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力传统文化,提升语文素养

2022-03-21陈美月

新教师 2022年2期
关键词:诗句素养传统

陈美月

中华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异彩纷呈,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网络语言盛行、传统文化弱势的当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借力传统文化,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充盈学生的精神世界,实实在在地催生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呢?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诵读积累,充实文化底蕴

著名古代文学专家程千帆先生认为,背诵能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一辈子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因此,我们一直致力于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加强阅读积累。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们一直将经典诵读作为学生日常的学习内容。一年级学习《弟子规》,二年级学习《三字经》,三年级学习《声律启蒙》,四年级学习《诗经》,五年级学习《论语》、六年级学习《小古文》。这些诵读内容,有教学生做人道理的,有对学生进行文学修养启蒙训练的。《声律启蒙》中的诗词、对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三年级就对学生进行这种文学素养的训练,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也能让学生对声调、音律的鉴赏能力不断提高。我们实行“每日一诵”,就是为了让学生多积累古文知识,让这些优秀的诗句根植在学生的大脑中,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素养。

二、巧妙引导,潜移默化传经典

教师是一堂课的引导者,教师的综合素养决定了语文课的理论高度和知识深度。只有教师乐于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学生的学习力、实践力才会得到长足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从文本体裁、人文主题、语言训练、写作背景等方面展开,多元解读文本,拓宽学生认知广度,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走向高阶思维。同时,要让传统文化如春风化雨般融入语文教学活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1. 追溯字理,品味文化绵长。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有效载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字理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汉字演变中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以Z老师教学的《司马光》一课为例。Z老师在教学这篇文言文时,整节课充满着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首先,Z老师向学生出示“司”字的字理演变;然后,讲解复姓“司马”,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接着,引导学生学习司马光身上聪明、勇敢的优秀品质。可见,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还要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文化的传承。

2. 对比辨析,挖掘文化元素。在教学时,教师不应只是孤立、单一地告知学生某个知识点,而应该积极挖掘文化元素,通过古今中外的纵横对比、辨析,引导学生形成“由此及彼”的迁移思维习惯,逐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

如C老师在教学《普罗米修斯》一课时,巧妙地挖掘出课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的神话故事,通过对这篇神话故事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古希腊人对火种来源的理解,也被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的精神所打动。C老师先结合课后的“阅读链接”告诉学生,神话故事带有地域色彩,中国古代,人们对火种的起源有不同的理解。然后,C老师引申出一个问题:中国神话故事和希腊神话故事有哪些差异?(1)神话的起源不同。(2)民族信仰差异。中国神话崇尚品德,希腊神话崇尚力量。在中国神话中,塑造的是自我牺牲、救世济民的英雄形象。如:夸父,为了人类不再遭受太阳的炙烤,他下决心捉住太阳,直到累得倒下;神农为了人们早日解除病痛的折磨,亲自品尝百药。他们都是勇于奉献的英雄。(3)神的形象不同。中国的爱神是月老,一个和蔼、儒雅的老者形象。而在希腊神话中,爱神是丘比特,一个天真、活泼的婴儿形象。可见,将传统文化渗透在神话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神话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神话故事中的人物精神也会感染学生。

3. 多媒体助力,走进文化宝库。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传统文化倍感陌生。那么,如何直观地传递传统文化呢?多媒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能将文本、图形、動画、声音等信息进行有机融合,化抽象为具象,化枯燥为趣味,有效打破了时空局限,提升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性。

如在教学《纸的发明》一课时,L老师先用多媒体播放之前搜索的在纸发明之前,人们记录文字的载体:龟甲、兽骨、金属器皿、竹简、帛等,学生从这些可视的图片中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同时也发现,在纸没有被发明出来之前,记录文字是如此不便。然后教师播放了造纸的视频。通过视频,学生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一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身临其境地参观了造纸过程。多媒体的运用,既传授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 创设语境,传承文化基因。众所周知,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化、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知识学以致用,有助于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

如H老师《咏廿四气诗·立秋七月节》一诗的小练笔设计令人耳目一新。在学生理解诗意,读出元稹的愁绪后,教师适时拓展两组诗句:

a.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b.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读后,学生敏感地发现,这两组诗句,一组是悲秋诗句,一组是乐观豁达的喜秋诗句。教师让学生现场积累自己喜欢的两句诗句后,完成小练笔:请抓住秋天的景物,结合秋天的诗句,劝慰诗人元稹以乐观的人生态度拥抱秋天。之后,有学生写道:“‘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鸿雁南飞是秋天最美的风景,柿子高挂是秋天最美的风景,菊花怒放是秋天最美的风景。元稹,别惆怅,秋天也有美景,何不好好欣赏一番,释放心中的愁闷呢?”学生在运用诗句宽慰元稹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得到了精神层面的拔节。

三、多彩活动,彰显文化魅力

语文素养的提高单靠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学校也要多开展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笔者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蕴含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学校经常会开展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如元宵节做花灯、“拗九节”喝“拗九粥”,以及开展家国情怀古诗文诵读比赛、以传统诗文为主题的书法比赛、家风家训主题教育活动等,旨在打消语文学习的学科屏障,以手工、表演、竞赛、游学、探究等跨学科、跨时空的多彩活动,让学生在大语文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典、传播经典,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甄选传统文化资源,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通过诵读积累丰底蕴、巧妙引导传经典、多彩活动扬文化等,增强学生主动探究优秀传统文化的内驱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1844501186314

猜你喜欢

诗句素养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六一来了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读诗句,写成语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