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内效贴对脑性瘫痪合并流涎患儿的疗效观察*

2022-03-19石立业陈白云黄姣姣王艳丽马彩云

现代医药卫生 2022年5期
关键词:舌骨脑瘫分级

石立业,陈白云,黄姣姣,王艳丽,马彩云,高 超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有研究表明,我国脑性瘫痪(脑瘫)患儿流涎发病率为25%~35%[1],对患儿社交、心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可带来不利影响。脑瘫患儿口腔运动控制障碍和吞咽障碍是造成流涎的重要原因[2]。肌内效贴具有增加感觉输入及促进肌肉收缩等功效,目前被广泛用于康复治疗中。有研究表明,肌内效贴具有改善口腔运动控制能力及吞咽障碍能力[3-4]。本研究将肌内效贴技术用于脑瘫合并流涎患儿治疗中取得了一定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12月本院康复科收治的脑瘫合并流涎患儿48例,诊断参考2015版脑瘫诊断标准[5]。其中男33例,女15例;年龄4~6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2组患儿性别、年龄、脑瘫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48)

1.1.2纳入标准 (1)经教师流涎分级法(TDS)[6]评定为Ⅱ~Ⅴ 级;(2)韦氏智力评估大于或等于70分。

1.1.3排除标准 (1)患有口部炎症;(2)单纯口咽部畸形;(3)癫痫;(4)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并发症;(5)伴遗传、代谢疾病及染色体异常等先天性疾病;(6)有脑炎、脑创伤史;(7)既往服用或现在服用可能影响唾液分泌的药物。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1.2.1.1对照组 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及流涎护理干预。常规康复治疗参照《吞咽障碍评估与治疗》[7]进行。口部肌肉感知训练:(1)依据患儿具体情况对患儿面颊、口周、口腔内外唇舌等部位采用牙刷、海绵棒、冰等进行不同的感觉刺激,诱发吞咽动作,并进行相关功能训练。(2)冷热交替刺激[8]。采用蘸有0~5 ℃冰水棉签和蘸有50~55 ℃温热水的棉签交替擦刷患儿口腔黏膜;同时,告知患儿棉签的冷热及试管的冷热。口部肌肉运动训练:(1)下颌、唇、舌等部位的运动,进行下颌运动训练,纠正下颌异常姿势,包括下颌开、闭活动、张力性咬合反射,张口位下颌稳定性训练等。(2)唇运动训练,包括展唇、嘟唇、咂唇运动,休息位时的闭唇训练等。(3)舌运动训练,包括上抬、前伸、左侧摆、右侧摆、弹响、搅拌等。训练中嘱患儿主动吸吮吸管或吸棉签,主动吞口水。以上相关动作10次为1组,每次2组,每天1次,共治疗4周。流涎护理干预包括饮食摄入、清洁护理等。

1.2.1.2观察组 在常规康复治疗及流涎护理干预基础上使用肌内效贴治疗(威海海格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注册证号:鲁威械备20170039号)。采用“O”形和“Y”形扎贴,用75%乙醇棉签擦拭皮肤,脱去皮下脂液。(1)“O”形贴法:两端不裁剪,中段对半裁剪,以中段上下中点为锚分别固定于人中和下唇对应区域,两端向外以中等拉力拉伸,与唇外围轮廓贴合。(2)“Y”形贴法:患儿取仰头位,在甲状软骨处采用一条“Y”形贴布,锚点固定在下颌下沿,宽度约1 cm,需避开舌骨,不然会阻碍舌骨向前、向上的运动,尾端贴布以自然拉力沿舌骨两侧贴至环状软骨上缘两侧。“Y”形和“O”形贴布同步贴扎,由同一名言语主管治疗师进行贴扎,每3天更换1次,共治疗4周。

1.2.2观察指标 2组患儿均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进行评估,所有评估均由同一名言语主管治疗师进行评定。

1.2.2.1口部运动功能评价 口运动评分[9]:(1)下颌运动,包括下颌前伸、向左侧移、向右侧移、张开、闭合;(2)唇运动,包括外展、嘟唇、闭合、咂唇;(3)舌运动,包括上抬、前伸、左侧摆、右侧摆、弹响。共14项,每项6个等级,每个等级均为 0~5分,70 分为满分,分值越高表示运动能力越好。

1.2.2.2反复唾液吞咽测试(RSST) RSST是一种评定随意吞咽反射诱发功能的方法,由日本学者才藤荣一于1996年提出[10]。检查者将手指放在患儿喉结及舌骨处,观察吞咽时喉结及舌骨向上越过手指,30 s期间反复空吞咽的次数,5~8次(≥5次)为正常,<5次为异常。

