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戏曲的公众视域与媒介表征

2022-03-19苏博

文化产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报刊媒介戏曲

苏博

戏曲媒介具有物质的实体性,能被感触并感知。又因其具有中介性,是位于戏曲艺人(或者戏曲作家、谈论戏曲的任何人等)与戏曲受众(可以是剧场内观众、报刊的读者等)之间的介质主体,可以使双方就同一部分戏曲信息产生联系;同时还具有延伸性,可以使戏曲文本讯息不断扩展传播范围,从而产生更详细更稳定的留存信息。

戏曲媒介共同形成的传播氛围形成了戏曲传播的公众视域,这种公众视域既是指进行了戏曲传播活动的媒介组织因其传播行为而生成的一个具有广泛参与性的空间,也能指由戏曲传播活动参与者共同促成的环境。它是媒介与社会大背景环境在长期的信息传播及人际关系来往行为中逐步形成的,它和社会环境具有一些共同特点:主要由信息(也就是抽象的、意义性质的精神内容)构成;基本上属于软性的气氛或氛围;是动态的并且能随着媒介信息、组织信息的传播而变化波动。

山东的报刊业在民国时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给戏曲的传播带来了新的途径,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存在形态。由于新型公共媒介的出现和参与,山东戏曲在民国时期的成长生态开始依赖于出版物共同建构而成的公众视域空间,并有了不同于以往的媒介表征。

戏曲公众视域构建的物态空间基础——纸质媒介

纸质媒介中的戏曲,有不同的媒體话语形式,包括新型的话语力量、可信度以及可靠性,特别是出版的文字被赋予的权威性和真实性远远超过口头语言。

戏曲艺术变形成文字符号的最直观表现,是戏曲剧本的刊刻及流布。印刷在纸面上的戏曲内容,更换了受众的接受思维方式,使受众的主动思考多于临场感受。比如戏曲选本,基本都是流传甚广的、公认的精彩情节,每一个剧目选本的变迁都有其复杂性和丰富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中窥探到当时当地的流行时尚元素及民众的接受习惯和喜好。而全本戏的演出在塑造人物、营造氛围、反映社会现实等方面均有着较强的表现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效益性和功利性慢慢开始影响演剧活动,折子戏也成为了主要的展演形制。一般认为折子戏的兴起晚于全本戏,应是在明末清初时被人们所开始关注,廖奔先生认为是戏曲发展到明代中后期即嘉靖、万历时期的事情。到康熙初叶,一些剧目的折子戏演出已经代替了全本戏演出,并越来越盛行。所以对于戏曲剧本的传播研究,有许多学者从版本演变的角度进行过非常详尽的文献考证。但聚焦山东地方戏及地方剧目的并不多。

大众纸媒出现之后,人们可以相对容易地获取大量讯息,如可以看到剧本故事、剧院演出信息、作品评论、异地的民间戏曲调查等,不必专门到剧院看戏就可得知某出戏的演出反响。这种新的大众媒介不仅能影响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方式,也会引发社会组织在信息层面上的重组,进而使之功能也发生本质变化。在阅读报刊时的整体性阅读和思考的体验可以使人们的注意力既连续又集中,而不会像在现场观看戏曲演出时容易被很多因素分散,报刊的接受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以往戏曲观众们碎片化的接受状态,也逐渐改变了受众的精神整合模式,以及其心理结构。这些深度阅读空间开始在一定的受众群体内占据主导权,使大多数人开始集中精力关注戏曲理论、演出评论等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复制并发展了现实中戏曲演出的情况,使人们在报刊的虚拟空间与演出的现实空间之间找到了良好的结合点。

