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加工中“角度对块的质量检测”教学设计
2022-03-21钟峰和
钟峰和
[摘 要] 以钳加工一体化课程中“角度对块的质量检测”这一微任务教学设计为例,从选题价值、学情分析、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过程、学业评价和教学反思八个方面详细介绍这一微任务的教学设计,对提高一体化教学质量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也可作为其他一体化微任务教学设计的参考,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关 键 词] 钳加工;质量检测;一体化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1-0049-03
一、选题价值
(一)钳加工一体化在专业领域的课程定位和价值
钳加工一体化课程是技工院校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机械设备的操作、安装、使用、维护、维修的能力以及一些典型工作任务的加工与检测能力。本课程对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因此,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当按照作业规范要求,能完成一般零件的加工与质量检测,以及简单设备的操作、安装、保养和维护工作。
(二)“角度对块制作”学习任务的作用和价值
“角度对块制作”是零件钳加工中以控制零件对称性要求为主的典型锉配任务之一,是在已经掌握钳工基本操作技能基础上进行的更加深入的技能学习,是继单个零件加工之后、零件盲配加工之前,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学习任务。根据《钳加工一体化课程标准》及学习任务描述,“角度对块制作”主要通过“了解项目需求—制定加工方案—加工准备—零件加工—质量检测—验收评价”六个活动,实现“工学一体”生产性实习教学。本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机械行业一名优秀的技术员,因此本任务的学习对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专业的学生具有重要的学习价值。
(三)“角度对块的质量检测”微任务在工作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
本课题属于“角度对块制作”学习任务中第五个微任务,通过质量检测来检验产品的加工质量,实现质检重要环节。“角度对块的质量检测”是学习任务中的核心活动环节,也是后续交付验收使用的前提。本课程以本专业学生的质检岗位就业为导向,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采用以控制零件对称性为案例的项目教学模式,并按零件钳加工流程的工作任务结构来展示教学内容。通过创设企业真实产品质量检测情景来模拟工作情景,组织学生实训操作,倡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二、学情分析
本活动对象是2020级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初中毕业四年制学生,有以下特点。
(一)专业能力
学生已经学习完部分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具备一定的识图、机械基础和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等专业理论知识;在车钳、铣钳综合实习之后进行了钳加工专项实习,学生已经掌握锯、锉、孔加工等基本操作技能和簡单质量检测能力,但是工件加工精度有待提高、质量检测流程不够规范。
(二)学习能力
学生已经学习了零件加工、设备验收与安装两门一体化课程内容,共计10个学习任务,具备一定的一体化课程学习能力,如查阅工量具使用说明书、使用超星学习通、百度引擎等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按具体评价表进行自评、互评的能力,但是学生学习还没有从“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
(三)情感态度
学生喜欢一体化的学习方式,喜欢在实践中学习,学习积极主动,态度认真,特别是对现代化的质量检测仪器感兴趣。但从前期一体化课程学习看,他们对单一重复的工作缺乏耐心,也缺乏对质量检测时规范操作的重视。
三、学习目标
根据以上学生特点,在完成本学习任务后,学生应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一)专业能力
1.学生应能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识读角度对块零件图,描述图样的技术要求,独立完成课前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学生应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根据零件图合理选择测量方法及选择领取量具,达到明确学习任务要求,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应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演示的学习方式,按照产品验收标准和流程,完成对产品全部项目实施质量检测,从而提高实际测量的操作能力。
(二)方法能力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独立阅读工作任务书,画关键词,明确检测任务,锻炼自我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锻炼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并提高反思能力。
(三)社会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
2.通过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的方式,能独立获取信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3.通过严格执行质检操作流程,锻炼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工作认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以及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完成检测项目的质量检测。
教学难点:对称度的检测方法。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一)教学组织策略
根据教学对象特点、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本课题的教学策略设计为“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将企业订单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学习任务,将企业真实的质量检测工作流程转换为教学学习过程,整个课堂环节与企业工作情景一致,实现学习即工作。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进行教学,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进行自主学习。
(二)教学方法策略
1.小组讨论法。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教学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与讨论,充分激发个体潜能,融合集体智慧,促进解决制订产品质量检测计划,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
