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胶囊饲料替代生物饵料对大黄鱼稚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022-03-19梁萍
梁 萍
(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02)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属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又名黄花鱼,其肉味鲜美,经济价值高,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近40 年来,由于过度捕捞,造成大黄鱼资源逐渐枯竭。 随着人工育苗获得成功,大黄鱼开始规模化养殖。饲喂大黄鱼鱼苗所用的生物饵料比如轮虫、卤虫、桡足类的缺点越发明显,如成本过高、成分和产量不稳定及容易携带病原微生物等, 导致大黄鱼鱼苗产量和质量降低, 无法满足规模化育苗生产的需求,严重制约了大黄鱼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于海瑞,2003)。 有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先后开展了海水鱼仔稚鱼营养生理和微粒子饲料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效果。人工微粒饲料能减少生物饵料所带来的高成本、高危险疾病危害,实现大黄鱼苗种生产规模化。 微胶囊技术是一种通过特定的方法与设备将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成膜材料包覆固体、 液体或气体等形成微小粒子的技术(于海瑞,2006),微胶囊饲料可以保护被包覆的物质不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具有屏蔽芯材颜色、气味,降低生物毒性,改变物质性质,延长挥发性物质的储藏时间,使释放物质持续进入外界,隔离不可混合的化合物等功能(曾祥玲等,2005)。因此研制开发营养平衡、 高效的优质人工微粒饲料成为养殖大黄鱼产业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试验在小水体饲养条件下研究微胶囊饲料替代部分生物饵料对大黄鱼仔稚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海水鱼仔稚鱼微粒子饲料的研发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苗 试验用鱼为10 日龄的大黄鱼稚鱼,初始体重(2.62±0.24)mg/尾,取自宁德市富发水产有限公司,选择大小均匀,体表无损伤且活力强的鱼苗作为试验用鱼。
1.2 饲料原料 本试验所用微胶囊饲料由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室研发并制作。
微胶囊饲料芯材的主要原料:鱼粉、鱿鱼浆、牡蛎、饲料酵母、海藻多糖、复合维生素、复合矿物质、诱食剂、蛋黄等。壁材的主要原料: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变性淀粉)、明胶。表面活性剂包括司班80 和吐温。 生物饵料及微胶囊饲料的常规营养成分见表1。
表1 生物饵料和微胶囊饲料的常规营养成分(干重)%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4 个处理,每个处理3 个重复。 试验组为使用微胶囊饲料替代25%、50%、75%的生物饵料,对照组为100%生物饵料。 饲养试验于2015 年3 ~4 月进行,养殖周期32 d。 采用虹吸的方式将大池内的10 日龄大黄鱼稚鱼随机分养在12 个相同的玻璃钢圆桶中。 经过32 d的小水体养殖试验, 随机选取不同替代组的大黄鱼稚鱼于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营养试验室进行相关消化酶活性的测定。
1.4 取样及样品分析 试验期间(25 日龄),从各试验处理桶中随机取3 份, 每份200 尾稚鱼装入采样试管内;试验结束(42 日龄)时,从处理组内随机取样200 尾装入采样试管内。 将样本放在液氮罐超低温运送至实验室,取大黄鱼稚鱼前段、后段,分别进行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总蛋白酶含量、 胃蛋白酶活力、 胃淀粉酶活力、 胰蛋白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采用试剂盒进行测定, 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计算公式如下:
总蛋白浓度=(测定OD 值-空白OD 值)/(标准OD 值-空白OD 值)×标准品浓度×样本稀释倍数;
组织中胃蛋白酶活力=(测定OD 值-对照OD值)/(标准OD 值-空白OD 值)×标准品浓/反应时间×反应液总体积/取样量/待测样本蛋白浓度;
淀粉酶活力=(空白OD 值-测定OD 值)/空白OD 值×0.4×0.5/10×30 min/7.5 min/(取样量×待测样本蛋白浓度);
胰蛋白酶活性=[测定 (A2-A1)-空白 (A2-A1)]/(20 min×0.003)×反应总体积/样本取样量/(样本中蛋白浓度×样本取样量);
脂肪酶活力=(A1-A2)/AS×标准管的浓度×反应液总体积/取样量/反应时间/待测样本蛋白浓度。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 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若各处理组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则进行Turkey 多重比较。试验结果用“平均值±标准误”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25 日龄大黄鱼稚鱼消化酶活性 由表2 可知,在25 日龄时,大黄鱼稚鱼前段胃蛋白酶活力在50%替代组最高,每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后段与前段情况相同;前段胃淀粉酶活力测定结果显示,0%和25%与75%替代组差异显著(P<0.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后段胃淀粉酶活力在25%替代组最高,其余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前段胰蛋白酶活力各组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后段胰蛋白酶活力呈逐步上升趋势,对照组与50%和75%替代组差异均极显著(P<0.01);大黄鱼稚鱼的前段脂肪酶活力在25%替代组最高,对照组与25%替代组差异显著(P<0.05),25%替代组与75%替代组差异极显著(P<0.01),其余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后段脂肪酶活力随替代水平的提高逐步降低, 对照组与50%和75%替代组均差异极显著 (P<0.01),25%替代组与50%和75%替代组均差异极显著(P<0.01),其余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
