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塘区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对策研究

2022-03-21严峻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7期
关键词:创新发展探索

严峻

摘要:当前在推进钱塘区智能制造产业群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集中体现于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不足,集群协作能力仍需加强,部分企业产值也有所下滑,而且多集中在新材料行业,利润空间不大,企业抗风险能力不足。为此,以创新发展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自主创新平台,依托区校企科研单位的协同创新,构建跨区产业协同合作平台,加快科创成果转化,培养各类紧缺技术应用人才和技能工匠,打造智能化和国际化社区厂区,为钱塘区发展提供保障,着眼于钱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和杭州城市独特韵味建设路径展开探索。

关键词:钱塘区;智能制造业;创新发展;探索

一、引言

自2018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简称长三角一体化)被定位成国家发展战略,长三角地区聚焦区域民生保障、公共安全、生态环保、智慧城市等公共领域共性关键技术需求,推动区域资源的融合与互补。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共同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引长三角地区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当前,三省一市全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落实,在服务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体现长三角的更大作为。由于区域内资本、技术、信息、劳动力等市场要素自由流动所推动的区域内产业链分工与协作关系的紧密化过程加深、加快,必将提升其产业集群资源配置能力和區域创新策源能力,从而建成我国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钱塘区位于浙江省大湾区的核心,也是杭州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随着综合交通枢纽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完善,钱塘区将成为海港、路港、空港、信息港融合的大枢纽,以及区域合作交流、对内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二、钱塘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竞争力与条件分析

国家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以来,浙江省市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管理体制和职权进一步厘清,人才、技术、设备、资金等科技创新资源和市场的共享、流动长效机制基本建立,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良性协同创新格局基本形成。

江浙沪制造业迁移实证研究表明,未来较长时期内长三角内部因国际国内竞争环境的愈发复杂,皖中企业的参与将加快这种迁移的频率,智能制造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持久性越来越低。苏浙沪皖等地智能制造产业群迁移也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容易。杭州钱塘区需紧紧围绕国家智能制造产业区域和杭州市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确立高效的规划运作和协同发展机制,促进本区智能制造产业群错位竞争发展,确保本产业群持续创新。

(一)钱塘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后发优势与机遇

钱塘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就要因地制宜。从近期看,钱塘区要充分发挥杭州湾核心地缘优势,充分发挥杭州市整体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各项创新机制优势,有效承接上海及周边的优质资源溢出,由“杭州都市圈创新资源要素溢出承接地”向“长三角区域创新资源要素溢出承接地”转变;从远期看,能够加强创新进取文化的共融共通,并以独特韵味的文化优势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相融。钱江钱塘区智能制造产业群布局是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基础,能为上海的制造产业转移、金融创新、智慧物流等做好对应的承接服务。钱塘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有着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后发优势。钱塘区设立杭州医药港、大创小镇、综保区、江东芯谷、临江高科园、前进智能制造园六个平台,并在全省率先实行全员聘用制。以2020年1~6月为例,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68.7%、总产值占比70.3%。双创引擎不断发力,成功创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自2019年以来,钱塘区在孵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团队)将近1800家①。钱塘区在专业化与特色化发展上谋思路、创举措,全面驱动钱塘区科创载体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钱塘区专门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在支持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鼓励企业合作创新等方面力度空前,进一步激发了创业创新良好氛围。2020年8月集中签约、开工、投产活动的76个项目里,签约的项目有26个,总投资281亿元,涉及生物医药、区校合作、跨境电商、集成电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2020年年初,位于钱塘区的杭州医药港小镇入选浙江省发布第二批“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名单,此次开工的项目有10个是生物医药项目?譹?訛。紧紧依靠杭州的大平台将大大提升钱塘区在杭州都市经济圈、长三角区域的地位和影响力。规划政策体系“四梁八柱”初步构建,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迅速提升的物流运输和金融服务能力给钱塘区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二)钱塘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钱塘区一直依靠地理位置和禀赋要素资源优势实现发展,然而,近年来部分企业产值也有所下滑,而且多集中在新材料行业,企业抗风险能力不足。如何通过鼓励技术改造升级、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新材料企业的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韧性,是钱塘区推进“新制造业计划”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另外,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不足,集群协作能力仍需加强,利润空间不大。当前钱塘区服务业发展势头很好,但部分智能制造领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支撑力不足,民营资本的投资较上年有所下降,与高教园区的高等院校在科研技术合作方面还不够深入。2019年全年杭州市各区(县市)GDP同比增速位次排名中,钱塘区实现1100.2亿元,同比增速2.1%,排名较靠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滑0.3%,民间投资额同比下滑8.3%?譺?訛。钱塘区要依靠杭州的大平台来提升其在杭州都市经济圈、长三角区域的地位和影响力,钱塘区在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件方面,却先天条件不足。其承接上海转移出来的智能制造等产业外溢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其效益也是边际递减的。区域间竞争将成为必然,钱塘区同样面临着与皖中、苏南等多地的竞争。城市在空间竞争合作中的地位取决于自身的相对竞争优势。在今后的发展中,钱塘区要以长三角的高质量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定位和参照指标,综合分析内外形势及自身相对竞争优势,做优做强长三角区域内部和“一带一路”沿线国智能制造市场双循环,闯出一条可持续创新发展之路。

