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料作文“说同行”素材与运用

2022-03-20夏培程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29期
关键词:鲁肃杨振宁邓稼先

夏培程

文题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向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邀约,呼吁彼此相依,奔向未来。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同行”一直是鲜明的主题:无论是“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的壮歌,还是“如果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的谚语,抑或是“与智者同行,必得智慧”的箴言……都传达出携手并进、不惧荆棘、共赴前路的意愿。

请以“说同行(xíng)”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写作指导

“说同行”,材料里面说“同行”是人类文明发展一贯的主题,并且给出了三个例证: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的壮歌。

这里的“同行”,体现出一种勇气。而“勇气”的出现,意味着出现了困难,不管是国家灭亡的耻辱,或是灾害突袭的无助,再或是以邻为壑的壁垒,都需要用“同行”的勇气去对抗它们,去消解它们,人类的精神和灵魂才得以彰显。

——“如果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的谚语。

这里的“同行”,体现出一种策略。如果说上文中的“壮行”是一种令人感动的精神,那么这条谚语体现的,就是人类代代发展凝结的智慧。人类也正是凭借着这种“感性”与“理性”的双向支撑走到今天,迎接明天。

——“与智者同行,必得智慧”的箴言。

上面两条说的是“同行”之于人类的意义,这句箴言则又往前迈了一步,体现出一种选择。它对于“同行”这一概念做了更细致更具体的要求:与“智者”同行得到智慧,与“勇者”同行得到勇敢,与“热爱”同行收获梦想……

看出来了吗?这三句话是有内在逻辑的。前两句话说“意义”,后一句话提“做法”,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面对当下的世界形势,人类想要解决共同面对的问题,就必须要有把自己放在大的潮流当中,与更多人“同行”的勇气、魄力与智慧。

最后再看看这个词:同行。“同”是外在形式,“行”是内在要求,“同”让“行”走得更远,“行”也对“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只是与“志同道合”的主体的共同行走,还要包含更多与我们自身有差异的主体。也就是,“同行”的队伍在变化,对“同行”的理解在深化,但目标始终未变——为了更好的我们,也为了更好的明天。

素材及化用

推荐素材

1971年,杨振宁成为第一个访问新中国的海外华裔科学家。1986年,杨振宁又在南开大学建立了理论物理研究室,在他的指导之下,开始了我国数学物理的新方向。之后十几年,他陆续为清华筹集到了1500多万美元的研究经费,还把每年清华给他的工资都捐了出来,用来引进人才和培养学生。

在杨振宁先生百岁寿辰时,他在演讲里提到知心好友邓稼先先生,曾在70年代给他写过一封信。末尾,邓稼先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素材点拨:在分析“同行”的必要性之后,我们也要思考与谁“同行”?杨振宁先生和邓稼先先生的例子就很好地阐明了这一点:与志同道合者同行,与爱国重道者同行。同时也可进一步思考:如果与对方“志不同道不合”,能否同行?“同行”的前提是什么?

推荐素材

在三国时期,魏蜀吳三国争斗,其中蜀国孔明和吴国鲁肃给出的策略是:“孔明之谋蜀也,先结孙权而后攻魏;鲁肃之谋吴也,先结刘备而后攻魏。”意思就是:孔明为蜀谋划,是先结交孙权然后攻打魏国;鲁肃为吴谋划,是先结交刘备然后攻打魏国。后来史书上称曹操听说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不觉笔从手中落下。他如此骇然震惊,正是害怕鲁肃的计策能实行,两位英雄联手,而天下难以争夺。但遗憾的是,刘备和孙权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素材点拨:从古人的例子,我们也能窥见“同行”的背后是对个人或国家胸怀的考量。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要从长远角度思考“同行”对象的选择,确定“同行”之方向,才能更好促进个人、国家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

素材演练

说同行

□一考生

千年前,秦国军民在大敌当前时,喊出“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的壮言;千年后,中国在世纪疫情的漩涡中,向世界发出“一起向未来”的倡议……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从未远离危难与黑暗,但却永远笃信——只要携手同行,就能穿越黑暗,抵达远方的光明。

同行,本质是“行”,因为只有“行”,我们才能看到远处的风景。而“同”,又为“行”附加了形式,增添了保障。只有并肩前行,我们才能抵御途中的风浪。当新的挑战不断威胁人类和世界,我们惊讶地发现,仍然有人在用孤岛政策故步自封。为了更多人美好的明天,我们需要拿出同行的勇气和智慧,方能创造一个光明可赞的未来。

如果说同行是一种勇气,那这种勇气在当下所面对的,或是灾害侵袭的无助,或是以邻为壑的壁垒,亦或是难以预测的未来。面对这些大量级的问题,就需要我们用更加巨大的力量去面对。反观现实,美国的贸易孤立主义、保守主义屡次将矛头对准中国,而我们却在“一带一路”的指导下连接起更多国家,用共同发展面对世界经济的不确定。这正是体现携手并进、战胜荆棘的勇气,同时也彰显着“如果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的智慧。

这种智慧,不只体现在把自己放在时代大潮中,与更多人共赴前路的胸怀与魄力,更包含着对与谁同行、去向何方的思考。就像与“智者”同行得到智慧,与“热爱”同行就收获梦想,与“信仰”同行便明确方向。前不久,杨振宁先生在百岁演讲中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为主题,再次回忆起至交邓稼先。杨先生讲道:“稼先,我这以后50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两位巨人,一位冲破重重阻挠,为国家科学事业献身,一位,问鼎诺奖,并在国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出钱出力。同为炎黄子孙,一样心系中华,他们不仅在科学研究之路上同行,更在为推动祖国发展进步的事业上同行。这种同行所带来的精神共鸣,能穿越时代长河,直抵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

作为青年人,我们应走出自己孤立的房间,来到真实而广大的社会,携手同行——为了更好的我们,也为了更好的明天。

评点:文章借助材料事例,引出“同行”话题。首先分析“同行”中“同”与“行”的关系:“同”是“行”的形式保障,“行”是“同”的本质要求。随后进一步提出中心论点:我们需要拿出同行的勇气和智慧,方能创造一个光明可赞的未来。紧接着分析“同行”之勇气与智慧,最后以号召收束全文结尾。

(编辑:王冠婷)

猜你喜欢

鲁肃杨振宁邓稼先
邓稼先 献身国防 铸就辉煌
杨振宁百岁生日,我们欠他一个道歉
百岁杨振宁的长寿秘诀
邓稼先 此身许国 再难许卿
“两弹元勋”邓稼先 深藏功与名,汗洒戈壁滩
三国军师争锋之鲁肃:三国最被低估的富二代
杨振宁的放弃
鲁肃机智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