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文化产业”视域下沛县武术融合发展探究

2022-03-21韩梦如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7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产业互联网

韩梦如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介已渗入大众的工作与生活,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政策提出后更为传统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途径。沛县武术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价值,但在当前的传承与发展中,仍面临传授形式局限、文化产业动力不足,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的缺失等挑战。以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等对“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前景结合沛县武术自身发展特点进行分析,提出改善举措。

关键词:“互联网+”;文化产业;非遗;沛县武术;发展

本文通过对沛县武术非遗项目现状的研究分析,得出沛县地区武术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现存的核心问题,提出沛县武术融合“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全新道路,对沛县武术非遗项目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一、“互联网+文化产业”展现新活力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党中央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概念的提出顺应国际时代潮流,符合大数据时代背景,我国各类产业发展借此计划得到显著提升,文化产业类亦受益于此。

“互联网+文化产业”模式的出现,发挥了“互联网+”的创造力,为文化产业带来了新型发展模式,保留了文化产业的原有力量并且发扬其中精神,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助力。以文化传承与保护为主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产业发展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互联网+文化产业”利用互联网融合文化资源嫁接新功能,使很多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也因此开拓了新的道路。沛县武术作为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其独有的特点,代表了徐州地区武术的独特魅力,如何有力结合“互联网+文化产业”是本文重点探讨内容。

二、沛县武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

沛县自古人才济济、豪杰纷纷。沛县尚武之风史料多有记载,《沛县志》:"沛人尚武力,挟意气","民喜佩剑以自卫"。沛县人热爱武术,气概豪迈,1992年沛县被国家体委第一批评为“武术之乡”,体现出沛县武术在民众中曾经的风靡及叶茂根深。

沛县武术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底蕴深厚,武林名人辈出,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赵派大洪拳、三晃膀大洪拳、武当大洪拳、二洪拳、黑虎拳、梅花拳、少林拳、西阳掌,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作为沛县武术十二大门派广为流传。沛县武术的产生与地域所处、社会风俗、经济背景均密切相关,形成了武风豪迈,刚柔并济的整体风格。不同的门派武术招数又各有不同,三晃膀大洪拳攻防变换,虚实相生;梅花拳快慢相隔,动静明显;西阳掌,出手为掌,击中为拳等等特色鲜明,各有千秋。沛县地区习武之风氛围浓厚,已成为苏、鲁、豫、皖地区极具影响力的拳种,并以几类主要形式进行传授:传承者招揽门第,开办武馆,民间大众自发组成习武爱好团体,后又兴起武校等。沛县的习武者们也在各类武术比赛中屡获佳绩,这对沛县武术这一独具魅力的文化瑰宝的保护及民众认知、学习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但随着经济发展、社会产业的转型、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沛县昔日蓬勃的武术景象在逐渐褪色。首先是习武者总量急剧下降,习武人群主要集中在各类青少年和老年人群体,青少年习武多以学业或就业为目的,老年人则注重强体健身、修身养性的功效,在武术练习的选择上,也更青睐于招式相对平稳柔和的太极类。其次是有些拳种的掌门人不愿秘籍外传,沿袭历代的师徒制也面临着徒弟为维持家庭生计中途肄业、弃学等现象。各类武馆武校聘任的武学教师也多为体育专业毕业生,教授内容多以竞技类武术为主,传统意义上的沛县武术现已身单影只。相较鼎盛时期,沛县习武风潮俨然大不如前。虽然近年来政府对非遗项目的支持和保护政策相继出台,徐州市武协大力开展各类武术比赛及观摩大会,成立沛县武术文化研究会等一系列措施为沛县武术进一步扩大了知名度及影响力,但距离达到家喻户晓仍需要更多的跌新举措。

三、互联网背景下沛县武术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探索

(一)沛县武术产业发展策略

非遗文化传承人的主要责任就是保留传统技艺并寻找下一任传承人,他们对于沛县武术的形成及根基脉络了如指掌。以非遗传承人为切入点,整理拳谱拳史,夯实文化基础,打响文化品牌,才会使非遗文化产业有权威性。沛县武术在徐州当地、江苏省、甚至全国武术界均有一席之地,武术界之外的民众对其却少有耳闻,并不是因为沛县武术不受民众欢迎,而是因为以言传身教,面对面过招,演练为主的武术项目,文化本身传播局限性过强。

互联网普及的当代社会为大众获取新知带来了无限的便利,这也促使很多传统型文化产业向线上转型发展。文化产业的融合發展离不开市场,不能将文化仅仅作为一种盈利渠道,而是应以文化传承为主,文化本身的交流也必不可少,利用“互联网+文化产业”的互联网思维实现沛县武术的线上宣传活动,线下武术交流活动等融合展示手段促进传播,除此之外,利用大数据对武术、养生爱好者进行分析统计调查得知,以江苏、河北、河南为主的北方地区及中原等地的武术爱好者聚集数量最多,这些地方都存在博深的武术历史底蕴。沛县武术产业可借鉴优秀非遗产业案例,将其专属招式代入全民健身,完善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实行武术文化交流跨区域合作,有针对性扩大沛县武术在徐州及以外地区民众基础,提升文化品牌。

