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力量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产后下腰痛的疗效研究
2022-03-19杨真友黄开秀陈艳华曹书源
杨 辉,杨真友△,黄开秀,陈艳华,曹书源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1.康复治疗科;2.中医康复科,重庆 400050)
下腰痛是一种发病率高达84%[1]的常见肌肉骨骼疾病,每年给医疗保健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医疗负担[1]。妊娠前经历下腰痛的妇女长期患下腰痛的风险更大,且体重较大的妇女患下腰痛的风险更高[2]。妊娠会对女性全身各个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大量的激素会使体重增加11~16 kg,导致身体重心前移,对轴向骨骼施加额外的静态和动态负荷,引起姿势代偿,这些因素产生了孕妇下腰痛[3]。超过50%的妇女妊娠期间患有下腰痛,在妊娠期间表现为下腰痛的女性中约有50%在产后1年继续疼痛,20%在分娩3年后出现症状,高患病率的下腰痛对产妇的日常活动产生了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妇女的生活质量[4]。
在下腰痛的治疗方案中药物治疗因不良反应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当前运动训练是治疗下腰痛的主要康复手段。有研究表明,运动对下腰痛的治疗具有积极的疗效,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5-6]。本研究探讨了核心力量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下腰痛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中医妇科和中医康复科进行产后体检诊断为产后下腰痛的顺产的产妇4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C组、B组和U组,每组16例。3组产妇治疗前身高、体重、年龄、体重指数(BMI)、腰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议通过。
表1 3组产妇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1.1.2诊断标准 产后下腰痛指疼痛部位在腰部、骶骨的上方,以慢性疼痛为主,在腰部前屈时疼痛加重,疼痛范围可能辐射到腿部。脊柱运动通常在腰椎区域受到限制,而触诊竖脊肌时会加剧症状[7]。
1.1.3纳入标准 (1)诊断为产后下腰痛(均为顺产妇,产后半年至1年);(2)腰部VAS≥3分;(3)年龄22~40岁;(4)意识清楚,认知正常;(5)盆底肌功能正常;(6)腹直肌无分离。
1.1.4排除标准 (1)骨盆带疼痛的产妇[8];(2)剖宫产下腰痛产妇;(3)孕期及产后急性腰痛、骨折导致的腰痛;(4)剖宫产手术伤口未愈合;(5)具有电疗禁忌证;(6)产后下腰痛合并骨盆旋转、脊椎侧弯等;(7)髋关节先天发育缺陷;(8)下腰痛合并腹直肌分离。
1.1.5剔除和脱落标准 (1)核心力量训练或电疗不能适应者;(2)治疗期间主动放弃者。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C组不给予任何处理,B组进行腰部生物反馈电刺激,U组进行核心力量训练联合腰部生物反馈电刺激。
1.2.1.1腰部生物反馈电刺激 采用广州三甲医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生产的WOND2000F2型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对腰腹部核心肌群(背阔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臀大肌)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具体治疗方法:(1)治疗前评估,不同体位下将5块26 mm×26 mm肌电电极片分别贴于核心肌的肌腹,在肌电生物反馈模式下测定各核心肌最大的表面肌电图,以此值设定为肌电生物正反馈治疗模式下训练目标阈值;(2)开始治疗,在肌电生物正反馈模式下以参数强度15 mA、脉宽200 μs、频率35 Hz,“休息5 s、用力10 s、刺激8 s、尽力维持”4个阶段进行闭环治疗,训练核心肌群的肌力及肌耐力,训练时配合腹式呼吸,呼气时用力,吸气时放松。每次治疗20 min,每周5次,持续6周,共治疗30次。
1.2.1.2核心力量训练 利用悬吊、瑜伽球进行腰腹部核心力量训练,包括3个方面,即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核心稳定性训练。主要训练动作为平板支撑(高平板、低平板)、单双桥运动、耐力训练、四点跪位平衡训练等[9]。所有动作均配合腹式呼吸,呼气时用力,吸气时放松,训练完进行肌肉拉伸放松。每次治疗60 min,每周5次,持续6周,共治疗30次。
1.2.2观察指标 测量3组产妇第1次康复治疗前和最后1次治疗后身高、体重、BMI、腰围等。采用数字X片观察3组产妇脊椎及骨盆形态变化,采用WHOQOL-BREF评价生活质量,采用VAS评价疼痛程度。
2 结 果
