足学生在通识教育中的需求以及不同层次交流方面的需求。从整体分析来看,教材的最佳内容是以传统普通话课程为基础,充分结合传统教材的优势和学生的需求,选用符合教育最终目标的教材,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知识水平。在学习期间,教师应结合普通话课程的特点,引入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课程,为学生的实践教学创造机会。将实践课程与学生的工作成果相结合,教师要主动走下讲台,加入学生。教师要纠正学生发音和语调上的错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和表达能力;在制定实践教育主题时,应以学生生活为重点,如最新的娱乐新闻、学校新闻等,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育,积极配合完成教育活动。
多种活动推动普通话普及
各地政府部门应借助当地传统文化加大对普通话的普及。各个地区都具有独特的民俗节日,大多数人们都会参与到活動中,这时将普通话融入民俗节日中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推广作用。比如,中秋节时期,普通话推广部门可以举办有关中秋的诵读晚会,学校、单位及个人都可以报名参加活动。通过诵读经典诗文,普通话可以找到被大众喜爱、社会普遍接受、影响力和感染力较强的载体形式。这可以提高民众对普通话的认知与了解,进而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众普通话的水准也得以提高。另外,学校是普通话普及的重要渠道,所以,教育部门对学校普通话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各地区学校都积极开设普通话教学,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借助民俗文化推广普通话;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书写比赛,选出优秀作品在展示栏中展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普通话的水平;还可以举办演讲比赛,学生在准备比赛的过程可以锻炼普通话的运用,逐渐将普通话深入内心,这些对普通话的推广都有着积极的推动的作用。
家园共育营造良好语言学习环境
对于普通话教学来说,家园共育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学校与家庭在教育方面的一致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所以,各个地区学校的普通话教学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为此,家庭教育要为普通话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普通话环境,相关的教育人员要向家长加强普通话的宣传,通过开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与家长进行交流与沟通,鼓励家长利用图书、电视等不同的媒介为孩子创造普通话学习的氛围,并鼓励孩子在家中多说普通话,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促进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升。
民俗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对民众的生活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普通话在推广时,应积极与民俗文化进行有效融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大众的普通话水平,还可以传承与发扬民俗文化。此外,各地区政府和学校等要积极发挥其宣传教育作用,以及普通话的意识,提高人们参与普通话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通过平衡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创新教学方法、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话教材、多种活动助推普通话普及、家园共育营造良好语言学习环境等方法,促使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
参考文献
[1]张赫.浅论推广普通话与中华民俗文化的关系[J].语文课内外,2019(28):294-295.
[2]张鹏.试论普通话的推广与文化自信的构建[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9-11.
[3]刘清华,黎佩璇,孟菁菁,等.普通话推广现状、问题及路径探究——以陕西省绥德县为例[J].品牌研究,2021(21):264-268.
[4]周文伟.新时期普通话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参花,2020(16):34.
[5]盛丽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普通话推广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21(52):34-35.
3381501908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