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普通话推广与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的关系

2022-03-21古丽加依娜尔·哈山

文化产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普通话中华

古丽加依娜尔·哈山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经歷了数千年历史的洗礼,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形式,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非常重要的工具。作为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艺术历史悠久,它既是一种表达的符号,同时又是文化交流的方式,人文性质色彩浓厚。而我国幅员辽阔,文化艺术形式多样,普通话作为极其常用的语言,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特别是最近几年,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希望通过此方法为优秀文化发展提供创新思路。基于此,通过对推广普通话与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的关系进行深层次分析,找到二者的契合点,为普通话更好地推广,中华优秀民俗文化更好地传承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中华优秀民俗文化内涵

迄今为止,针对民俗文化这一概念很多学者并未形成统一的说法,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对民俗文化定义的也有所不同。如果从表面来看,民俗文化体现的是民众智慧,是数千年来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与劳作中总结出的经验,比如房子的建造方位要坐北朝南,这样才能确保日照更加充足等。也可以说民俗文化是人们一直以来默认的文化形式,比如春节到来要贴对联、放鞭炮、敬财神、与人见面要送祝福、送红包等;八月十五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等。这些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节日和习惯已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常见的生活方式,是人们无须言表便会自觉遵循的行为。如果从深层次而言,民俗体现的是行为规范,会影响人们的思想,进而影响到行为。服装文化、饮食文化、居住特色、节日文化、民俗习惯等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例如吃饭使用筷子便是一种文化,不同的传统节日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也同样体现的是文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人们通过不同的渠道学习普通话,进而更加顺畅地进行交流,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的人们来说,在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同时,纷纷开始学习普通话。了解其他民族文化,一方面可以提高普通话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拓宽视野,有了更多接触到不同文化艺术形式的机会。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民间艺术也是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在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体验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品质。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与繁荣中,随处可见文化内涵的体现,例如梅花代表的是坚韧不拔;牛代表的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狗代表的是忠诚;羊代表的是温顺;鸽子代表的是和平;喜鹊代表的是好运来。人们在深度理解这些民俗文化的过程中,对中华文化也有了更多的了解,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数千年来的哲学思想和为人处事的道理。

普通话文化内涵

普通话是中华民族文化悠久历史发展的结果

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在古代,不同地区使用的语言不同。在春秋时,官方语言以周音为主,应用较为广泛;在汉代凡语、凡通语较为盛行,成为当时的通用语言;辽代以后,北京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话成为官话,流行于商界、文化界,如果读书人不会说官话便不能参加科举;南北朝时期,白话产生,这也是最初的口语书面语,后来的很多文学作品中,白话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例如变文、语录、话本、元曲等,并且在这一时期也形成了诸多具有影响力的名著,比如《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白话的发展;1913年,北京召开读音统一会,确定了国音,1926年,北京中央公园召开的国语运动会,提出的《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宣言》中明确指出了以北京方言为标准语言,成为公共用语;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并且在1982年的宪法中明确了普通话的通用语言地位。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普通话在各个民族间的融合、交流中,成了最能体现人们心声的语言形式。

普通话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

文化是历史精髓的沉淀,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连续性和独特性,在人们的代代相传中形成并传播。语言便是其中较为复杂的文化形式之一,可以说普通话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从古至今,语言体现的是文明,传承的是精神,展示的是民族内部统一,通过语言的功能性、标准化、规范化,充分展示民族的团结与发展。语言以符号的形式将人类知识和文明进行不断积累、存储和传播。

普通话推广与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第一,在文化中,语言是其非常重要的组成内容,可以说是文化传播以及传承的关键载体。语言将文化符号化,若无语言,文化将无法进行传播。全球各个国家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语种,这些语种往往会受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的影响,每个区域语言的使用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性。而较大的区域文化差异,使得各区域想要表达的含义有所不同,并且差异较大。如果站在狭义角度,语言会受到文化较大的影响,因为文化是语言产生的根源。第二,语言能够体现文化内涵,同时又依存于文化,将文化情感表达出来,不同的文化体现的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人民的不同思想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也充分展示了文化的多样化。比如普通话与英文间的差别,普通话中“相亲相爱一家人”,如果用英语表示的话应该是“A loving family(一个充满爱的家庭)”,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进而产生了不同的意思,形成了互不相干的两句话,二者间并没有任何相通之处,表达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区别。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文化上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而此时是不是拥有共同的语言便成了区分其是不是拥有相同文化的方法之一。第三,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语言与文化是在互相影响、互相约束下发展起来的,如果站在语言视角下,语言是文化重要的传播载体,如果不存在语言这种形式,那么民族传统文化便很难代代相传、世世相承。因此,民族文化主要依靠语言才能更加完美地表达出来,并且展示在世人面前,进而更好地传播出去。如果站在文化视角下,文化会限制语言的产生与发展,若文化不存在,那么语言便失去了生长的土壤。所以,语言与文化是相互影响、互相配合,同生共存的关系。