三、钱塘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定位

当前杭州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钱塘区正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长三角地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全省标志性战略性改革开放大平台、杭州湾数字经济与高端制造融合创新发展引领区。

本文研究提出在长三角区域加速一体化下,通过钱塘区现有的定位要建设具有影响力的“一带一路智能制造创新服务区”、“长三角创客经济示范区”、“长三角智慧康养服务示范区”、“长三角智慧物流示范区”、“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先行区”、“全球科创人才引进示范区”、“智能制造工业旅游示范区”、“智能制造产业蓝领成才示范区”。站在国家对杭州发展“窗口”要求的角度,谋划好钱塘区服务长三角区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发展的各项功能定位。

钱塘区的战略定位是国际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基地, 且差异于长三角其它区域的智能制造业基地,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成世界智能制造的价值“高地”和综合成本的“洼地”。因此,钱塘区的智能制造产业各链节要充分体现增加产品价值,降低制造成本的作用, 依托长三角地区特别是大上海交易成本的降低,转化为现实和潜在的产业群竞争力。钱塘区需要创造出一个优于其它地区的制度和人文环境, 在与其它区域的竞争中勇立潮头。

以苏州为代表的苏南地区,制造产业集聚,且以外资带动型为主, 形成一批适合本地区特点的优势产业和较有影响的产业集群,但产业集群的植根性弱,地方企业参与产业集群的配套能力较弱。

安徽省会合肥汇集了世界科学界的尖端人才,然而人才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科技创新的实力,而是被吸引到周边的发达地区,导致制造业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制造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度相对不高。

钱塘区应避免未来分工协作网络不充分和产业协同度不高的状况, 构建长三角智能产业一体化协作网络,强化产业集群的植根性,协同周边地区对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的配套能力,避免龙头企业因与周边产业链其它成员的联系不紧密,而外迁到其它地区。

钱塘区要想长久地留住这些产业集群,必须加强工业区整体和局部规划,走循环经济和生态人文并重的发展之路,不断从钱塘人文精神中汲取营养,从地方性分工协作网络建设着手,提升地方产业对集群的配套能力。引导优势企业积极加入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体系,促进形成有深厚技术与人文相互支撑的智能制造产业优势集群。

四、钱塘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创新性建议

智能制造产业群如何紧紧围绕服务杭州经济发展和民生的目标,着眼于智能制造产业国际化,立足于现有的基础;如何把握智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整合各项资源,实施各项可行举措,从而实现区块经济更好更快地科学发展,是当前钱塘区需要着力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加快培育自主创新平台,确立智能制造业发展的创新力保障

对比国内外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现状,发现差距,熟悉国际智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引进和培养高尖精研发人才,充分利用杭州市政府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端智能制造国际顶尖专家,为智能制造提供技术管理和高尖精人才支撑。新发展理念告诉我们,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应将创新置于发展的首位,着眼于引领企业长期实现高质量发展。钱塘区具有统一的创新中心、建设布局规划和区域创新体系协调机构,应大力构建联动机制,以全球视角和超前眼光谋划布局世界顶尖研究机构,加快培育自主创新平台,发挥集群效应。每年新引进和培育一批省级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加快高科技人才资源的集聚。大力加強实施“互联网+”、“大数据 +”、“标准化+”,引进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兼顾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引才方向。在大力引进工业物联网、大数据、自动化、新能源、机器人等领域人才外,出台科技含量高的发明专利重奖机制,力争“十四五”期间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人数占比达到全国前列,年度R&D/GDP比科技进步贡献率、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创新指标达到或超过主要创新型国家(地区)水平,逐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集聚地。除此之外,围绕创建长三角地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和长三角生态绿色示范区,还需引进一些环境规划与保护、艺术创作、食品营养与安全、绿色物流、医学保健等领域高端人才。