2.1U组产妇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U组产妇治疗前后体重、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腰围、VAS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WHOQOL-BREF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U组产妇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2.2B组产妇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B组产妇治疗前后体重、BMI、WHOQOL-BREF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腰围、VAS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B组产妇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2.3C组产妇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C组产妇治疗前后体重、腰围、BMI、WHOQOL-BREF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周后VAS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C组产妇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2.43组产妇治疗后观察指标比较 3组产妇治疗后体重、腰围、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C组比较,U组产妇治疗后VAS明显降低,WHOQOL-BREF评分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产妇治疗后VAS、WHOQOL-BREF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治疗后3组产妇各指标比较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产后下腰痛有一定程度的自我缓解,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0]。单纯的生物反馈电刺激并不能改善产妇下腰痛的症状,核心力量训练可提高产妇腰背部核心肌群的肌力,加速产妇下腰痛的康复,提高产妇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
妊娠期间女性增加的体重有一大半会集中在腹部,引起姿势代偿,即骨盆在第二骶骨段附近下垂旋转,引起骨盆前倾,导致女性重心前移,形成代偿性宫高。正是这一动作使腰椎产生了一个额外的屈曲力矩,导致腰椎肌肉系统承受的静态负荷和动态负荷增加[3]。骶髂韧带及其周围肌肉作为限制骨盆旋转的结构,随着妊娠的进展,在松弛素的作用下骶髂韧带会变得松弛,骨盆会更加地前倾旋转,腰椎也会过度地屈曲,腰腹部承受的负荷也随之增加[11]。此外,增大的子宫也会挤压和削弱腰腹部肌肉,最终均会导致骨盆和下背部造成更加的紧张,产生下腰痛[5]。据文献报道,高龄产妇、有过妊娠背痛的病史、多次生育、BMI较高、有关节过度活动病史的孕妇产后下腰痛发病率会增加。而且前一次妊娠期间的背痛史是一个特别强的预测因素,在随后的妊娠中有85%的可能性经历下腰痛。高发病率的产后下腰痛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水平。
核心肌群是由腹部、脊椎、骨盆和髋部的肌肉骨骼结构组成的一个中心区域,包括浅层、中层和深层三层肌肉,主要有多裂肌、腰方肌、腹横肌、腹直肌、腹内外斜肌、竖脊肌、腰方肌、臀部肌群等32组肌肉。最新研究表明,腰腹部核心肌群的肌肉力量、腰部功能障碍指数与腰痛患者疼痛程度呈正相关,其中深层及浅层核心肌群协同维持着人们正常生活中腰椎的稳定,当这些肌肉(主要是多裂肌、腹横肌、腰方肌)受到损伤时肌肉力量下降,核心区的稳定就会难以维持,导致下腰痛,并且即使腰痛症状好转,核心肌群的功能也不能恢复至正常[12]。有研究发现,核心力量锻炼能提高核心肌群的稳定性,有助于降低受伤的风险,有助于受伤后的康复。在下腰痛干预的最初3个月中核心力量训练比一般练习可产生更好的结果[13]。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当下腰痛患者完成核心特定的或一般的低背部运动方案时疼痛和残疾评级有所改善。当前核心稳定运动已成为下腰痛的一种流行的治疗性运动形式,并视为恢复腰部动力功能的关键组成部分[14]。产妇下腰痛因合并脊椎侧弯、腹直肌分离、盆底功能障碍等问题,下腰痛更加明显,但缺少有关针对产后下腰痛进行核心肌力训练的研究。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核心力量训练,主要针对核心区的多裂肌、腹横肌、腰方肌等肌肉,采用平板支撑(高平板、低平板)、单双桥运动、耐力训练、四点跪位平衡训练等动作进行训练,患者腰腹部核心力量增加,以及体内激素水平逐步恢复正常,骶髂韧带及其周围肌肉的肌力增强,骨盆前倾有所改善,腰椎过度屈曲的角度逐步恢复,加上腹直肌、腹内外斜肌的增强,腹腔收紧,腰围减小,重心后移,腰椎肌肉系统承受的静态负荷和动态负荷也随之减少,腹前扩张的肌肉收紧,腰背压缩的肌肉逐步拉伸,骨盆和下背部肌肉变得放松,均恢复至正常的肌张力,疼痛得到有效缓解;加上核心稳定性的训练,腰椎和骨盆的活动范围增加,腰椎的运动功能得以恢复,日常的生活活动如行走、站坐、抬物等动作恢复正常,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9]。本研究还发现,单纯的生物反馈电刺激并不能有效改善产后下腰痛患者的疼痛,虽然生物电刺激治疗被广泛用于神经肌肉、骨骼疾病的康复治疗,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15],但生物反馈电刺激主要作用于浅层肌肉群,对深层肌肉的疗效有限,所以,不能有效缓解产后下腰痛。
综上所述,核心力量训练是一种治疗产后下腰痛有效、安全、无不良反应的方法,可考虑在产后下腰痛的临床治疗方案中广泛推广。但目前关于女性产后下腰痛的研究还太少,顺产下腰痛与剖宫产下腰痛的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一胎与多胎下腰痛的区别、不同年龄产妇下腰痛的特点等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