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视域下的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探析

2022-03-19陶飞

关键词:一体两翼网络舆情全媒体

陶飞

摘    要:全媒体时代,加强高校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完善其应对机制,对其进行有效治理,意义重大。文章认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可以分为潜伏期、爆发期、蔓延期、反复期、缓解期、长尾期六个阶段,舆情展现出多元交互、裂变传播、即时扩散的基本特征。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构建“一体两翼”(高等学校—新闻媒体—政府网信部门)多方协同的应对机制,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面,真正建立起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

关键词:全媒体;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一体两翼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2-0020-03

一、理念与视角:研究背景和意义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传播手段的深度融合,媒体传播进入了以全程、全息、全员、全效为特征的全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信息传播也呈现出传播主体与客体相互融合、传播渠道方式多样化、传播流程发生改变的新特征[1]。依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创纪录的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4%,手机网民规模达到9.86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9.7%,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6.2个小时。全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广大民众信息获取的主渠道,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和利益诉求的汇集地。

网络舆情本身具有两面性:积极正面的效应是为民众合法权益的实现和维护提供一种路径;消极负面的效应是影响民众的价值判断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近年来,诸如“实验室爆炸”“学术论文造假”等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并借助移动互联网,通过微博、微信、手机APP、短视频等迅速传播,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呈几何级数增长,将高校和当事人置于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严重影响了高校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加强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完善其应对机制,对其进行有效治理,就显得意义重大。目前,大多数高校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和治理还停留在一家唱“独角戏”的误区,亟须打开思路,在实践层面探索构建一种高效的应对机制。

二、关注与聚焦: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及基本特征

(一)演化规律

通过对江苏海洋大学五年来近20起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过程的分析,发现其与我国学者李彪在2011年提出的六阶段模型有较高的契合度[2]。笔者在进一步优化六阶段示意图基础上进行详细爬梳(如图1)。

1.潜伏期。这是舆情的孕育阶段,也是网络民意的啸聚阶段。这一时期,网民在微博上的一次吐槽,或是在微信朋友圈的一次分享,亦或是“抖音”平台上的一次直播,都会在短时间形成一定影响力。全媒体时代,舆论传播结构的扁平化,让网络民意的传播过程大大提速,舆情潜伏期的时间趋近于零。

2.爆发期。这是舆情扩散的第一阶段,舆情的传播呈裂变式发展。这一时期,突发事件本身已受到网民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网民参与到该事件的讨论中,舆情的影响力呈几何级数增长。除了普通网民,各类媒体、网络大V、意见领袖也开始介入舆情的传播,并因为其自身具有的较大网络话语权和传播优势,进而引导舆情的走势。该时期因为舆情参与主体显著增多,事件话题的讨论热度剧增,极易演变为网络热门话题。

3.蔓延期。这是舆情扩散的第二阶段,舆情数量继续增多,舆情风险持续加大。这一时期,舆情借助各种新媒体手段实现全网传播,大众对该突发事件的关注度达到峰值,舆情量达到顶峰。在这一“火上浇油”的阶段,涉事高校需要适时介入,审慎地采取干预措施。但处置和引导不当,反而会推波助澜,进而演化成舆情风暴,严重影响高校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

4.反复期。这是舆情扩散的第三阶段,舆情的数量开始减少,舆情风险逐渐降低,但话题的热度会有所反复。这一时期,随着涉事高校在前一时期已经介入并采取干预措施,舆情基本已经明朗,主要事实也已被披露并经证实,各方观点也都较为明确,网民对该突发事件也会有自己的是非判断。但是,随着事件的一些细枝末节被不断“爆料”,新话题时而涌现,引发一定范围的讨论,热度也会有所反复。

5.缓解期。这是舆情的衰减阶段,舆情量显著减少,舆情的危害性显著降低。这一时期,随着政府或其他社会力量的介入,突发事件所涉及的问题得到解决,难有新的爆点或热点,网民的不满情绪得到宣泄,关注点开始转移,舆情参与主体也显著减少,舆情趋于平息。

6.长尾期。这是舆情的消弭阶段。舆情的影响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就像一条长长的尾巴,而涉事高校和当事人会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声誉、经济利益等)。

需要指出的是,这六个阶段是人为划分的,为了更好地说明和展示舆情的演化过程。在现实中,并非每个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都会按时间顺序完整经历这六个阶段,而各阶段之间的界限实际上也没有那么明显。但是,对于舆情量峰值区域的把握有重要意义:找准峰值区域,及时介入,采取干预措施,展开舆情应对,合理、最大限度地控制舆情的影响范围。

(二)基本特征

网络舆情是民意表达的新渠道,虽然可凝聚社会共识,但也容易发生信息失真、主观化、舆论失范的现象,加剧社会裂痕,导致社会不稳定[3]。笔者经过系统梳理后发现,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展现出多元交互、裂变传播、即时扩散的基本特征。

