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代短视频的批判与思考
2022-03-19宫梓默
宫梓默
短视频的兴起与爆火并非偶然。笔者认为抖音、快手、梨视频等App之所以可以赢得市场,是因为它们在恰当的时间节点贴合了受众的心理需求。一方面,当代人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缺乏充沛的精力和充足的时间,短视频的叙事策略与特征则符合大众的需求,其将一个视频最为精彩的部分在极短的时间内呈现在观众眼前,观众可以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更新速度加快,与此同时,传递信息的工具,如无线收发机、移动基站等的不断升级,都大大降低了信息服务的价格,提高了信息交换的数量与质量。此外,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大众需要快速交换信息,如当大众通过淘宝、京东等App下单购买日常用品时,需要和客服沟通交流商品的信息等。高效率的移动通讯工具更好地满足了大众沟通交流的需求,激发了人们创作短视频的热情,为短视频的兴起打下了基础。短视频并非是长视频的压缩与提取,它与传统意义上的长视频有本质的差别。
短视频的主要表达特征
容易生产,传播度强
短视频与传统意义上的长视频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其可以脱离专业媒体人士或团队进行创作与传播。短视频的出现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现自己日常生活的平台。短视频的拍摄技法、画面质量远不及专业媒体制作的高质量影像作品,事实上,受众更关注的是视频的创意、情绪的表达、个人价值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等内容。普通用户用一部手机便可以独立完成拍摄,加上抖音App技术以及功能的不断优化,使得一条短视频从构想到拍摄再到诞生的周期要比长视频短很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量产。抖音App本身是社交媒体,所以短视频更倾向于拓展社交渠道,这也符合受众喜欢即时分享的心理需求。同时抖音不断升级优化服务功能,将拍摄、编辑、输出、存储、共享等功能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出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表达特征。
打破区域空间限制,发挥受众主体性
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产物,其拥有跨越地理区域的特点。在过去,人们只能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了解自身之外的不同地域环境和不同文化群体。受众在当时只是作为媒介输出信息内容的接受者,所以一直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其实,受众通过传统媒介了解的信息并不全面,也无法按照自身的意愿选择所接受的信息。由此可见,传统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并没有真正突破区域空间的局限性。虽然之后计算机、搜索引擎、智能手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大众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外界,但是文字、图像的表现形式终究不够鲜活,无法给受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短视频的出现挽救了这一局面,真实、直白的普通用户生产模式(UGC)促进了来自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了解程度。人们在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现自己的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带入了自身的文化背景因素,让观看者可以更加真实地了解来自不同文化区域的风俗与习惯,从而真正打破区域空间的限制。当然大众也可以按照自身的意愿与喜好通过短视频平台中的搜索引擎,获取自己感兴趣的视频内容和信息。
碎片化符合大众生活节奏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工作与休闲、学习与娱乐、公开与隐私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公众的生活无论是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逐渐呈现出碎片化的发展趋势。短视频中所呈现的视频信息契合了大众碎片化的时间和快速的生活节奏,片段式的视频内容能够让观众在短时间内理解视频背后的含义,提取出对他们有价值的信息。短视频平台如抖音不仅可以有效利用用户碎片化的时间和生活的快节奏,还能通过对用户画像、算法文化等技术的应用实现向不同受众群体的定向内容的传播。因此,短視频平台能够精准推送受众喜爱的内容和信息。
短视频带来的消极影响
虽然短视频的快速发展满足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心理需求,但是其对于人类自身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隐患。英国小说家奥尔德斯·赫胥黎于1932年发表了科幻小说《美丽新世界》,在书中,赫胥黎描绘了他对于未来世界的所有担心。在这本小说中,其所谓的“美丽新世界”,正是他对未来世界所有担心的代名词,他担心真理最终会被遗忘,会淹没在日常生活中的那些无聊、微不足道的事情之中,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激情、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这位小说家所讽刺的是否真的会成为未来世界的真实写照?如同上述所提到的,笔者认为短视频的发展阻碍了人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断力。
信息茧房——算法技术是否会导致人类兴趣逐渐趋同化
2006年美国法学教授桑斯坦提出了“信息茧房”这个概念,所谓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到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当代社会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主动的思想空间,为我们学习海量知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信息平台和渠道,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某些受众可能会由于现实社会中的压力、焦虑而产生逃避心理,成为一颗孤独的“原子”,漂浮于互联网之中,从而拉开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距离,现实的交流变少则会导致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见得会比以往更加流畅;反而可能会因为自己所接触的知识而产生“刻板印象”。