(二)物化沛县武术形成文创产品

文创产品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现载体,是文化经过创意思维设计后的产物。沛县武术以肢体展示动作,面对面演练及传授为主要形式,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及局限性,文创产品对其开拓市场、增高知名度、顺应时代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以“沛县武术文化”为基础,依托“互联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维,将沛县武术文化特性与创意设计相结合形成物化的产品形式,即为沛县武术文化开拓市场垫下基石,又为其传承、发扬与保护找到新的方向。

文创产品设计融入沛县武术中美学、国学和人文、武术精神等,与现代审美实际相结合,提炼沛县武术设计符号,并围绕其文化性开发与生产,充分利用“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无限创造力,尝试沛县武术文创产品跨领域、多方位合作,以满足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如结合政府联合举办以“沛县武术”为主题的文创产品设计大赛,面向全国征集文创作品,制定奖励机制并进行线上展览,收集文创系列作品,在集思广益的同时又唤起大众对沛县武术及武术精神的热忱。沛县武术文创产品应结合地方风土民情、人文习性、产生背景、发展现状、时代特色所在等深入探索其文创产品研发、宣传、销售方式,挖掘潜在卖点,避免流于表面,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结合创意旅游,打造区域特色文化品牌

创意旅游概念早在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的报告中就已给出定义,旅游者能够亲身参与地方特色文化的学习与交流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性思维,推动沛县武术非遗项目与创意旅游相结合,搭建沛县武术非遗项目与地区旅游合作平台,在当地设立沛县武术博物馆,沛县武术历史故事植入旅游体验,传达武林精神,潜移默化影响旅游者对沛县武术的认知,丰富当地人文旅游资源。沛县武术非遗项目作为区域文化代名词及人文精神的承载,能够为旅游者提供学习武术、体验武术精神和武术交流机会,使得民众通过创意旅游,充分感受到沛县武术的深厚底蕴和文化魅力。沛县武术与创意旅游的交融,不仅为旅游者带来新体验,为沛县武术的文化传播与当地旅游产业发展也注入新力量,发扬与传承沛县武术的同时,亦是打造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强有力的手段。

(四)强化新媒体宣传和互联网销售,服务于可持续发展

沛县武术非遗项目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不同拳种别具一格的武术招式形式美及精神文化,提炼其符号与元素,开发新的表现形式,投入新媒体传播以增强沛县武术非遗项目的宣传效果。充分挖掘市场,调研分析影响力大的社交媒体,建设专属的社交媒体账号,专人专职运营网络宣传,借助腾讯微博、新浪微博、微信、抖音短视频、小红书、各大论坛等影响力广泛的网络平台提高沛县武术非遗文化的知名度,拉近沛县武术与民众的距离。拍摄非遗传承记录片和宣传片,在动作电影中或动漫中出现沛县武术动作,在相关视频网站进行宣传播放,扩大沛县武术的传播范围及影响力。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运营沛县武术文创产品网店,提高线上文创产品的销售宣传,将沛县武术风格魅力体现在网店网页设计中,借助网购潮流,推波助澜。除运用新媒体手法线上跨界合作外,新的线下发展模式亦急需实现,线下文创实体店的开办、武术馆俱乐部中产品展示柜的布局,海报、视频广告宣传的视觉信息传递等手段,以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

新时期大众消费早已不仅是投入生活所需的必要消费,更多的是注重个体主观精神的需求消费。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培育沛县武术产品消费市场和群体,通过消费人群及购买力的市场调查和分析,了解目标市场现状,做好市场细化与分类,设计营销策略,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和售后,使沛县武术非遗文创产品品牌更加响亮。

新媒体宣传与互联网销售有机结合,为沛县武术物化产品的发展带来可持续性。

四、结语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拓宽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影响范围,也给传统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新生力量。文化产业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各异的发展趋势,沛县武术由招揽门第、开办武馆到现如今活跃在国际各大武术比赛及武术论坛的现状便是当下时代潮流带来的变革。“互联网+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为沛县武术文化嫁接新功能提供了前提与基础,生产文创产品与多手段结合的文化宣传亦是保护沛县武术传承的方式。沛县武术融合“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形式,可提供其与各行各业交融和资源整合的机会,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王朝晖,陈成琳,朱乾锋.“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新媒体研究,2019(13):46-48.

[2]梅良勇,王夫寿.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理念创新——以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例[A].中国·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C].徐州市人民政府,2009.

[3]王兆辉,王天元.基于“互联网”视野下的武术传播研究[J].民族传统体育,2020(19):216-219.

[4]张传碧.徐州地区民间武术生存状态與发展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8.

[5]江思华.“互联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对策探讨[J].产业创新研究,2020(06):15-17.

[6]王健.“互联网+”时代下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路径优化[J].经济研究导刊,2020(10):31-32.

[7]窦维娟.论文化产业发展与互联网的融合与创新[J].中外企业家,2020(12):98.

[8]孟威,吴香芝,杨甜甜,裴书琳,王明伟.社会变迁中沛县武术的发展与流变[J].湖北体育科技,2019(08):670-673.

[9]赵竹青.学者热议:李克强提的“互联网+”是个啥概念?[DB/OL].人民网,19-03-05.

[10]张瑾.沛县武术[N].彭城晚报,2008-08-06(06).

*基金项目:2018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徐州文创产品价值提升路径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8SJA1019)。

(作者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2963501705278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产业互联网
三亚学院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作品精选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南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