2.任务驱动法。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以班级学生加工的真实产品作为质量检测对象,学生在“角度对块的质量检测”任务驱动下,通过对任务分析、讨论,明确它涉及的知识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3.引导文法。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中采用引导文教学法。在工作页中通过设置一系列的引导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查阅资料,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并动手实践,突出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4.模拟情境法。为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教学中采用模拟情境法。本任务中“角度对块的质量检测”是真实模拟企业的“质检、品控”岗位,让学生按照企业产品质量检测的标准、工作流程和规范操作组织教学,使学生既体验到真实工作的乐趣,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同时为将来就业实现“无缝对接”。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时间自由安排)
1.教师课前制作《角度对块的制作》微课视频并上传到学习通App。
2.学生通过完成 “课前学习任务工作页”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测量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尺寸测量、形位公差测量的相关知识。
3.通过学习通App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同时在课中学习的活动1——“着装整理学前准备”中对收集、梳理的学生困惑进行解答。
(二)课中学习(90分钟)
1.着装整理学前准备(12分钟)
(1)师生相互问好,整理装束,强调安全操作事项,规范课堂秩序。(2分钟)
(2)上课签到,登记考勤。(1分钟)
(3)进行分组,确定组名、组长、安全员等分工。(2分钟)
(4)以小组为单位,对课前线上的前置任务进行问答,其他组可进行补充。(每组1分钟,共4分钟)
(5)学生对回答小组进行评价,填写互评表,检查课前学习情况。(3分钟)
2.明确任务(5分钟)
(1)领取任务书、质量检测项目表、小组检测汇总表,并随机领取“角度对块制作”活动四中学生加工的产品。(1分钟)
(2)引导分析本次课程的学习任务,学生口头描述本课学习任务的内容和要求。(2分钟)
(3)各小组根据检测项目正确列出量具清单,并到量具柜领取量具。(2分钟)
3.任务分析制订计划(8分钟)
(1)小组讨论分析本次检测项目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检测量具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等。(2分钟)
(2)小组根据讨论结论写出本次任務的工作计划。(2分钟)
(3)教师和学生一起对工作计划进行分析、修改,确定最优工作计划。(4分钟)
4.任务实施与控制(40分钟)
(1)严格按照质量检测操作规程,每位学生均需测量每件产品的检测项目并做好记录,同时思考如何运用合理方法减小测量误差。(本课教学重难点)(15分钟)
(2)组内互检,并做好记录以此类推,直到本组全部6件产品检测完成。(15分钟)
(3)每人独立测量完成后取小组6人的平均值作为此产品的测量尺寸填在质量检测表中。(5分钟)
(4)按量具使用要求做好保养,归还量具。(5分钟)
5.成果展示验收评价(20分钟)
(1)每组选派一名学生对照质量检测项目表,展示自己在检测项目过程中获得的关键点、注意事项、检测结果等。(每组2分钟,共8分钟)
(2)每组选派一名学生对本小组测量的最终结果(平均值)进行统计分析,说出测量误差的原因。(每组1分钟,共4分钟)
(3)其他小组可对展示组进行补充,同时对展示进行过程性评价,填写评价表。(3分钟)
(4)教师对每个展示组的总结、点评,同时做好过程性评价记录。(5分钟)
6.资源分享总结提升(5分钟)
(1)每小组通过讨论,对本次课进行简单总结形成文字,并拍照上传至学习通资料共享。(2分钟)
(2)教师对本次课进行总结点评,包括重难点简单归纳、测量注意事项等,并上传至学习通资料共享。(3分钟)
(三)课后学习(时间自由安排)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结合上课过程,独立完成拓展学习任务:写一份简单的产品质量检测心得或简单列举若干产品质量检测知识点和技能点。
七、学业评价
(一)评价方式
本课程评价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学习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线上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对前置学习任务、课后拓展学习进行评价。线下通过“教学准备→课前学习任务检查→明确任务→任务分析制订计划→任务实施与控制→成果展示验收评价→资源分享总结提升”进行过程性评价,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对项目质量检测表进行测量结果评价。
(二)评价主体
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主体。评价分数采用加权平均计算法,教师评价权重50%,小组互评权重30%,学生自评权重20%。
(三)评价内容
以学习目标为导向,从不同角度关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评价分数在70分以上属于基本达标,80分以上属于良好,90分以上属于优秀。
评价内容如下:
八、教学反思
(一)优点
1.教学手段种类多样,有效开展了本次学习活动
如采用超星学习通发布课前学习微课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在课前进行线上自主学习,达到“翻转课堂”的目的,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使用得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次教学活动采用了情景模拟、任务驱动、巡回指导、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课堂的氛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
3.教学评价设计合理,客观地评价了学生职业能力
教学评价设计多样化、标准化,特别是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更能客观公正地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水平。整个教学过程遵循教学规律,采用“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边学边做、边做边思,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
(二)不足与改进
存在学生团队精神不足的问题,在一个小组内没有形成良好的组织秩序,测量时测量工具没有得到最合理的使用,导致小组内测量效率较低。针对学生团队精神不足的现象,在教学准备环节组员搭配时,有意识地在每一小组穿插一名组织能力强,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学生,让他成为此小组的“精神领袖”。
参考文献:
[1]辜东莲,陈彩凤.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荟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
[2]陈福恒.一体化钳工基础理论和技能训练[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1).
编辑 司 楠
2968501186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