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研究
2022-03-21孙敬
孙敬
[摘 要] 中高本贯通培养模式是未来职业教育建设的重点体系之一。当前,中高本贯通教学模式应用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着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体化设计不到位、中高本课程衔接不畅通、开展的社会服务模式不匹配、合作共育成效不显著等问题亟待解决。中高本贯通人才教学体系应重新规划和实施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以梯度结构为导向的中高本贯通专业教学体系,实现整体设计、整体表达、全面展示,实现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的全面升级。
[关 键 词] 学前教育专业;中高本贯通;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1-0155-03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了“稳规模、提质量”的重要阶段,要从“量的积累”逐步实现“质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办好学前教育”,把实现“幼有所育”作为民生问题之首。围绕民生福祉和首都高质量儿童教育需求,2016年我校与北京联合大学开展了首批“3+2+2”贯通培养师范生项目。该项目是北京市探索长学制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创新实践,但在中高本一体化设计、实施及合作共育等方面还存在着问题。为此,两校联合园所,形成了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了衔接递进的模块化课程,创新了合作共育系列模式,打造了“园校融合、中高本一体”高水平学前教育贯通人才培养新范式。为各级职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应用中高本贯通教学体系提供参考。
一、学前教育专业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的教学原则
(一)目标循序递进
在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学前教育专业,首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目标原则。中职学校要注重与幼儿教师职业资格的横向关系,中职学校培养具备“初级”教育资格的人才,高职院校培养具备“中级”幼儿教师资格的人才,利用本科院校培养具备“高级”教师资格的人才。按照德雷福斯技能获取模型,从“初级”到“中级”,再从“中级”到“高级”的过程不是飞跃,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1]。所以,从垂直整合的角度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是使学生逐步掌握幼儿教师技能。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可分为“艺术技能”“教育技能”“语言技能”“三字一画”等基本专业技能,如培养学生的“现代技能”、教学技巧、设计技能、组织游戏活动的技巧、儿童日常生活组织技能、课堂管理、与家长交流、学前教育等。
(二)内容模块贯通衔接
我国的学前教育教学实践中,在中等职业学校、高职本科院校主流化教学模式的框架下,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将具体课程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如公共基础模块、职业理论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和综合实践模块。各模块之间也要相互联系,从小到大,循序渐进[2]。之后,课程模块合理地分配到衔接学校层次。每一个层次的学校都注重特定数量的课程模块,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卓越专业水平和深入的专业技能。比如,公共基础模块要教给学生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职业理论模块教给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思维能力等;职业技能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幼儿教育掌握的职业技能、教学理论;综合实践模块对学生进行其他工作要求的教育。以此为基础,以模块为基础,在自定义过程中进行了三级考核。这一课程体系保证了中等职业学校、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学生在能力素质、责任感和进取性等方面能体现他们的水平。
二、學前教育专业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的教学任务
(一)培养目标的贯通
应该从两方面着手研究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使学生达到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其次,要使学生具备专业技能、能力和素质。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多方面的,需要多学科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制定。对同一专业、不同层次的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应着重解决实现共同目标的一致性和阶段性目标的相容性两大问题,同时兼顾三个层次。中职阶段、高职阶段、本科阶段的学历定位相对独立。经过专业调研,进一步明确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为:中职阶段培养实践型保教人员,高职阶段培养实践反思型教师,本科阶段培养智慧型教师,使各层次培养目标定位更加清晰。
(二)课程内容的贯通衔接
在采用中高本课程贯通人才培养方式时,应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把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联系在一起的最大好处是减少课程重复,更有效地利用学习时间和教育资源。降低中高本学校学前教育课程重复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考虑某一阶段学校是否应该开设一门课程;二是将上级学校开设的课程与下级学校开设的课程相联系,明确重复课程或不应设重复课程。若下一层次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可以简化课程,编写部分课程内容,以确保课程内容不丢失。通过明确课程结构、课程转化、课程体系设计三个关键步骤,形成“模块融通、学段衔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三阶段课程,加强不同课程群的有机联系,注重同一课程群在中高本学段中课程内容的衔接,体现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三)课程评价的贯通衔接
评估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价值判断,对中高本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导向和调节作用。当前,不同层次的学前教育职业课程考核存在考核主体、考核方式单一的问题,需要建立一个综合、多元的考核体系,才能有效贯通衔接。重点是构建由教育主管部门、教育机构、师生、用人单位、社会等参与的多学科综合评价体系。中高本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从个别学校的评估、传统的教师评估、行业评估、社会评估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内容不仅应包括对教育过程的评价,还应包括对课程内容与学前教育专业标准相对应的评价。
三、学前教育专业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
(一)课程开发,由“块块”到“条条”
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化就要与“中、高职有机贯通衔接”,“落实专业链条”。产业链条、课程内容和专业标准、产学研对接。针对“中高本”学前教育专业发展“自治”的现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成立“自主的学前职业课程开发委员会”,根据幼儿园的需要,尽快培养一批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相应的教师。根据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规范》(试),开设一系列学前专业课程,实现“学前教育”管理。[5]自此以后,中职阶段、高职阶段和本科阶段都建立学前教学大纲,并根据人才分类的目标和实施,在不同级别的学校中改变目前的培训。基于“块块”的发展现状,将学前教育中高本专业课程的发展由单层次发展到多层次。
