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文本资源,提高教学实效

2022-03-21郑康鸿

新教师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本教材资源

郑康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要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各种活动中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课程资源”作为一个重要概念提出来,可以感受到课程资源的重要性。笔者认为,文本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如何巧用文本、活用书本,立足课程、超越课程,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是至关重要的问题。笔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谈谈如何开发文本资源,提高教学实效。

一、删繁就简,善于解读

教师应该对文本了然于心,对学生的学习程度了然于胸。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文本删繁就简,做好取舍。对于学生能够完全读懂的课文,应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在旁稍作点拨。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解读文本,将文本中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着力点,引导学生潜心于文,深入研读。

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雷雨》一文时,教师通过钻研教材,引导学生抓住“压”“垂”“扑”“挂”这四个看似简单的动词来感知全文。从“压”中,感受到雷雨前空气的紧张、沉闷;从“垂”中,想象到蜘蛛逃命时慌忙的情景;从“扑”和“挂”中,体会到雷雨后的清新。之后对比“压”“垂”“扑”“挂”的用法,感受雷雨前后不同的情景,从而领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巧妙,为学生接下来的写作打好基础。学生在开放的语言环境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主动学习的状态,思维开阔,思考深入,课堂呈现思维的生长。

教师只有对文本内容深入研读、合理取舍,课堂教学才有着力点,才有灵活性和生成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将文本的阅读权交给学生,要将文本的探究权交给学生,要将语言的感悟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共鸣,让学生将文本读薄,同时,又将文本读厚。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获得提高。

二、引导体验,升华情感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文质兼美,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情感,还蕴含着朴实的道理。在教學中,只有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才能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升华。

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红楼春趣》一文时,教师可以从描写宝玉的语言、神情、动作等句子中,引导学生品读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魅力;从描写黛玉的语言、神情、动作等句子中,感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魅力;从对宝黛互为知己的品读中,想到他们之间的结局,让人心生哀叹。在以上品读中,学生的角色在不断变换,在教师的引领下,进入文本情境,在感受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会思考,课堂中充满了一种和谐的气氛。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由表及里,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升华了情感,提升了认识。

三、搭建桥梁,有效激活

文本的生成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年代的久远、生活阅历的不足都会阻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此时,就需要教师搭建桥梁,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情感世界、经验世界的沟通,帮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龟裂”一词,笔者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龟裂”的手指,然后出示母亲手的图片问学生:“你见过的龟裂的手和图片中的母亲的手是一样的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母亲的这只手?”有的学生说:“母亲的手背上满是皱纹,皮肤干裂得开了缝,露出了一道一道的血口子。”有的学生说:“图片中的母亲的手和我见过的龟裂的手不一样。母亲因为长期营养不足,身体瘦弱,所以她的手皱巴巴的,手上还长满了茧子。茧子裂开了又愈合,愈合了又裂开,看上去就像刀割了一样……”此时,笔者再适时引导学生:从‘龟裂’一词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于是,“辛苦”“贫穷”“劳累”这些词,学生就脱口而出了。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激活文本知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真实经验,引导学生从认知入手,借助形象,引发感情,从而品味语言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通过教师的引导,文本与学生熟悉的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于是学生很轻松地走进了文本、融入了文本,从而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沟通。

四、适度拓展,激发思维

教师要针对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适度拓展,开阔学生视野,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培养语文能力。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应盘活课外资源,从而使语文课堂更加丰盈、厚实。

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时,可以出示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也就是在王昌龄四十岁那年,他因为被贬职的宰相张九龄打抱不平而被贬岭南。在岭南,他一呆就是三年。回长安后,他又降职到江宁任县丞。面对别人的诽谤谣言和闲言碎语,他不做辩解。这次,他借送别好友辛渐,表明自己的心迹。

教师一个巧妙的拓展补充,为学生的思维创设了无限的空间,让学生明白王昌龄的正直、不畏强权,明白王昌龄的一片“冰心”,为学生深层次领悟文本架设了阶梯,让学生能够多元化、多角度感受文本,思考问题。课外资源的适时拓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厚实了课堂,更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与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五、读写结合,整体提高

读写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规范的语言文字,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还要让学生学会表达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找准读写结合点,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使读写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如学习了《雷雨》一文后,就可以让学生模仿文中句式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毛毛雨下起来了。”又如,教学完《童年的水墨画》一文后,笔者播放学生在校园里活动的视频,然后对学生说:“同学们,看,美好的童年散落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瞧,操场上,同学们在尽情地踢球;图书室里,同学们在安静地看书;教室里,同学们在聚精会神地上课……根据教师的提示或发挥你们的想象,选择校园的一角,完成一首现代儿童诗,并用上拟人、比喻等手法。如果还能用上拟声词,那就更棒了!”再比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一文时,笔者让学生先从文中“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一句中去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然后再联系自己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有“鼻子一酸”的经历?学习课文中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把这段经历写下来。在感悟文本、品析关键词句后,学生的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他同时也说,教材又是很重要的例子。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借助教材这个例子,让语文课堂更充实,让语文学习更本色。同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对文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玉田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1964500511333

猜你喜欢

文本教材资源
教材精读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资源回收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