1.2.2.3TDS分级评定 采用TDS分级[6]评定2组患儿治疗前后流涎症状:(1)Ⅰ级为不流涎;(2)Ⅱ级为小量或偶尔流;(3)Ⅲ级为不时地流;(4)Ⅳ级为经常流,但不成线;(5)Ⅴ级为成线地流,胸前常常弄湿。

1.2.3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TDS[7]判断疗效:(1)显效为症状减轻2级及以上或达到1级(不流涎即痊愈);(2)有效为症状减轻1级;(3)无效为治疗前后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治疗情况 2组患儿在治疗周期内均完成了相应治疗,观察组患儿无贴扎过敏及其他不耐受不适,无病例脱落。

2.22组患儿治疗前后口部运动功能比较 2组患儿治疗前口部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后口部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儿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儿治疗前后口部运动功能比较分)

2.32组患儿治疗前后RSST比较 2组患儿治疗前RS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后RSST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儿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儿治疗前后RSST结果[n(%)]

2.42组患儿治疗前后TDS分级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TD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TDS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儿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儿治疗前后TDS分级结果[n(%)]

2.52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3 讨 论

脑瘫患儿常常由于口腔运动功能和吞咽功能较差导致口腔内唾液不能被有效清除,常合并流涎症状。口腔准备期患儿不能有效控制口腔肌肉的速度和力量、下颌活动幅度减小及被动闭合嘴唇困难。口腔推送期吞咽反射启动困难,食物要多次吞咽。另外,由于吞咽反射延迟,吞咽后食物滞留于咽部容易造成脑瘫患儿延后反流唾液增多[11]。

传统的物理治疗方法通过口面部感知觉和口部运动功能的刺激缓解流涎症状,但脑瘫患儿神经功能障碍影响皮肤的敏感性和口周肌肉张力,导致患者无法有效清除口腔分泌物,口水溢于唇外[12]。肌内效贴具有改善运动及姿势控制、增加感觉输入、调整肌肉力量等功能。陈欢等[13]发现,肌内效贴用于治疗脑瘫患者吞咽障碍,可有效改善脑瘫患儿口部运动功能,减轻流涎症状。陈柱等[14]认为,通过唇周的“O”形贴扎,促进口轮匝肌向锚的位置聚拢收缩,增加了患者闭拢嘴唇的自我感觉注意,从而减轻流涎等症状。王少华[15]研究表明,通过应用肌内效贴的“Y”形贴扎治疗可更好地诱发吞咽反射,改善吞咽过程的运动协调性。

鉴于口腔运动不协调是脑瘫患儿吞咽障碍合并流涎的重要原因之一,将肌内效贴技术用于此类患儿的临床治疗中具有可行性。本研究通过口部运动评估、TDS分级、RSST评估了肌内效贴治疗脑瘫患儿流涎的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4周后肌内效贴在口部运动功能、TDS分级、RSST评估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说明肌内效贴可通过对口轮匝肌的运动控制,使口唇闭合,提高吞咽频率,从而减少脑瘫患儿流涎。MIKAMI等[3]研究也表明,应用肌内效贴贴于口轮匝肌区域后口部运动功能改善,减轻了流涎症状,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肌内效贴治疗脑瘫合并流涎的可能治疗机制:(1)肌内效贴贴于口唇周围激活了口唇周围皮肤上的感受器,增强了触觉及本体感觉输入,整合肌肉筋膜,并提供可能抑制或促进口轮匝肌运动的感觉刺激,增强温度觉等强本体觉[16];(2)通过改善静态本体觉,预防和改善运动性疲劳[17];(3)肌内效贴对皮肤感觉的刺激和力的作用具有近似于治疗师手部接触引导的作用,能长时间持续给予诱导动作的信息,有效提升活动效能[18-19];(4)在肌内效贴创造的学习环境下使患儿更好地学习口唇运动,增强对口面肌群的协同运动及对流涎的自我管理[14]。

综上所述,肌内效贴可有效改善脑瘫患儿合并流涎的临床症状,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另外,肌内效贴治疗鲜有不良反应的发生,便于临床治疗。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少,临床观察时间尚短,今后会扩大样本,延长观察时间,尽可能得出更客观、准确的研究结果,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

志谢:特别感谢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肖文武医师给予的指导。

猜你喜欢

舌骨脑瘫分级
经腋窝腔镜手术中发现肩胛舌骨肌变异1例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咽期舌骨运动量化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人类祖先最初发音是喊“妈”吗
我国发现迄今最早具有完整舌骨的原始哺乳动物化石
2016年年末净值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分级基金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
心理干预对轻中度脑瘫儿童综合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