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视角广西山歌进校园的应用型研究
2022-03-21凌海涛
凌海涛
壮族山歌简介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流传着各式各样的民间歌曲。壮族地区素有“歌海”之称。广西壮族民间歌曲主要有以下几类:山歌、小调、习俗歌、儿歌、摇篮曲,其中最流行的就是山歌。在壮族民间歌舞会上,人们为了调动气氛,便自创了很多自娱自乐、节奏自由、旋律优美的民歌,便是之后广西壮族自治区独有民族的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在广西也称为“歌圩节”,当日流行对唱山歌。山歌内容广泛,曲式结构相对简短,曲调非常爽朗且情感丰富。其中山歌质朴接地气,符合民间习俗,所以节奏多以自由发挥为主。
从此以后,山歌便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人们心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我们常说音乐起源于生产劳作,除了劳动的时候歌唱,在社交生活、日常生活中也会歌唱。当代年轻人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山歌的另一种作用逐渐被运用到生活中,山歌作为壮族人传情达意的媒介之一,也造就了多对牛郎织女。
现状分析
通过对山歌的相关文献查看发现,目前对山歌文化的相关文献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这方面的资料都比较零散,没有一份全面的资料,以至于很难传承,这是一个技术性难题。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壮族音乐不仅在本民族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在中华民族音乐历史发展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是千百年来壮乡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不断继承、发展创新的成果。
伴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壮乡音乐面临种种现实因素,如何发展壮族山歌文化成为壮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传媒行业兴起对民间音乐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同时也受到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大量优秀的民间艺人无法将山歌很好地传承,更多是为了生计外出谋生,是当代农村人的现状。现存的歌舞团中的演员基本上也都身兼数职。受到时代发展的影响,各种现代化的事物层出不穷,当代年轻人逐渐对山歌文化失去兴趣。在生活中接触山歌的人群更多是留守老年人和儿童。儿童作为时代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如果在这时候在本土地区能够接触到本土文化,有了自幼学习民族语言的基础,再加入学校的山歌教育,那将是作为文化传承者的最佳人选。因此将广西山歌引入校园,结合地区特色,创造校本课程,在音乐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开发,能将山歌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广西山歌进校园引入音乐课程意义
伴随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何开发利用音乐资源,如何提升音乐课堂的艺术性是目前每一位从事行业工作者面临的难题。我们需要考虑到三个如何:如何对山歌资源进行开发,如何最大程度发挥其优势,如何将学校音乐教学和山歌结合起来,是音乐课堂资源的新选择,是开发的新方向。
首先,是壮族生活的缩影,是壮族人民文化的重要体现,体现了壮族文化从古至今的发展,具有历史性,也具有民族性。将山歌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与校园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就是社会与校园的结合,二者共进,共同开发山歌文化资源,既有“开发”也有“教学”,山歌文化传承势在必行。其次,山歌文化引入校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接受新事物时,学生在兴趣与好奇的双重驱动下,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高。例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此时采用分组方式,以课题研究的形式让学生主动接触山歌,搜集研究成果,在培养学习自主性的同时,也在接受新知识的熏陶。而后采用分享研究成果方式共同探讨,教师进行综合讲解,将呈现出别样的课堂教学情境。再次,音乐具有民族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差异造就了博大精深的国家。在不同的民族中,具有不同的民族语言,民族歌曲的演唱依托于民族语言,在全国大力推广普通话的进程中,人们对于通用语言文字的理解显著增强。但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山歌文化进校园,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理解,通过对歌词的学习和研读,到最后呈现的演唱效果,能大大提高学生对少数民族语言能力的理解。最后,音乐是开放的,音乐具有创造性、表演性,由演唱者将作曲家作品演唱的呈现方式,我们称之为“二度创作”。山歌文化进校园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创作的众多灵感来源于点点滴滴的积累,当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产生质变。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可行性
隨着传媒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娱乐生活逐渐发生改变,更多的文艺表演由以往的实物表演传播转变为短视频应用传播。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短视频时代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各个行业的发展,对于非物质文化传承来说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由于篇幅有限,传承的内容不够全面、完整,人们对于这一类文化的了解并不全面,没有将文化传承发挥极致。在这一发展进度下,“非遗”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状况。在国家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动下,“非遗”文化如何传承发展成为关键,如何将分散流传于民间的山歌文化得到发展更为关键。在没有完整的系统教学推广下,完整的文献资料将山歌文化得以完好传承无疑是一个巨大难关。在全民教育的今天,将山歌文化引入校园教学,从而逐步构建一种可行的校园传承模式,不失为一种传播民间非遗文化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基本上运用了西方音乐理论的理念,学习西方歌唱与演唱形式,使得少数民族音乐被边缘化,逐渐地在音乐视角当中淡化,只有少数院校开设民族音乐系,在系统地学习民族音乐,使得民族音乐得以传承,但仅靠这一部分院校开设的民乐系远远不够。在素质教育化强调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理念的今天,义务教育阶段中非遗文化进校园也逐渐普及,如来宾市祥和小学山歌文化进校园的发展中,请当地歌王、山歌文化传承人入校开展知识讲座,普及山歌文化知识。非义务教育阶段,大新县大新中学开展了“山歌文化进校园”的活动,由音乐老师牵头带领音乐特长生率先学习山歌演唱,起引领示范作用,将山歌用合唱方式在全校师生面前展演,得到巨大反响。其实不难看出,非遗文化的普及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在具备这种学习激情下学习山歌文化无疑倍道而进。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山歌文化的强大动力。将山歌文化引入校园传承具备可行性。
合理开发资源