(二)紧紧依托区校企科研单位的协同创新,加快科创成果转化

针对区块内高校众多的优势,依托高校先进的实验室,加快呈现出各类企业主动吸收的态势。钱塘区建有全省最大规模的高教园区,已落户奥克兰大学中国创新研究院、帝工先进技术研究院、新南威尔士大学石墨烯研究院杭州诺奖国际创新中心、浙江国际协同创新研究院等20余个高端研发机构。针对区域性高端制造企业之间的创新能力存在较大的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依托钱塘区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和成果转化平台,建立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供需对接和利益共享机制,联合培养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构建“产业化、场景化、综合项目化”的新型金融业务指导体系,推进“科技+”与现代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主题的赋能和融合,参与长三角区域依法合规扩大私募可转债、专项建设债券等发行,鼓励民间资本入股新创高科技企业项目或绿色环保型项目,创建高科技与生态文化类项目动态化补贴机制,激励企业可持续发展,闯出差异化发展道路。推进智能制造业采用最优的设计制造工艺和智慧物流,可实现原材料节约和大大降低能耗物耗;推进高端智能制造设备系统的研造,可实现工业复杂零部件的高品质制造,提升市场竞争力;工业设计智能制造将快速响应客户个性化、定制需求,有利于提升钱塘区智能服务型制造水平,必将有力支持杭州创造,推进钱塘区制造业向智能化国际化方向转变。加大多元化科技融资力度,如智能制造、食品行业,投融资研发和应用高速智能多机器人协作生产系统、多功能移动机器人平台、仿生加工机器、多分体机器人物料搬运系统,提高劳动生产率,如生物制药领域,投融资研发4D技术,引领医疗科技创新发展。促进企业将智能制造技术定制化的应用产品由国内走向国际,必将推动杭州打造具有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国际化城市的宏伟进程。

(三)借鉴兄弟省区的智能制造业经验,打造高端智能化示范区样板

长三角各省市都有着可推广、可借鉴的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上海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体系中五大机构即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外资研发机构等均在发挥积极作用。目前正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区域创新中心转型,促进区域创新中心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宁波市围绕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的目标定位,打上海牌、借上海力、乘上海船,全面融入长三角。杭州市余杭区则提出“融入主城发展,主动接轨大上海,主动承接辐射带动,依托高端人才集聚优势,持续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先行区”的发展战略导向。

江苏省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基本态势特征,是建设以重大装备类产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结合为创新主体的应用性研究的创新中心和以外商直接投资高技术产业多元化的区域创新中心。江苏省已经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势,其中包括智能设计、智能产品、智能装备和智能技术及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体系。近年来,合肥在全国率先改革科技投入体制,构建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产业政策体系。动用基金、财政金融产品、借转补等政策工具,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并持续加大科技财政投入,正在积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钱塘区在区域创新中心建设上可以充分应用以“离散”为特征的“浙江模式”。对科技资源的整合重在强调面向功能、择优互补、善于应用平台“虚拟组织”运行模式,以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为主导的区域创新中心。紧盯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合肥、宁波、深圳等创新型城市,密切关注其科技改革、产业链发展、金融创新等领域的动态,学习借鉴其好的思路、好的做法。

(四)构建跨区产业协同发展合作平台,提升配套能级和整体竞争力

近年来,依托上海的溢出效应、长三角主要城市的协同效应和杭州都市圈的共建效应,杭州坚持全市域全方位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在全国城市体系中的战略地位。钱塘区应置于长三角的大空间、大格局中,以智能经济、数字经济、科创人文、生物医药为发展重点,发挥跨区域合作的“1+N>N”成果效应。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立足于杭州都市圈一体化的整体发展,重点聚焦上海龙头,主动承接上海辐射效应,寻求与上海科创资源的精准对接,主动与南京、苏南、皖中、宁波等地构建产业协同发展平台。以常用的六个基本指标来度量, 未来长三角一体化更全面融入国际经济循环的难点是产业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容易出现资本和企业集聚到产业发达地区的马太效应,欧州汽车产业就是如此。西班牙和希腊等国家加入欧盟后,这些国家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都有所增強,但提升程度有明显差异,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欧州一体化前各国家汽车产业基础的差异。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大小,取决于该区域产业的集群程度、配套能级以及产业链条分工的持续性和各链节地位的变化。通过区域经济资源的统一协作,产业分工更加细化与明确,市场将进一步扩大,产业链条将更为完整。在资源互联互通的助力下,长三角区域内的产业将形成更大范围的产业集群,从而有助于范围经济效应的发挥。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推进需要综合协调地区经济资源比较优势的互动关系,促进地区之间优势产业主体间的良好互动协作,切实发挥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协同优势。钱塘区对内开放要积极深入落实市场开放与政策开放,要着力优化金融产业生态,以上海金融创新政策为标杆,优化政策服务体系,努力增强资本吸纳能力,确保各投资主体投入资金在区域内外的有效融通,促进区域外的优势资源向区域内流动,立足长远,不断跃升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能级。

