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项目教学法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6-08-23龚静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7期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改革

【摘要】分析了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现状,提出了微项目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微项目驱动下完成学习,充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获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微项目 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22-02

一、引言

高职教育是以素质为基础,能力为目标,学生为主体,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各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其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高职学生在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因特网应用等方面的技能,同时了解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要求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完计算机应用基础后通过全国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而且还把计算机一级证书和毕业证书挂钩。可以看出,学校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重视和计算机基础课对高职生的重要性。作为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寻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与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就能适应本职工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1.课程内容多,教学课时少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也不断扩充与更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2],以前是“Windows XP+Ofice 2003”,现在是“Windows 7+Ofice 2010”。知识点越来越多了,但是课程的课时数并没有增加,据调查,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总课时只有40学时,理论与实验各一半课时。这样,课时少,教学信息量大,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因此,有些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尽管教师采取措施对知识进行压缩与筛选,但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学生生源有差异,要求不同

由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的快速普及,计算机教育不再是从高校开始的,大部分中小学已经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但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教学设施、教学水平的差异,造成了高职院校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能熟练打字,操作Office办公软件娴熟;有些学生对计算机还比较陌生,平常很少使用计算机;甚至有来自偏远的农村的学生表示从未使用过计算机,手机也是刚进大学买的,会慢慢打字而已。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认为自己会操作计算机了,觉得没有必要再进行学习了,对计算机课程也就没有兴趣了。基础差的学生觉得计算机好难、好深奥,遇到一点困难就没信心了。此类现实问题值得计算机老师去深思,去解决。

3.教学模式陈旧,学生积极性不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分理论与实验两部分,通过调查了解,理论课主要还是采用计算机与大屏幕的讲授形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讲授完教学内容,基本上面面俱到,满堂贯,学生在整个45分钟里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因此也就不会去思考、质疑了。实验课大多是验证性的实验,按照老师的讲解和实验教材的步骤依葫芦画瓢去完成任务,以验证的方式来理解、记忆新知识,在实践中不能灵活应用知识,时间一长就忘记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基于微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改革

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求在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也应适应时代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活动安排、团队协作的方式来让学生学习,发挥学生各自的长处,让好生带动差生,共同提高,在此,我们提出了微项目教学法。

1.微项目教学法

微项目教学法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将课程的核心知识点结合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设计微项目,以小组讨论、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它的显著特点是“小”、“短”、“精”,使学生在1-2课时能完成微项目任务,它以微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现高效课堂。

2. 微项目设计原则

(1)针对性原则: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因此,设计微项目时要以学生的能力、知识、经验为基础,同时紧扣课程的教学目标,以促进新知识的吸收、同化,提高教学效果。

(2)趣味性原则:趣味性强的项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项目的难度要适中,问题太难学生会感到棘手而失去解决问题的信心;问题太简单,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没有探索的热情。

(3)可行性原则:选择短、小、精的微项目,从课程目标出发,能够使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里通过自主或协作完成项目,使学习变得高效,学生也在完成任务中获得成就感。

(4)梯度性原则:将课程每一章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彼此相关的小任务,前一个任务是后一个任务的基础,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提高,任务之间有一定的梯度,形成具有逻辑结构的知识链,从而引导学生不断地去思考、消化课程内容,提高思维能力。

3. 微项目教学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分为五个模块: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及计算机网络。可以看出,这五个模块跨度较大,如果将一个模块做成一个项目来实施,学生完成一个项目需要6-8个课时,而排课一般是两节连排的,因此,需要对每个模块进行“微化”,将每个模块设计多个微项目。例如在电子表格处理部分可以设计为三个微项目:数据输入及函数计算、数据处理和图表处理,然后针对这三个微项目内容设计多个案例。如此,将五个模块都进行微项目化,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微项目库,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4. 微项目教学步骤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的课程,为了让学生们系统地学习、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微项目的学习,制定了微项目教学实施步骤,如图1所示。

图1 微项目教学步骤图

(1)教师操作演示:计算机已经应用到了各个领域,教师从生活、工作中挑选与教学目标对应的案例,引入到课堂中,从情景中发现新知识,演示操作步骤、方法,讲解注意事项,便于学生将新知识迁移到自己的项目中去。

(2)选择微项目制定计划:教师在授课前针对各章内容设计好若干个微项目,指定各微项目的任务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将学生分组或自由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微项目或自定微项目,但需教师审核通过,然后组长负责对组员进行角色分工。

(3)协作学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执行微项目过程中,大家一起讨论,想办法,共同探索,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平台,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3]。

(4)作品展示:微项目完成后,每组指定一名代表总结、展示作品内容。

(5)评价总结:首先各小组之间互评,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老师从项目完成的效率、质量方面进行总结评价,同时梳理微项目中涉及的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构建新知识。

四、教学效果分析

微项目教学法已经在我院2014级新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实施了一年,抽取6个班做为实验班,另6个班为对比班,教学情况如下:

1.从考试成绩对比分析

我院2014级新生全部参加了2015年上半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一级Office的考试。NCRE考试全部是上机考试,满分100分,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我们的教学内容与考试大纲完全一致,为五大模块。我们对抽取的8个班学生的过级率进行了分析,实验班学生的通过率为79.6%,对比班的通过率为62.3%。说明实施微项目教学后,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大提高了,达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

2.从调查问卷分析

课程结束后,对实验班的239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了239份问卷,收回了239份问卷,有效问卷为98%。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中的数据显示,92%以上的学生认可微项目教学方法,在微项目学习中,学生具有更多的主动权,能激励他们探究新的知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能学到更多知识;74.3%的学生认为微项目教学是否有助于提高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感觉学习更有目标;87.2%学生的认为提高了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充满乐趣。

3.从教师的亲身感受来分析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后,我们教师进行了多次交流总结,认为微项目教学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能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达到教学目标。俗话说实践出真知,通过微项目的练习能使学生快速掌握知识,而且记忆深刻[4]。另外,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善,上课迟到、早退、玩游戏、睡觉的现象减少了,每个小组都积极争第一,都想得到教师与其他小组的称赞,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也很活跃。还有更为重要的是,计算机基础差的学生感觉学起来轻松了,在与同学们协作完成微项目时,很快就掌握了知识内容,不再是单打独斗,独自摸索而没有成效。

五、结束语

高职教育是以素质为基础,能力为目标,学生为主体,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微项目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微项目小而全,并结合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发现新知识,为学生的就业提前做好准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微项目教学在实践中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标,改善了学生学习效果,提高了学习学生兴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微项目的学习当中,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新知识,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同时也可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当然教学研究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扩展其内涵、变化其形式、严密其环节。

参考文献

[1] 谷岩,宋文,刘敏华,等.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08):52-54.

[2]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 樊晓卿,刘常炜.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5,(03):21-22.

[4] 鲁立,刘桢.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5,(09):92-94.

基金项目:湖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XJK014BZY010,主持人)

作者简介:龚静(1972-),女,湖南岳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设计与制作实践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任务驱动和专题式相结合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