在国家大力支持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同时作为本民族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将民族文化传承。设想可知,如果我们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以此为根基,往下深入探究,从山歌起源,历史文化,山歌种类、传唱方式及整理乐谱几个方面出发探究,将之整理成较完整的资料,使人一目了然。从对山歌起源开始,逐步学习。在互联网发达的信息时代,我们不再担心文献书籍保存的年限问题,让人们在家中,学生在学校都能通过互联网随时查阅。
壮族山歌蕴含的价值观对青少年具有重要影响,是教化青少年的重要手段。壮族山歌反映了壮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伦理道德及社会现象等内容,体现了民族性、通俗性、人文性、娱乐性等特征。同时,山歌是世世代代壮族人民传情达意的载体,它善于表达和激发思想情感,因而能使青少年产生情绪的共鸣,能够增强青少年对各种价值观念的认知,加深青少年的感悟。与传统强制灌输的方式相比,通过情感进行山歌的传承,更容易渗到青少年的价值认知、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行为之中。除此之外,2003 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必须提高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积极吸纳青年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与传承中。
学校注重山歌文化教育的内涵的挖掘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音乐教育不再是课外的娱乐,通过音乐课程的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方面的方式。而在音乐课程中引入山歌,无疑又是一方特色,为音乐课堂增添了别样的风采,让学生了解民歌,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兴趣,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做好铺垫。前期使用欣赏的方式,培养学生兴趣和审美能力。
音乐教师需要弘扬山歌蕴含的时代精神
在音乐教材中不难发现,里面有很多红色革命歌曲,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有的历史是不可磨灭、不能忘记的。在牢记使命的同时发扬红色革命精神,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丰富知识内涵的歌曲作为教材,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山歌校园运用
学生们对山歌情感感同身受
音乐给人最直观的感受莫过于优美的旋律和歌唱者动人的歌声。在主观与客观之间,直观的感受更容易让人感同身受。欣赏者如此,对于学习者更是如此,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学习技能,近距离聆听学习也是学习方式之一。学校音乐中的教学多以老师教唱,学生跟唱的方式进行,在山歌教学方面亦是如此,首先要拉近山歌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山歌,提升对山歌的兴趣,是能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开展形式通常有开展观摩会、观看地方性汇演、观看影像资料等。
教师深入开发校本教材
提高对山歌进校园的教材编写工作的重视,教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通过校本教材的形式普及山歌知识。但由于缺少相应的文献资料,首先要做好教材研发工作,可联合地方艺术团体,开发校本课程必然不能脱离当地社会环境。其次做好民间乡土文化的搜集与整理,与艺术团体开展研讨会共同讨论音乐校本教材的研发。但开发校本教材与在保证山歌教学有理有据的条件下进行教学。
校园加强对山歌文化建设
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音乐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必然不能缺少实践环节,在中学的音乐课堂中多以学唱课为主,唱歌属于实践环节,反复听只能加深印象,真正开口“唱”才是发挥了歌唱的重大意义。除了课堂教学,还要多开展课外活动,利用地方活动、地方汇演等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山歌汇演、山歌比赛等。如广西武鸣地区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都有歌圩节、田林县的北路壮剧等,参与的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积累舞台经验是学校音乐课堂很难补充的一点。
社会和校园对山歌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有效结合
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义务教育阶段学唱课占据了多数,高中阶段欣赏课为多数。学生通常都是在课堂中学习,实践环节较少。在课业紧张的情况下基本很少在课后进行大量的练习,长期处于这样的学习模式,学生的演唱潜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与此同时,单一的音乐教学也使得学生学习局限于学校内阻碍了知识面的扩从。“请进来”指除了课堂教学外,定期邀请民间艺人、艺术团体等入校展演,点评教学成果并给予指导等,学生学习,同样,作为教师必然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与学生共同发展,发挥为人师表作用。音乐表演,“表演”一词,顾名思义就是进行实践,将所学音乐进行“二度创作”最后呈现在观众面前。“走出去”是學生在除了校园之外得以实践的地方,面对的群体不一样,必定会积累更多的舞台经验。除展演外,“走出去”还可以是民间采风,学习观摩等,切身投入大自然,产生更多的创作灵感,促使山歌文化在校园中能够得以传承,得以有效开展。
基于保护非纸质文化视角下广西山歌进校园的应用型研究得出,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园有效结合,将其融入学校的学科建设中,开发使之成为地方性特色课程,编写出校本教材。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又将本民族文化精髓得以传承,促进了本土民族文化的开发与美育的发展。从根源上培养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提高民族荣誉感,为山歌文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武班笑薇.我国综艺娱乐节目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影响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2]黄智斌.壮族山歌的研究现状及其创新发展[D].南宁:广西艺术学院,2018.
[3]沈优优.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简论[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2(05):61-65.
[4]钟卓良,韦柳.利用壮族山歌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D].河池:河池学院,2018.
[5]梅平乐.论当代影视文化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D].开封:河南大学,2004.
[6]王惠莉,张豫敏.高中音乐课程中客家山歌的运用分析[J].北方音乐,2017,37(09):197.
[7]农星光.广西壮族高腔山歌研究——以大新壮族高腔山歌为例[J].音乐时空,2013(05):56-57.
[8]赵娜.论影视文化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课题项目】“滨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X202110449716。
3587501908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