表2 25 日龄、42 日龄大黄鱼稚鱼消化酶活性
2.2 42 日龄大黄鱼稚鱼消化酶活性 42 日龄时,大黄鱼稚鱼的前段胃蛋白酶活力在50%替代组最高, 对照组与其他几组均差异不显著 (P>0.05),25%替代组与50%替代组差异显著 (P<0.05),其余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 后段胃蛋白酶活力对照组最高,50%替代组略有升高,对照组与其他各组的差异极显著(P<0.01),其余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前段胃淀粉酶活力在50%替代组最高, 对照组与25%替代组差异显著(P<0.05),25%替代组与75%替代组差异极显著(P<0.01),其余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 后段胃淀粉酶活力在50%替代组最高,各组之间的差异性均不显著(P>0.05)。前段胰蛋白酶活力在50%替代组最高, 对照组与50%替代组差异极显著(P<0.01),对照组与75%替代组差异显著(P<0.05),25%替代组与50%替代组差异显著 (P<0.05),其余组差异都不显著(P>0.05);后段胰蛋白酶活力随着微囊料替代水平的升高有上升的趋势,对照组分别与50%和75%替代组差异显著(P<0.05),25%替代组与75%替代组差异显著(P<0.05),其余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前段脂肪酶活力在50%替代组之前先升高后下降,对照组与50%替代组差异显著(P<0.05),其余均不显著(P>0.05)。后段脂肪酶活力随着微胶囊饲料替代比例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50%替代组与75%替代组差异性显著(P<0.05),其余各个替代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
3 讨论
仔稚鱼发育阶段消化酶活性的变化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1)饵料组成成分的影响;(2)不同消化器官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常青等(2005)报道,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在仔鱼发育早期即可检出酸性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的活性, 碱性蛋白酶的2 个极低值分别出现在仔鱼开口期和仔稚鱼的转变期, 从孵化后23 d 左右胃腺出现时,酸性蛋白酶的活性开始明显升高。 饲料营养成分对养成阶段鱼类的消化酶活性影响很大, 林建斌等(2008)研究表明,采用9 种不同能量蛋白质比的饲料投喂点带石斑鱼(Epinephlus Coioide)幼鱼,分析比较不同营养水平的饲料对点带石斑鱼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随着饲料中能量蛋白质比的增加, 点带石斑鱼胃肠道脂肪酶活性呈现出增强的趋势,在饲料中同一淀粉含量下,不同能量蛋白质比的变化, 未引起胃肠道淀粉酶活性呈现规律性变化。随着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提高,胃肠道蛋白酶活性也随着增强。
本试验中,25 日龄大黄鱼稚鱼, 从0%替代组(对照组)到75%替代组前段、后段总蛋白含量随着替代水平的上升而升高;胃蛋白酶活力在50%替代比例达到最高;胃淀粉酶活力同样在50%替代比例达到最高水平;胰蛋白酶活力由各组之间差异性是否显著判断得出其在50%替代组的时候达到最高;脂肪酶活性随着替代水平的上升而降低,在替代比例50%时活性较强;42 日龄大黄鱼稚鱼胃蛋白酶活性在50%替代比例达到最高水平;胃淀粉酶活性同样在50%替代比例达到最高; 胰蛋白酶活性、脂肪酶活性在50%替代比例达到最高水平。
在小水体饲养试验中, 大黄鱼均处于低存活率状态,即使是天然生物饵料喂养,大黄鱼的存活率也不高, 合理的替代水平能同时提高大黄鱼稚鱼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与生物饵料组对比,微粒饲料营养全面,弥补了其营养不平衡的缺陷(林建斌,2005)。 部分替代的饲养方法在保证大黄鱼稚鱼正常生长和存活的同时, 给其一个适应的过程去转化饵料, 且在前期阶段能够提高对微囊饲料的摄食成功率。 前期阶段稚鱼的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全,所分泌的消化酶也不足,生物饵料可以较好地刺激其分泌并对其有所补充。
海藻多糖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抗肿瘤、抗病毒、抗辐射、抗凝血、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可产生多种生理活性。本试验所用微胶囊饲料添加了海藻多糖,可显著提高大黄鱼仔稚鱼相关消化酶活性及免疫力。陈勇等(2005)报道,饲料中添加多糖对异育银鲫肠道和肝胰脏的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具有显著性影响,异育银鲫摄食适量壳聚糖能提高其消化酶活性,甘露聚糖、低聚果糖能够提高异育银鲫肠道和肝胰脏消化酶活性。
本研究表明,当微囊饲料代替50%的生物饵料时,所达到的消化酶活性强度较佳,50%替代组的结果显示其取得了较好的消化性能, 并且各个酶活力的情况也明显优于75%替代组。 75%替代组的消化情况并不理想, 原因可能是由于微囊饲料的粒径大小还有待调整, 粒径的大小对大黄鱼稚鱼的进食有一定的阻碍,并影响了其消化性能,也可能是微囊饲料的营养配方没有适应大黄鱼本身消化系统的改变情况。对于本次试验结果,从消化酶角度分析, 使用微囊饲料替代部分生物饵料的方案是可行的。 本试验可为微囊饲料方面的改良提供一定的信息, 以后可以考虑将替代量进一步具体化,提高微胶囊饲料的适口性,完善饲料的营养配方,加强对大黄鱼仔稚鱼养殖环境的管理,以期得到更好的试验结果。
4 结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微囊饲料替代50%的生物饵料时消化酶活性强度最佳。 因此大黄鱼育苗可在其10 日龄后使用微胶囊饲料替代25% ~50%的生物饵料进行饲养, 用以解决生物饵料饲养大黄鱼鱼苗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