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典籍“点”亮中国智慧(二)

2022-03-20王淦生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29期
关键词:典籍科技

王淦生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科学技术类书籍蔚为大观。如《梦溪笔谈》《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等书籍,不仅在中国,在世界科技史上都享有崇高地位。除了科技知识,其所蕴含的思想至今仍给人以教益。

第二辑:识读《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介绍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知识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其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是明末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分上中下三卷,计18篇,近6万字。《天工开物》既传授知识,又启发人们打破旧观念,创立新理念。

角度一:尊重勞动,务本重农

关联高考:2019年全国Ⅰ卷作文题要求考生写一篇演讲稿“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便与本主题相关联。

经典语句:纨绔之子,以赭衣视笠蓑;经生之家,以农夫为诟詈。晨炊晚饷,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天工开物·上篇》)

译文:不务正业的富家子弟,将劳动人民看成罪人;一些读书人把“农夫”当成是辱骂人的话。只知道早餐晚饭的味美,却忘记了粮食是从哪里来的人太多了!

适用主题: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粮食安全;振兴乡村……

素材拓展

81岁的谢华安院士:依然在粮食培育上不懈努力

谢华安院士主要从事三系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工作,他不断研发杂交水稻遗传育种的新方法。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每年的10月份到次年的5月份这段时间,他都会在海南进行水稻的繁育工作。他的科研团队研究出的水稻种子具有活性高、更易储存的特点,大大降低了水稻储存成本。他还主持培育出我国稻作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汕优63”,在2011年就已推广种植,使粮食增产了700多亿公斤。

运用示例:粮食安全与国防安全,都是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事情。今天,由于有袁隆平、谢华安为代表的农业科技专家的无私奉献和不懈努力,我们终于可以将饭碗捧牢,不再为忍饥挨饿而发愁。但我们不应“知其味而忘其源”,而应当牢记农业科技专家的奉献。

角度二:尊重规律,敬畏自然

关联高考:2018年全国Ⅲ卷作文题“对‘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思考和感悟”便与“尊重自然,保护生态”这一主题相关。

经典语句: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天工开物·序》)

译文:上天覆盖之下,大地承载之上,物种称得上成千上万,而万事万物随机变化,成为各种形态,一点也没有遗漏,难道是人力造成的吗?

适用主题:顺应规律,敬畏自然;认识自然,探索奥秘……

素材拓展

暑期阅读计划,让孩子们发现大自然的神奇

暑期来临,重庆《新家长报》发起“暑期整本阅读计划”,带领孩子们阅读经典。他们还着力推荐了一批经典科普著作,比如苏联科普作家比安基的《森林报》。孩子们通过阅读此书,体验着春的美丽、夏的蓬勃、秋的多彩、冬的圣洁,令人对自然充满向往。

运用示例:要让孩子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进而热爱自然,通过阅读经典打开认识自然的通道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新家长报》利用暑假发起读书活动,推荐阅读《森林报》这样的经典,让孩子们明白“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善莫大焉!

角度三:致力科技,淡薄名利

关联高考: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题“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写一篇征文”便与这一主题相关。

经典语句: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天工开物·序》)

译文:请追求做官的文人抛弃这本书,这本书与求取功名毫不相关。

适用主题:淡泊名利,献身科技;默默奉献,利国利民……

素材拓展

林俊德:把一生奉献给核事业

林俊德,隐姓埋名,扎根“死亡之海”罗布泊52年,参与过45次核试验任务。他忘我工作,一年中只在春节给自己放3天假,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在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到去世的二十多天里,他和死神赛跑,为国防科技事业尽自己最后的努力。

林俊德淡泊名利,始终保持着“两弹一星”年代的质朴本色。他生活勤俭,坚持不要秘书、免费讲学,多次谢绝个人奖项推荐、客座教授聘请。

运用示例:正如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序言中所言的那样,科研工作“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而国防科技,更是一项需要“隐姓埋名”的工作,许许多多的科学家怀着一腔爱国情怀,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钱学森、林俊德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例文

让我们走近经典,让经典融入时代

□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 王彦博

央视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着实火了一把。究其原因,我想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形式的新颖别致,二是内容不拘一格。

首先是形式新颖,极具吸睛之效。一些演员参与扮演与经典相关的古今人物,以 “穿越”古今的方式的表演,形象地呈现出经典作品的历史价值;再就是内容的出新。在很多人心目中,中华典籍多是指儒学经典、诗词曲赋之类思想、历史、文学类书籍,可是第二期的《典籍里的中国》却是给观众带来了一部科技书籍—— 《天工开物》。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古代中国是一个“重文轻理”的国家。殊不知,古代中国“理工科”亦是精彩纷呈。且不说四大发明推进了世界文化、经济、外交的发展,中医药、三星堆、兵马俑、万里长城等文化遗产亦体现出中国人在医药、化工、铸造、建筑等方面的高度智慧,而一本本科技书籍,诸如《梦溪笔谈》《天工开物》……更是中华民族科技发展的结晶和见证。古代中国人,一点也不“偏科”!

既为“典籍”,就应当体现出经典的价值——“常念为经,常数为典”。今天,我们走近这些典籍,首先是要从典籍中汲取我们需要的营养元素,古为今用。正如屠呦呦从典籍中获得灵感,提取出青蒿素,送走了疟疾这一瘟神,让世界看到了中医药的神奇,让诺贝尔奖花落中华。这充分说明了中华典籍无限的生命力。

走近经典,还应当从中收获古人的科学思想,为我们今天的发展打开思路。就像《天工开物》中敬畏自然、尊重劳动、务本重农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借鉴。

让我们走近经典,正是为了让经典融入时代,让经典中所蕴含的知识、思想和科学精神更好地滋润我们这个民族,滋润全人类!

(编辑:李跃)

猜你喜欢

典籍科技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笔中“黑科技”
我国先秦典籍中的宫调理论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