出版业的发展和介入,使得戏曲艺术的文学性、娱乐性及尚在萌芽中的产业性开始快速发展。“艺术不再是单独的、孤立的现实,它进入了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因而一切事物,即使是日常事物或者平庸的现实,都可归于艺术记号下,从而都可以成为审美的。”很多研究者在研究戏曲报刊时,会结合整个文学运动和文学发展潮流等因素。自然也就提供了许多资料性和判断性极强的研究成果。如王兴昀的《<北洋画报>戏曲资料浅析》(《戏剧文学》2015年第2期)中总结了该刊物的报道对象主要包括梨园掌故、戏曲常识、演出信息、演员宣传、戏曲批评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戏曲新闻和戏曲理论文章。《剧学月刊》则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关于戏曲舞台艺术研究实践的论述:技术层面的革新、控制层面的进步、美术层面的新论,并注重戏曲的社会教育意义和作用,关注戏曲的舞台艺术方面的特性,注意到了写实主义向写意主义的转变。刘慧在《济南与烟台城市早期现代化比较研究》里粗略统计,截至到1924年,济南曾刊出过各种报刊近50种,到1927年,济南报纸数量在全国排列第五位。据《齐鲁报业百年史料汇编》统计,仅官方各级组织主办的报纸已达38种之多。主要的戏剧类期刊有:《剧谈》(1932年12月创刊,济南大东书局发行)、《舞台艺术》(1935年3月创刊,济南山东省立剧院发行)、《戏剧半月刊》(1936年7月创刊,济南戏剧半月刊社主办)、《戏剧》(1945年10月创刊,山东省文协戏剧编辑室主办)、《歌与剧》(1946年10月创刊,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出版)等等。

报刊在发行地区的戏曲接受人群观念里建构了公共艺术认知。这种阅读接受是一定意义上的社会艺术空间,包括认知、欣赏、互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如演出预告让受众知晓讯息,戏曲剧本及评论的文本刊登让受众可以进行艺术鉴赏,持各种不同观念的学者发文讨论一些话题,使受众得以拓展知识和信息接受的维度等等。

不同纸质媒介之间也有互动关系产生,如有刊物提到:张道邨主办了《快报副刊》和《小钢炮》,王统照、杜宇、姜宏主编了《青潮月刊》因销路困难仅出了两期。胶澳、铁中、女中、礼贤先后有刊物创出,多是油印本子和附于报纸,铁中的旬刊“文艺分量重一点”。还有刊物提到:“青岛自胜利后,新出刊物,不下三十种,近为团结力量,推进本市文化运动,由会计月刊、影剧周刊及青声月刊等十余杂志社发起……影剧周刊姜铭琛……”其自称的办刊宗旨是:“沟通中外学术思想,介绍当代文艺创作,研究中国考铨问题,报导青岛文化动态。”

现代媒体的介入,可以说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历史定位起到一个定格的作用,这归功于公共媒体的权威性以及其对消息的放大性。媒体可以反映现实,同时也可以创造现实,二者结合,可以明确现实。社会状况和民众的认知观念都可以通过媒体进行公开反映,进而扩大事实并明确事实。

生成于公众视域中的戏曲媒介表征——新闻和广告

民国山东报刊中的戏曲表征,最典型者,当属戏曲新闻和演出广告两者。

民国时期的戏曲新闻、演出、报刊广告使得戏曲开始体现出大众娱乐性质的另一个层面:抽象娱乐空间。娱乐性(闹热性)是戏曲的一个基本属性,用席勒的观点来看,娱乐被视为一种“溶解性的美”。娱乐使人松弛,所产生的即是一种溶解性的美。席勒认为人性的观念与美的一般概念均是出自理性,人性的圆满即是美。但现实中的人与观念中理想的人是不同的,是要受到各种限制的,一种限制是单独的片面活动的力破坏了人性本质上的和谐一致,带来了一种紧张状态;一种是两种基本的力同时衰竭,使之变为松弛状态。“溶解性的美”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宁静的形式缓和粗野的生活,另一种则是用活生生的形象给抽象的形式加上感性的力。娱乐就是通过轻松和谐的快感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紧张得以溶解。“溶解性的美适用于紧张的心情,振奋性的美适用于松弛的心情。因此,片面地受法则控制的人,或是精神紧张的人,须通过形式得以松弛,获得自由。”

另外,报刊也使戏曲图像作为新闻及广告的内容组成而被大批量生產及复制,并得以快速发展。由此,以文字为主要表达符号的报刊,对于戏曲文学性的传播乃至戏曲的娱乐性的建构及传播均起到了推动作用。

报刊对于戏曲审美性的提升作用非常有限,反而是在传播现实、推广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首先是由于受众接受水平的局限,其次是戏曲艺术本身的发展状况。还有重要的一点,即当时的社会观念及思潮并不利于传统戏曲的进步,报刊的渠道作用也就相应打了很大折扣。