(二)课程标准,由“零散”到“统一”
幼教职业课程要制订全国统一的标准。我国第一个《幼儿园教师职业标准(试行)》,由教育部制定,目前正处于试点阶段,是我国首个幼儿园教师职业标准。目前“分散”的幼儿教育职业课程标准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根据实际情况,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幼儿教育职业分类“统一”标准,明确课程目标,制定课程标准。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各级专业院校、幼儿园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幼儿教育专家、幼儿教育专业管理人员,通过对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研究分析,制定学前教育职业课程标准,指导各级幼儿教育专业各种课程教材的编写。与此同时,还要加强课程标准的推广与实施。中、高等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应根据课程标准选择教材,根据标准设置相应的课程,确保课程质量。
(三)课程评价,由“学校”到“社会”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评估工作都是在校内进行,没有社会的参与,不能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这就需要加快课程评价从“学校”向“社会”的变革。第一,对中高本招生考试办法进行改革,不仅要对学生的基本文化知识进行考核,而且要通过面试、实习等方式对学生的教学技能、艺术素养和身体素质进行考核,使课程评价更加客观、公正,更加符合幼儿园教师的需要[6]。第二,要积极推进中高本贯通的评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发展中高本学前专业评估机构,科学确定评估标准、评估内容、评估方式等,推进中高本学前教育专业贯通教育。幼儿教育的质量是社会评价的主导因素。第三,社会满意度测量法的广泛应用,不仅方便了学校各层次毕业生的满意度测评,而且方便了用人单位对基于中、高、本科学前教育机构的幼儿园满意度测评。结合学校特色,依托职业素养护照体系,融入“全方位育人”理念,创建“综合素质多元立体”评价模式。
(四)学分转移,由“研究”到“实践”
当前,国内外对中等职业学校、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分积累与转移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发达国家也有成功的经验,有些国家甚至实现了跨国学校的学分转移,为我国学分转移从“研究”到“实践”提供了借鉴。学分转移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选择,避免重修,节约时间和费用,有助于培养“混合”人才,有助于中、高职院校和应用型院校实现双赢的选择。制定学分转移政策可以促进不同行业、技能水平和类别的学生流动。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总体规划》也提出了创建“学分银行”的任务,形成终身“转型”的重心,进一步缩小各类教育项目的差距。各类学校都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融合。然而,从目前的具体情况看,“学分银行”具體的建设思路和规划尚未在国家、省、市各级公布。为学习者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学习环境、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时间的学习资格,建立学分转换体系。可能是正式的大学学分,网上学习或者其他非正式的学习。
(五)贯通方式,由“一点”到“两线”
若将各级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某一门课程作为一个“点”,则必须延伸到“纵向链接”和“横向联系”的“两条线”。“纵向链接”是指建立“中高本”学前专业教育贯通实践系统,重点关注中职教育与高校学前教育的关系,旨在强调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职业课程体系和外部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之间的联系。为此,应明确各级学校的教学目标,完善学前教育机构教师资格制度。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师实行的是教师专业职级考核制度,很难适用于各级教育目标。按原中等职业学校、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标准进行分类(即毕业生入园后的标准),使学前教育不同层次的人才具有相应的专门知识。职业资格认定的差异反映了不同层次学校教学水平的差异,是课程体系纵向联动的基础。各级学校要结合学分转移,面向社会扩大学生群体。
(六)组织形式,由“单独”到“统筹”
在中高本院校通过贯通教学实践模式推进幼儿教育专业,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达到“一站式”运作的效果。要做到省级乃至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要顾及多个层次的学前教育、考虑其他教育因素。比如,在构建职业教育机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时,既要考虑部分新生的利益,又要注意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的关系;应用型本科院校,又要兼顾直接打工学生的利益,满足就业岗位的素质要求。要推进各级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的一致性,必须遵循统筹兼顾的原则,构建保证学前教育专业各阶段课程体系紧密联系的新模式,还要对各类就业没有影响。另外,“统筹”也体现在对人才的支持和投入上,建立“中高本”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贯通衔接体系,省级甚至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为幼儿提供必要的师资和经费,因为“中高本”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贯通教学体系是任何一所学校都不能单独做到的,必须充分配合。
四、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一定要坚持“师德为先”的根本方向,构建好未来教师的师德培养模式。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变化,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精尖人才,必须实现中高本院校课程体系的整合。传统的技能型人才已经不能适应企业转型和产业现代化的需要,人才市场迫切需要高技能、综合性人才。这就要求加速中高本贯通教学体系的建设,探索各级学校人才培养的相关模式。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各类学校都面临着提升素质、拓展空间等严峻挑战,要想提升职业教育的水平,必须尽快建立各个层次相互衔接的职业培训体系,大力推进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课程体系贯通建设,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完善继续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曲丽秋,黄海洋.以一体两维三全四性五保障为引领的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卷宗,2021,11(21):330-331.
[2]王海英,俞燕,丁忠维.学前教育专业中本贯通教育培养的研究与思考[C].2017年度职教教改论坛论文集,2017:740-744.
[3]王杨,汪姝含,康淑娟.学前教育专业“中本贯通”课程衔接的研究[J].教师,2019(14):125-126.
[4]黄芬.国外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对我国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启示[J].亚太教育,2015(20):56-57.
[5]时松.“3+4”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求知导刊,2018(33):119-120.
[6]周晓玲.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2):4-8.
编辑 王亚青
1700501186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