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有效教学,促进学生数学个性发展
2022-03-21吴秋棠
吴秋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数学的学习活动,应该体现学生个性化的、主动性的过程。在学生个性化发展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遵循面向全体学生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相结合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一、营造和谐课堂,诱发学生个性发展
传统的教师单独讲、学生被动听的方式已经适应不了当前的教学要求,也无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打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一个有利的场所,让他们的个性在愉悦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后,笔者引导学生以座位为坐标进行游戏,即笔者说出一个数对,数对相应位置的学生要站起来。这种生活化的情境是学生所熟悉的,他们很容易就进入了练习氛围。学生在小组内“你说我做”的游戏环节中说出一个数对,被叫到位置的同学要站起来,他们个个热情高涨,学习氛围轻松、活跃。突然,有一个学生直接喊出了:“请座位是(3,x)的同学起立。”一下子,全班同学都不知所措,停了几秒,坐在第三列的同学才陆陆续续有人站起来。原来,这个思维独特的学生指的是第三列的所有同学都要站起来。这下子,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游戏不再仅限于说出某一个同学的精准位置。有的说:“座位是(x,5)的同学请起立。”更有一个学生说:“座位是(x,y)的同学请起立。”原来这个学生只用一个数对就把全班同学都表示出来了。
可见,教师要设计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构建轻松活跃的课堂。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更能展开独立思考,从而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二、倡導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个性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结构的搭建。但是每个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所处的学习环境有所差异,导致其思维方式也不同,因此,在课堂上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时,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思维的进步之处,让他们在感受到信任与肯定时,激发出更多的独特思维。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上“梯形面积”时,由于学生已经学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因此,笔者先让学生回顾旧知,然后自己尝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展示环节,笔者发现不同学习经验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也不尽相同。生1:“我拿出完全相同的两个梯形,把其中一个梯形旋转180°后,与另一个梯形刚好拼成了平行四边形,用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就是梯形的面积。”他选择的是借助直观学具的动手操作,但是只会计算,不懂得如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生2:“我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把其中一个梯形旋转后与另一个梯形刚好拼成了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正好是原来一个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正好是原来梯形的高。这样我就推导出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加下底的和乘以高,再除以2。”这个学生不但会算,还能自己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生3:“我通过把一个梯形沿对角线分割成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的底分别是梯形的上底、下底,这两个三角形的高都是梯形的高,这样我就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生4:“我是把一个梯形沿着上底左边端点和右边那条腰的中点切割出一个小三角形,旋转180°后拼成一个大三角形,这个大三角形的底是梯形上下底之和,高是梯形的高,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可见,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尝试独立自主解决数学问题。同时,在这种自主学习、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彰显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建构多元评价,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教师的课堂评价要多元化,要有不同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方式,评价语言要有激励性,过程性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呵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言而有据、言之有理。因此,教师在建构评价机制时,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者学生间进行评价,评价的语言要具备客观性、科学性与激励性。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快乐。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上“百分数的应用”时,笔者抛出这样一道题目:一件商品,先降价10%后,在此基础上又提价10%,现在的价格和原来相比,价格是升了还是降了,幅度是多少?这个问题抛出来以后,大部分学生都是沿用例题的解法。生1:“先假设这件商品原价100元,可以列算式进行计算:100×(1-10%)=90(元),90×(1+10%)=99(元),(100-99)÷100=1%。”生2:“假设这件商品的原价是1,再进行同样的计算,即1×(1-10%)=0.9,0.9×(1+10%)=0.99,(1-0.99)÷1=1%,答案也是降价1%。”当大家都在争论这两种解法哪一种更加简便时,生3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类题目,不管是先提价再降价,还是先降价再提价,只要两次的百分率一样,结果都是价格降了,降价幅度就是两个百分率的乘积。”对于这个回答,其他学生一时不知正确与否。
学生们都把目光投向了笔者,如果笔者的评价是:“这个同学,你怎么不按书本例题的解法去做呢?”那么这个学生可能以后都不敢有自己的想法了。所以,笔者首先让这个学生详细阐释一下自己的想法,生3:“在三年级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我在课外书上看过到一个计算公式(a+b)(a-b)=a2-b2,我就大胆猜测,可不可以运用这个公式直接计算结果。这个灵感一出来,我就迫不及待试了一下,(1-10%)×(1+10%)=12-10%2=1-1%=99%,很神奇,计算出来就是降价1%,所以我认为这个方法可行,而且更简便。”此时,笔者让其他学生对这一想法进行评价,生1:“生3的想法很独特,这样计算确实快很多,而且结论也很明确。”生2:“这个公式我也看过,百分数应用题竟然可以用这个公式进行计算,我怎么没想到啊!”最后,笔者评价:“他的想法很大胆,确实独辟蹊径,但这个结论能否成立呢,我们可以一起来验证一下。”于是,同学们分组计算,或改变题目数字,或把条件替换成先涨价10%再降价10%进行验证,最后一致得出结论:生3的思路是正确的。这时候,同学们都为他送上了赞许的掌声。这热烈的掌声就是对这个学生的独特思维的最好评价。
总之,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当时刻关注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每一节数学课都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更让学生对数学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教师的教学更加有效,也让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
2162500511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