普通话的推广促进中华民俗文化向世界传递中国智慧

如果站在中华优秀民俗文化角度来看,中华优秀民俗文化包含了多种形式,既有道德、思想、法律、文学,同时又涉及艺术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又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在不断延伸、改进与完善中,逐渐以多样化的民俗文化呈现出来,并且为社会民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知识。第一,在普通话推广中必然会涉及诸多中华民俗优秀的文化内涵以及精神品质,这对社会秩序的维持非常有利。比如,人们常常提到要尊老爱幼,这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会引导孩子要尊敬师长,要爱护幼小。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普通话已经成为极其普遍的交流工具,将其与中华民俗文化融合在一起,这不仅仅体现的是全民素养,更代表的是国家形象,使世界看到中国的智慧。第二,当今社会人们的需求日益提高,普通话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华民俗文化有了更加深层次的理解,这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出全民素养的提高。第三,民俗文化使人们的心理需求得到了很好的滿足,在民间传说中也会有一些封建迷信,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人们逐渐从封建迷信中走出来。这些民间传说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更多体现的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比如端午节的最初起源,源自于对龙的崇拜与信仰,起初的祭龙活动本意是象征酬谢龙祖恩德,祈福纳祥、压邪攘灾,后来慢慢演变为赛龙舟、放纸鸢、跳钟馗等文化活动,意义也转变为一种运动形式,赋予了其更加新颖的时代感。

普通话的推广增强了中国在社会中的“软实力”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生产力发展

当今社会,我国发展的速度日益加快,而发展必然需要社会生产力的大力支持,社会生产力要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就需要提升文化生产力,形成文化共鸣,需要保持目标一致。在十九大会议召开以后,国家政府部门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文化产业要想发展,必须推广普通话,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化,促进文化产业链的形成,构建文化产业发展合力。我国文化生产力的提高,既需要普通话的推广,文化的整合,更需要强化外部发展优势,将普通话推向国际。通过向外推广普通话,将中华优秀民俗文化进行广泛传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树立高大的文化大国形象,同时还要强化文化产业建设。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各个时代的发展经验都充分表明了在国家及民族的发展中,文化进步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文化的进步需要以普通话作为载体,不管是文化,还是普通话,都能够展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当普通话实现了大范围推广,中华优秀民俗文化也会随之遍布世界各地,被人们所熟知,迎来的便是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提升。

2.挖掘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创新性转变

普通话的推广、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体现的都是国家软实力,如果要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必然需要教育给予大力支持。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逐渐深化,教育也应该转变理念,重视学生普通话的规范应用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学生学好普通话,传承传统文化是增强国家凝聚力、民族自豪感的有效手段,所以国家相关部门要给予高度重视,以传统文化保护为基础,加大普通话的推广,促进文化更好发展,同时还要出台一系列与文化相关的政策,为普通话推广、中华传统文化保护保驾护航。除此之外,还要对文化创新、文化交流给予更多关注,闭门造车的思想显然不利于文化间的融合与交流,交流必然需要语言,而普通话便成为最为便捷的工具,在推广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借鉴其他国家、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内涵,在不断创新中探索更好的发展思路与路径。

普通话与中华民俗文化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普通话成为中华优秀民俗文化传承极为重要的载体。文化发展必然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不断沉淀与积累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内涵,不管是在词汇、词语,还是在发音等各个方面都充分展示了语言文化的魅力。而普通话的推广需要人们对语言发展、民俗文化内涵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与认知,在熟悉文化的过程中,使文化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促进人们去主动学习及推广普通话,深层次挖掘普通话背后隐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在普通话推广中,了解历史文明和精神,并将这种具有中华特色的优秀民俗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闫冠华,张景.浅析方言对普通话教学的影响[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5(03):50-53.

[2]杨英法,李彦玲,周子波.说唱类文化遗产演播中方言与普通话的运用研究[J].北方音乐,2020(13):220-225.

[3]庄倩琳,杨彬楠.关于云南省“直过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的调研报告——以普洱市澜沧县为例[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35(02):72-78.

[4]陈柯言.文化传承与创新视域下高校普通话口语课堂建构[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8,17(05):113-115.

[5]柯聪.传统文化经典悦读融入高职普通话教学探索[J].科教导刊(下旬),2018(15):36-37.

[6]吴君梅.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融入高职普通话教学探索[J].文化产业,2021(13):38-39.

[7]陈丽萍.高职普通话教学的现状与改进措施[J].成人教育,2007(07):85-86.

[8]李裘.论方言区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改革与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2010(01):107-108.

[9]周虹云.典型方言区高职普通话教学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05):97-100.

[10]郭珊珊.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120-121.

3801501908280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普通话中华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