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新课程项目教学实践研究

2022-03-21马辉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6期

马辉

摘要:化学教学中的项目教学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旨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综合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本文举例的“探秘膨松剂”一课作为2020年10月淮北市高中化学新课程市级研讨课例,笔者课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了许多情境素材,降低了项目学习的难度,增强了探究的趣味性、参与性和实用性,为一线教师开展项目教学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微项目 碱性剂 膨松剂 复合膨松剂

2020年9月起,安徽省普通高中全面使用高中化学新教材,拉开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序幕,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新课堂、新高考的“五新”理念正在一线高中教师的心中扎根。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仅对之前的三维目标进行了综合,而且在新教材中增加了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的“项目教学”内容。如何有效且高效地开展“项目教学”,如何组织并优化“项目教学”活动,如何创设探究性问题链,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将笔者在执教微项目“探秘膨松剂”备课过程中应对的方法呈献出来,希望能为同行们提供一点参考。

一、开展生活化的项目活动

项目教学倡导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在亲身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笔者对微项目“探秘膨松剂”的教学,从生活中“蒸馒头”的实例切入,比较贴近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大大降低了项目教学的陌生度。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城镇中的家庭,普遍都是从市场上直接购买馒头,较少或很少亲自去蒸馒头。因此,本节项目教学的前置作业对象不应该仅仅是学生,还应该包括学生的家长。通过在家里开展“蒸馒头”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互帮互助的合作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增进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做到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共同进步。

笔者在设计此活动时,除了明确要求家长为辅,孩子为主的活动要求外,还推送了馒头制作的相关微视频,以方便家长和孩子参考借鉴。活动中,家长们纷纷在网上晒了自家孩子的劳动过程和成果,虽然制作技术不够精细,蒸出的馒头也“千姿百态”,但这就是项目教学的独有魅力,结果并不重要,积极参与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成长。活动结束后,继续引导家长和孩子探究以下三个问题:1.你使用的是什么种类的膨松剂?2.这类膨松剂的作用原理是什么?3.你对下次“蒸馒头”的有效建议是什么?问题内容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学生对膨松剂的认识,而且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膨松剂的作用原理,主动反思实践成果,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二、构建层次化的项目活动

项目活动要遵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设计原则,要注意相关知识的系统性,防止各活动之间衔接不当。后续环节相对于前一个环节而言,不仅是知识上的循序渐进,更是能力上的逐层递升。构建层次化的项目活动是有效开展项目教学的重要策略。以下是笔者在微项目“探秘膨松剂”教学中设计的层次化项目活动(见表1)。

三、创设情境化的项目导入

项目教学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课程理念,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项目作业、项目活动的设计上,也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情境化的微项目导入,不仅可以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使项目教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本节课,笔者从中国的饮食文化切入,通过播放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对四大面食进行介绍,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再通过播放美食博主李子柒制作兰州拉面的视频,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点。旋律优美的背景音乐、清晰流畅的视频画面具有强烈的带入感,学生在了解兰州拉面制作程序的基础上,也会被视频中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所吸引,更会为劳动人民的淳朴和祖国的大好河山而感叹。笔者通过对李子柒这一美食博主的介绍,把讲好中国故事和文化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有机整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探秘膨松剂”环节,虽然学生已经通过“前置作业”对碳酸氢钠的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面食制作的复杂性和学生生活经验的欠缺,如果直接从物质类别的角度预测性质,既显突兀也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在此环节,创造性地引入了《加油向未来》视频情境,不仅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习趣味性,也让化学改变生活,化学丰富生活的观点得以体现,学科价值和学科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四、设计探究化的项目问题

项目教学的价值在于解决真实的问题,而真实问题的解决必然离不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教师应善于抓住课堂教学的某些“特殊时刻”,通过设计探究化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反思,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严谨缜密的思维品质。

在探究碳酸氢钠分解实验时,学生很容易观察到“水珠”和“浑浊”的现象,进而推测有水和二氧化碳两种分解产物,但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同学们却犯难了,有的小组甚至只写了水和二氧化碳两种产物,完全忽略了试管中白色残留物的存在。有的小组在做实验时,过于着急,当看到有部分现象(产生水珠、水变浑浊)出现时,便立即停止实验,完全不考虑充分加热的问题。鉴于此,笔者设计了探究性问题链(见表2),不断引导并启发学生。

通过以上研讨,学生不仅清楚了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的性质,而且能依据实验事实准确书写其分解的化学方程式,这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实验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授课中,因各小组取用的澄清石灰水的量不同,有的小组在持续加热过程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先浑浊后澄清的“特殊”现象,这为研究碳酸盐向碳酸氢盐的转化提供了证据,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课堂中充满了“惊喜”和“意外”。

参考文献:

[1]李瑞,马晓军.速溶蓬灰成分分析及对面团改良机理的研究[J].食品科学,2011(32):89-94.

[2]王磊.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一册[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唐丹丹

354550190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