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聋校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2022-03-21王玲
王玲
摘要:《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的颁布为聋校语文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阅读教学体现的是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的和谐互动。笔者依据教材和聋生语文学习的特点,结合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实践,分别从阅读训练、阅读方法、阅读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新课标背景下实施聋校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聋校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方法 多元评价
《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应引导聋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聋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当前的聋校语文阅读教学,大都还停留在灌输式教学模式上,教师“一言堂”。于是,学生不仅缺乏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而且语言表达能力较之健全孩子都普遍偏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在当前新课标的引领下,作为聋校语文教师,必须把阅读教学放在首位,以培养聋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聋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努力提高聋校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转变观念,培养阅读意识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曾多次指出:“阅读教学一定要改变教学过程凝固、教学方法僵化的现状。”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要想改变阅读教学僵化的现状,首先要改变以往陈旧的阅读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阅读意识。
(一)以学生为核心,突出聋生的主体地位
《课标》指出:“阅读是聋生的个性化行为,是聋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以“讲”和“析”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予聋生充分的鼓励和信任,让学生通过阅读走进文本,体验情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二)以思维为主线,激发聋生的问题意识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聋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极大地提升聋生的思维品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或借助多媒体资源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走进文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吃透教材,了解文本和编者意图;二要巧妙设疑,根据聋生特点,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三要启发指导,提供支架,帮助学生感悟文本;四要组织讨论,指导交流阅读感受。
(三)以能力为目标,提高聋生的语文素养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应注重聋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也告诉我们,文本要教给学生的,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阅读中“悟”出来的,“悟”的过程也正是能力提高的过程。基于此,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终极目标,转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聋生的语文素养。
二、多种形式,进行阅读训练
(一)情境式导读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针对聋生语文学习的特殊性,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多借助实物、图片、视频等来创设情境,可以更好地激发聋生的阅读兴趣,让聋生在情境中与文本对话。
(二)质疑式启读
对于中高年级的聋生来说,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合理地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领悟文本的含义。比如在《找骆驼》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谁丢了骆驼”“他找到骆驼了吗”“老人是怎么帮助商人找到骆驼的”这三个问题串联起整篇文章,启发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
(三)关键词引读
所谓关键词,就是文章的词眼。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进行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领悟文章大意,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乌鸦喝水》一课中,抓住文中带“喝”的句子,从而发现文章的线索,即“找水喝”—“喝不着”—“喝到了”,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寓意。
(四)多媒体促读
布鲁纳曾说:“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研究发现,聋生接受外界信息的途径85%都来自视觉。课堂上多媒体的使用,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让自主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地发生。
三、授之以渔,渗透阅读方法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对聋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一)预读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网络资源或他人的帮助等,预习新知,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精讀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有表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师生互读、小组读、男女生竞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聋生与文章产生情感共鸣,从而理解文本。
(三)再读
课堂之外,教师要引导聋生学会做读书笔记,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和段落,并在积累中学会运用,从而达成阅读教学学以致用的目标。
四、课外延伸,拓宽阅读视野
《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聋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教师要鼓励和引导聋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阅读书目,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阅读才能的机会,体验阅读的成功,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方法和能力。
五、多元评价,提升阅读能力
(一)评价形式多元化
根据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采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方式。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我阅读活动的一种审视和反思;他人评价则是充分利用课堂评价,借助“语文课堂评测表”“阅读综合评价表”“学生阅读成长记录袋”等形式,开展师评、生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活动,通过多维度评价促进聋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评价内容多维化
《课标》对阅读评价作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评价要考察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这就要求教师对阅读内容进行多维度分析,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更要从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对学生的阅读活动进行多维度评价。
新课标强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回归课堂。而聋校的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回归课堂,须逐步引导聋生解决“读什么”“为什么读”“怎样读”等问题,通过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活动,让聋生掌握适切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聋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聋生的语文素养,最终使聋生达到“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的阅读境界,最大限度地提高聋校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季佩玉,李宏泰.聋校语文教学200问[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3]余映潮.阅读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唐丹丹
3323501908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