(五)依托应用型院校,培养各类紧缺技术应用人才和技能工匠

下沙高教园区有2所职业院校入选国家“双高”建设计划,高职院校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作为全省最大的高教园区,区内还有近十所本科院校,为长三角区域及全国范围内培养大量的人才。钱塘区对接“一带一路”,联合高教园区的高等院校,培养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人才,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计划。以勇立潮头的钱塘江文化为依托,联合开发区高校重点实验室和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与中国计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院校在精密计量、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涉外税收、涉外信贷、涉外金融、国际经济法、专业外语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与杭州师范大学、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在医学护理、跨境电子商务、智能制造、涉外金融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浙江理工大学等院校在大数据、智能化设计、材料科学等领域展开紧密合作。支持区内“双高”职业院校成立AI(人工智能)校企政研发团队,结合智能产业对新型技术蓝领的岗位要求,率先探索建立AI样板职业院校,增强高职生的参与性与能动性,创设工学结合背景下的现代学徒学习新情境。依托杭州公共实训中心和职教小镇,基于国际化职业教育的理念,提供智能制造产业群所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资源保障。钱塘区与区内十四所高校建立健全全方位合作的工作机制,充分对接高校教科研训方面的人力资源优势,筑牢可持续的创新发展基础,形成高水平的错位发展格局,推动钱塘区尤其是下沙区块从“制造型”向“创新型”全面迈进,全方位融入长三角区域创新方阵。

(六)打造智能化和国际化社区厂区,为钱塘区发展提供保障

针对传统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产业(如智慧家具和老幼护理),依托“互联网+智能技术”实现智能结合,进一步服务民生,助力老年社区和外国友人高端生活区,依托“互联网+智能技术”,打造智能化和国际化社区,为钱塘区发展提供保障,营造更和谐的社会环境。2020年,钱塘区投下100亿元,要把云帆社区打造成“绿色集约、和睦共治、智慧共享、全龄共乐、产城共荣”的特色未来社区典范。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持续发展需要各种经济要素的长期投入作为支撑,其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人才,其次是自然和人文环境。引进人才与形成人才集聚只是发展需要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留住人才。钱塘区需要精心规划现代工业厂区和智能制造产业群布局,体现现代工厂的功能性、科技性、时尚性、生态性,谋划智能制造产业工业游,借助体验之旅,带给游客更高、精、尖的旅游体验,进一步激发科技人才工作使命感和自豪感。

推动更高标准生态保护,不遗余力破解环境保护难题,优化区域生态环境,为钱塘区高质量发展筑牢绿色基础。进一步培育具有钱江人文特质的志愿者精神和共商共建共享的社区服务文化,充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高端社区,打造和睦乐业、智慧康养的舒适社区样板。加大文化设施和较高质量艺术创作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满足钱塘区内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化与上海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全面对接合作,推进钱塘区医院与上海市的三甲医院的交流与学习,面向上海知名医科类大学进行派遣访问与进修。积极推进高端产聚区与现代服务业相配套,开展社区国际化服务试点,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更良好的环境,解决外国技术专家的后顾之忧。按照现代化、国际化、品质化的要求,打造国际一流的高质量人居环境和服务体系。

综上所述,钱塘区需要立足杭州都市圈发展,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抢抓机遇,提升发展承载力、创新力、辐射力,为杭州乃至长三角区域的长远发展出力,建设长三角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首位区。钱塘区下一步需要思考如何通过协同创新打造一流的生态绿色示范区,更多吸引并留住需要的产业群和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路甬祥.中国智造与中国创造[J].全球化,2016(09):5-13+133.

[2]徐辉.时代挑战:以教育创新推动中国智能制造[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02):2.

[3]廉军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杭州要有新作为[J].杭州(周刊),2019(03):16-17.

[4]杜人淮.从“制造”到“智造”:变革、困境和举措[J].现代经济探讨,2015(11):5-9.

[5]黄阳华.德国“工业4.0”计划及其对我国产业创新的启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02):1-10.

[6]袁建平.把握智能制造技术 迎接智造机床未来——工业4.0的启示[J].装备机械,2015(01):8-11.

[7]Aboumasoudi A S,Makui S M A,Makui A,et al.Development of Network-Ranking Model to Create the Best Production Line Value Chain:A Case Study in Textile Industry[J].Economic Computation & Economic Cybernetics Studies & Research,2016,50(1):215-233.

[8]徐沈.長三角一体化中推进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探析——基于新发展理念的视角[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20(04):58-63.

[9]张二震,方勇.长三角一体化与苏南竞争力[J].江海学刊,2005(05):69-75+238.

[10]张莹.长三角一体化下张家港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20(01):114-115.

(作者单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创新发展探索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面向小学课堂教学的智能闯关游戏设计思路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互联网+”趋势下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