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软胶囊联合脑心通胶囊在脑梗死恢复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2-03-19周新文
周新文
(天津市西青区中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疗科 天津 300393)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缺血性疾病,急性期过后,常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出现多种后遗症,此时患者进入恢复期,需要临床进一步康复治疗。病理研究显示,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主要病因,导致局部脑动脉狭窄甚至堵塞,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局部脑细胞可发生缺血性坏死、凋亡,造成致残及致死[1]。溶栓治疗是快速开通闭塞血管的有效手段,但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大部分患者仍通过综合用药进行治疗,虽然临床病死率明显降低,但病残率依然较高,给临床治疗带来较大难度[2]。丁苯酞软胶囊具有良好的抗缺血、改善脑神经代谢、保护脑功能等作用,能促进受损神经功能的修复[3]。中医认为,中风后机体气血虚弱,血行无力,脉络瘀血阻滞,治疗当以活血化瘀为大法。脑心通胶囊可益气养血、活血化瘀、逐瘀通经,对改善脑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一定帮助[4]。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丁苯酞软胶囊与脑心通胶囊在脑梗死恢复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5月我院全科医疗科治疗的126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各42例。A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62.1±10.3)岁,病程14 d~3个月,平均(1.8±0.5)个月;B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38~79岁,平均年龄(62.5±10.7)岁,病程12 d~3个月,平均(1.7±0.4)个月;C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39~80岁,平均年龄(62.7±10.5)岁,病程12 d~3个月,平均(1.8±0.6)个月。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影像学图像上可见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②均为首次发病,未接受溶栓治疗,经规范化治疗后生命体征稳定,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进入脑梗死恢复期;③中医辨证属于气虚血瘀证;④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加入。排除标准: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颅内占位性病变、药物过敏、免疫功能紊乱、精神或意识障碍、既往有颅脑手术史等。
1.2 方法
三组均使用常规药物治疗,抗血小板、降压、降脂、降糖、微循环改善等。A组使用丁苯酞软胶囊,2粒/次,3次/d。B组使用脑心通胶囊,3粒/次,3次/d[5]。C组使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脑心通胶囊,用法用量同A、B组。三组均治疗3个月评价疗效。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检测血清炎性因子,包括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抽取空腹静脉血3 mL,分离获得血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评估NIHSS评分、BI指数,采用经颅超声仪测定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疗效判断标准: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减分率判定疗效。基本痊愈:NIHSS评分减分率超过90%;显效:NIHSS评分减分率为46%~89%;有效:NIHSS评分减分率为18%~45%;无效:NIHSS评分减分率≤17%[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三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三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C组治疗有效率92.86%高于A组的76.19%、B组的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三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三组CRP、IL-6、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CRP、IL-6、IL-10水平均低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表2 三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组别 例数CRP/(mg•L-1)IL-6/(ng•L-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A组 42 25.12±5.04 12.72±1.90 58.19±9.32 26.67±5.23 B组 42 25.41±4.97 15.24±2.33 57.75±9.38 30.94±5.82 C组 42 25.36±5.10 7.61±1.42 57.96±9.24 13.27±2.76 F 0.302 4.579 0.231 5.641 P>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IL-10/(ng•L-1)治疗前 治疗后A组 42 14.37±2.25 10.14±1.95 B组 42 14.40±2.32 11.20±2.13 C组 42 14.31±2.29 8.34±1.76 F 0.258 4.176 P>0.05 <0.05
2.3 三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大脑血流速度比较
治疗前三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NIHSS评分、B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快于A组和B组,NIHSS评分低于A组和B组,BI指数高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大脑血流速度比较(±s)