民国时期山东地区的戏曲新闻,在广播里的呈现方式暂时很难考证,只有一些报刊上的信息可拿来作为分析材料。以《山东民国日报》为例,其中关于戏曲内容的新闻,大致可分为戏曲组织的动态和戏曲演出的通告两种,也有少量的关于戏曲的政策制度,如:

短讯:电影戏剧检查废止,上海市新闻不检查。中央社重庆八日电:关于电影戏剧及图书审查,中央于去年九月曾明令废止出版审查制度,兹中央又于本年二月九日明令废止戏剧审查,原令如下:戏剧检查在抗战时期中央方面由中央戏剧电影审查所统筹办理地方方面剧本审查,由各省市政府图书杂志审查处办理,戏剧上演检查则由各该当地政府主管机关在省各教育厅市各社会局县各社教主管科分别派员临场检查,抗战胜利以后,因书刊审查办……

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在民国时期自然还不具备任何规模。但文化一旦成为商品,则意味着文化进入了经济市场,并且会开拓属于自己的文化市场。文化只有成为商品才能进入市场,文化也只有在进入市场后才能实现作为商品的价值。

一般来说,最多的戏曲内容广告当属演出讯息。如《山东民国日报》曾有一则广告,不仅宣布了演出信息,还简介了一些幕后故事,表明是为了庆祝时任总理诞辰才准备的公演,由梨园工会联合演出慰问部队。演出主要由三民主义青年团山东支团济南分团部所组织的济南青年剧社负责,由社长郑力生带领排练,剧目是五幕爱国名剧《夜光杯》,其公演曾经轰动过陪都重庆。本次演出场所是位于经二路纬三路的青年剧院(现济南工人文化宫职工剧院,始称新济南电影院)。

有庆祝总理诞辰的,也有为了筹款的。济南市医药总会在济南市南门里舜庙内附设有中西慈善医院,会长为商业大亨李伯成,副会长为张汉臣,医院属义务运营,病人就诊不收取任何费用。为了该慈善事业,曾演剧筹款。从中看出,演戏的目的有很多种,理由也是多种多样。此外还有剧本连载、戏剧理论、调查报告、演剧动态等几种类型。

王国维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媒体时代也自有其独具特色的文学表达形态,反映在戏曲内容上,则体现为剧本的刊载、理论的阐述等报刊内容。因将关注大众媒体作为戏曲史料的一种获得路径,以及部分传播学理论的加入,使得对戏曲史的研究开始由对单种对象的介绍考证到对众多信息遗物的综合研究。从戏曲史学及文献学角度将此类报刊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将报刊遗存和文献记载进行综合互融性研究,形成系统性的文献综述及数据系统,就能从中归纳总结戏曲媒介的发展特征。此思路不仅将戏曲定位成立体的舞台艺术,还能从各类媒介文献留存中寻找戏曲演出的协作情况,关注场上演员与场下受众双向互动的过程;进而将戏曲纳入社会文化的整体之中,将其还原为大众娱乐方式,审视其地位,才能厘清其在社会文化系统中的运作规律和影响。

民国时期的这些报刊中所刊载的关于戏曲的文章,在封建社会消亡之初,就给大部分受众带来了崭新的戏曲审美场域及相关体验,也拓展了戏曲艺术的生存范围,强调了戏曲艺术的文学属性,这种文学属性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于印刷媒体而兴盛起来的。民国时期有如此多的报刊关注文学乃至戏曲文学的发展,不断滋养着戏曲受众,构建出新的戏曲审美空间。

参考文献

[1]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刘慧.济南与烟台城市早期现代化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3]石秀.岛上文坛总巡礼——近二十年来文坛的一笔总账[J].青岛文艺,1946(01):21-25.

[4]张鹏.山东省立民众教育馆研究(1929-1937)[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课题项目】本文系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山东省戏曲文物与戏曲传播研究”(项目编号:ZD201906028)的研究成果。

2534501705237

猜你喜欢

报刊媒介戏曲
《戏曲研究》稿约
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雷殛”结局新探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戏曲从哪里来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2017年“少儿报刊阅读季”启动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