在抖音为用户推送的短视频中,受众的注意力会随着推送的内容不断游移,大数据是新的“共犯”,凭借人们使用过的每一处痕迹,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将合乎用户喜爱偏好的内容准确地推送至其面前,受众的注意力在技术的操控之下逐渐迷失自我选择的权利,这无疑会导致“信息茧房”的问题愈发严重。此外,虽然社交媒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网络用户之间信息的互动与交流,但是不少用户却缓解不了内心的孤独感。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中以“共同体”和“社会”来指代传统社会组织与现代社会组织,前者是依靠血缘、家庭、民族等自然关系维系的紧密团体,而在后者中,成员是被分离的。滕尼斯似乎揭示出了当代社会人们产生孤独感的根本原因,即共同体的解散。正是由于孤独感的产生,个体必须通过不断与他人建立联系来实现自我建构的目的,因而其在虚拟社群中只能通过不断将注意力游移在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上来试图解决由于共同体的解散而带来的孤独感、恐慌感、无力感。这个现象被美国学者雪莉·特克尔称为“群体性孤独”。社交媒介的出现正好满足了现代社会大众的需求与认知偏好,大量的社交媒体平台不断加入市场。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是网状的,以发布内容为中心海量辐射用户,每一个视频都相当于一个公开的意见交流场,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在群体中放大某些情感效果,也可以在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达到普遍的共识,从而在这样临时性的聚集行为中满足情感交流与身份认同的需求。而这同样也会加速信息茧房的进程。迄今为止,关于信息茧房的影响很多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读,Borgesius认为至少现在人们还不能生活在绝对的信息茧房中,因为人们很难完全避免观点不一致的内容。关于抖音的算法技术所推送的信息是否会把人们完全置身于信息茧房之中,则需要学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短视频导致用户陷入“注意力分散”陷阱
传播学者罗伯特·哈桑曾在《注意力分散时代:高速网络经济中的阅读、书写与政治》一书中提到,信息传播技术加速了时间,加速了社会运行,这使得意义的电子化再现开始以一种持续加速的节奏跳跃和流动,它拒绝停顿,拒绝迟滞,拒绝专注,拒绝反思意义的需要,这就进入了哈桑所说的“注意力分散的时代”。如同上文所提到的短视频的盛行与爆火主要满足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需求。但是这种碎片化、快节奏的视频播放形式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博人眼球、逗人一乐,并没有深刻的价值意义。用户只要动一动手指,就可以完成视频的切换与播放,大多数的短视频时长是十几秒到两分钟左右,可以在极短的时间之内获取核心信息。许多藝术作品,例如电影和书籍,它们往往需要受众在阅读和观看之后对人生价值观,甚至是对于整个世界进行深度的思考及反省。如果用户把观看短视频的速度和节奏应用于观看电影、阅读书籍,那么电影与书籍存在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低俗文化问题层出不穷
抖音应用融合了以UGC、PUGC、PGC为代表的内容生产模式,构建了新的传播生态。这种新型的传播结构允许普通用户自主生产内容,使普通民众有了使用和管理媒介的权利与自由。但是同时也会出现一系列的低俗文化问题,如色情、暴力等。这些低俗文化的传播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信息审核的重要性。根据库尔特·卢因提出的“把关人理论”可知,过去对于信息的审核都是前置式的模式,会对即将输出的信息进行层层把关,所以低俗文化的传播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而当代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信息量之庞大促使传统的信息审核结构变为后置式的审核模式,这就使得在审核过程中会有所遗漏,让低俗文化有了可乘之机,导致其在短视频平台肆意传播。
规范短视频的建议
平台内部加强制度建设
由于短视频的信息传播渠道更加侧重于社交网络平台,这也就注定信息的规范与审核是整个视频信息内容输出环节中不可缺失的,同时也伴随巨大的工作量。以抖音为例,抖音整体的审核流程是“人工+智能”审核。AI智能机器人的参与帮助企业降低了人工成本,人工的参与弥补了AI智能机器人审核视频内容工作中的不足。两者相互协作、相辅相成,共同维护抖音平台的传播生态环境。笔者认为,除了机器人与人类的共同审核机制外,公司内部应该考虑加强员工的道德思想建设,提升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并设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使员工的职业愿景与公司使命相契合。此外,相关部门应重视完善整体审核流程,优化算法机制,利用关键词技术过滤掉平台中的低劣信息,提升监管力度,还可以呼吁短视频用户对低劣信息的传播者进行举报,并设立相应的奖励。秉承优胜劣汰的原则,鼓励普通用户生产优质视频内容,传播社会正能量,引入更多主流媒体进驻平台,为普通用户树立视频内容生产的榜样。对算法技术进行革新,推送的视频内容不应该只局限于用户所感兴趣的,不能盲目地投其所好,要让用户看得见也听得到外界的建议与声音。
政府协助平台完善传播机制
短视频平台所承载的视频内容层出不穷、五花八门,观众看到不同的视频内容会有不同的解读。部分短视频平台存在一些供人娱乐消遣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内容产物,这些视频会影响受众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不再积极主动地去挖掘事物背后的原因,而只停留在“娱乐”层面。这也是导致受众注意力分散的原因。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策略措施,提升互联网企业与短视频公司的社会责任感。还可以通过推荐和宣传具有正能量或贴切大众真实生活且具有教育意义的视频内容,引起与大众情感上的共鸣。此外,还应积极引导大众对视频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以培养大众的批判性思维。
短视频作为当代信息社会的产物对人类和社会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大众在利用短视频进行娱乐的同时也应注重对短视频本身的思考。作为短视频的生产方,要充分考虑到视频内容背后蕴藏着怎样的价值观,以及视频里所包含的信息是否会给公众带来不利影响。作为接收方,不应只关注短视频所带来的娱乐效果,更要深层次地挖掘短视频背后蕴藏着的价值观具有怎样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赵玉文.抖音短视频内容传播的伦理失范与规制[J].传媒,2020(01):52-54.
[2]刘磊,王也.短视频热播的冷思考[J].传媒,2021(20):62-64.
[3]陈力丹.当代信息社会批判[J].东南传播,2017(07):32-34.
[4]陈昌凤,仇筠茜.“信息茧房”在西方:似是而非的概念与算法的“破茧”求解[J].新闻大学,2020(01):1-14+124.
1866501705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