表3 三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大脑血流速度比较(±s)
组别 例数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cm•s-1)NIHSS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A组 42 43.82±8.65 55.76±10.0114.53±3.01 10.24±2.12 B组 42 43.91±8.70 54.68±9.87 14.65±2.97 11.16±2.38 C组 42 44.02±8.59 62.53±10.4614.59±3.04 8.45±2.03 F 0.274 5.062 0.225 4.011 P>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BI指数/分治疗前 治疗后A组 42 39.74±7.23 54.37±9.21 B组 42 40.02±7.51 53.78±9.42 C组 42 39.86±7.45 65.14±10.23 F 0.249 4.792 P>0.05 <0.05
3.讨论
脑梗死恢复期脑动脉粥样硬化持续存在,脑部梗死病灶并未完全消失,仍可造成局部脑组织的缺血缺氧,明显影响患者康复。临床统计显示,约75%的脑梗死幸存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肢体功能及运动功能障碍,15%~30%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较为明显[7]。病理研究显示,此时大脑局部神经细胞仍处于无氧呼吸状态,明显降低大脑能量供给速度,还可生成大量乳酸,诱导神经元进一步坏死、凋亡,从而加重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导致病残康复治疗较为困难[8]。
西医治疗以药物综合治疗为主,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立足于改善脑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恢复缺血区的血氧供应[9]。丁苯酞对脑梗死有多重治疗作用,一方面能够保护脑细胞线粒体功能,改善脑组织能量代谢,另一方面可改善局部微循环,减轻脑组织损伤,提升认知功能[10]。药理研究显示,丁苯酞促进内源性成神经细胞迁移和分化,促进神经功能损伤区域的神经细胞转移,形成新的神经通络,上调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加快受损神经功能恢复[11]。
中医认为,脑梗死属于“中风”“眩晕”等范畴,发病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起居不慎等有关,导致气血上冲于脑,脑络阻滞,气血瘀滞,清窍闭塞而发[12]。在中风恢复期,机体仍处于气虚血瘀状态,临床认为气虚血瘀贯彻于整个恢复期,临床治疗当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为大法[13]。脑心通胶囊是一种纯中药制剂,包含黄芪、赤芍、丹参、水蛭、桂枝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中药。方中黄芪为君,益气健脾,推动气血运行;全蝎、水蛭、地龙为臣,活血化瘀、息风镇痉、通络止痛;川芎、当归活血行血,红花、赤芍、丹参活血化瘀、祛瘀生新,共为佐药,与黄芪相伍,可疏通瘀阻;桂枝、牛膝为使药,温经通脉、逐瘀通经。诸药合用,共奏化瘀通络、益气活血之效[14]。经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脑心通胶囊可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及能量代谢,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管内皮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15]。同时,脑心通胶囊中的丹参、赤芍、水蛭等药物可抗ADP诱导血小板聚集,对于抑制血栓形成,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作用。此外,临床研究发现,脑心通胶囊还对动脉血管病变引发的炎症反应有一定抑制作用[16]。
病理研究显示,脑梗死发病时,缺血区可释放大量炎性因子,如CRP、IL-6、IL-10等,可直接损伤脑神经细胞,并进一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加重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加重局部神经细胞的缺血缺氧,加速神经细胞的坏死、凋亡[17]。CRP是重要的炎症敏感性指标之一,对脑梗死恢复期的神经功能障碍有较大的预测价值。CRP与脑梗死预后密切相关,其含量越高,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预后越差。IL-6、IL-10均是重要的炎性因子,可活化白细胞,增加血管内皮通透性,促进其他炎性因子的释放,还可增加合成酶类的作用,促进白细胞的浸润,提高内皮细胞黏附活性,从而促进凝血、调节细胞凋亡,加重脑神经损伤[18]。因此,分析CRP、IL-6、IL-10等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对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以及疗效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果显示:C组治疗有效率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CRP、IL-6、IL-10水平低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快于A、B组,NIHSS评分明低于A、B组,BI指数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证明丁苯酞软胶囊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发挥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能协同增效,从不同作用机制改善脑血液循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加快脑血流速度,抑制CRP、IL-6、IL-10等炎性因子水平,从而有效促进脑梗死病灶的吸收和消散,改善脑神经功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综上所述,丁苯酞软胶囊联合脑心通胶囊在脑梗死恢复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确切,能协同增效,弥补单一用药的不足,提升整体疗效,改善神经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提高脑血流速度,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