1.多元交互。高校突發事件网络舆情的参与主体、事件话题、网民观点都展现出多元性,且相互交织在一起。一是参与主体多元,既有与舆情事件关联度较高的高校师生、学生家长、涉事高校及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又有各类媒体、网络大V、意见领袖,以及充当“吃瓜群众”角色的普通网民。二是事件话题多元,涉及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涵盖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各类收费、招生、考试、奖惩、福利、餐饮、住宿、师德建设等方面。三是网民观点多元,各种观点纷纷被抛出,引发不同社会思潮的激烈碰撞,甚至会出现歪曲解读、集体抗议、造谣诽谤、恶意谩骂、人身攻击等过度、过激行为。

2.裂变传播。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形式是由单一信息通过事件话题裂变为多个信息片段进行传播,舆情的影响力呈几何级数增长。以江苏海洋大学近年发生的“‘完美校园’手机APP预约洗澡难”这一舆情为例,由“洗澡难”这一校园新闻事件,迅速引发了广大网民对于学校行政决策机制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商业利益输送以及手机APP过度使用等话题的探讨,相关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榜。此外,大学校园可谓“新闻富矿”,各类媒体、网络大V、意见领袖悄无声息地“入驻”高校,一旦发现能够引起大众兴趣的新闻线索,便会“穷追猛打”“抽丝剥茧”“打破砂锅问到底”,而由于他们往往掌握舆论的“金话筒”,所以会对舆情传播产生推波助澜的效果。

3.即时扩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借助全媒体技术的即时扩散优势,实现全网的迅速传播。全媒体时代“万物皆媒”,人人都有麦克风。媒体的发展愈发多元化,从微博、微信、QQ到手机APP、运营号、直播平台,普通民众获取资讯的媒介不断拓展。相比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舆情传播速度和次数的有限性,融媒体的发展为舆情无限次、低成本、爆炸式传播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当下,网络舆情的生成及演化模式正持续发生变化,高校任何一个突发事件都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普通民众集体关注,从而使高校站上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也对高校的舆情应对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三、审视与建构:“一体两翼”多方协同的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当前,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存在诸如“引导主体不明,权责边界难厘”“管理色彩浓郁,引导色彩淡薄”“应急个案频繁,长效机制鲜有”等问题[4]。事实上,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调动多方主体的积极性,构建“一体两翼”多方协同的应对机制,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面,真正建立起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

(一)“一体”: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作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处置的主体,应当建立由学校党委领导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党委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学生处、研究生处、保卫处、信息化处等职能部门。各部门要相互协作、各司其职:党委办公室负责舆情处置的统筹协调;党委宣传部负责舆情的日常监控及分析研判,以及开展舆情新闻应对;党委教师工作部负责与教师关联舆情的查实和处理;学生处、研究生处负责与学生关联舆情的查实和处理;保卫处配合做好重大网络舆情的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信息化处为网络舆情处置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高校要重视辅导员、思政课教师、校园意见领袖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和处置中的作用,加强专、兼职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要建立起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及分级响应处置机制,形成规范的工作流程,根据突发事件的舆情影响,制定差异化且合理科学的应对策略,有序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要做好信息公开工作,遵循重要信息主流发、事件态势及时发、注意事项重复发、权威信息重点发、相关信息适时发、次要信息选择发的“六发”原则[5]。找准舆情引导的时机,持续通报事态发展,讲真话、会讲话,少讲、不讲官话套话,厘清思路,用“冒热气”“带露珠”的语言审慎回应师生和民众关切的问题,积极主动牵引舆情走向,降低舆情的危害性。

(二)“两翼”之一:新闻媒体

新闻媒体具有第三方的独特优势,掌握着社会重要的公信资源,持有全媒体时代社会舆论的“金话筒”。因此,高等学校与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新闻媒体建立一种相互协作、良性互动的关系,对于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高校要坚持舆论引导的主动性。要善于借助新闻媒体发声,利用其媒体平台主动、及时地发布通告,披露事件真相,澄清不实传闻,避免以讹传讹,压缩突发事件负面舆情的传播空间,抢占舆论制高点。其次,高校要提高舆论引导的科学性。作为舆情事件的当事人,高校身处舆论的风口浪尖,往往百口难辩。这时,就要让新闻媒体介入进来,借助其公信力,发挥其舆论监督作用,从他们的视角来探究事件真相。最后,高校要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突发事件往往会引发民众热议,各方观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高校宣传部门要对其进行分类和分析研判,针对热点话题核心,借助新闻媒体的各类平台巧妙设置议题,引导网民讨论协商、达成共识,在个人诉求与公共理性、少数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寻找到平衡点,从而为后续舆情的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三)“两翼”之二:政府网信部门

当前,高校舆情引导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6]。政府网信部门在高校突發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中责无旁贷,作用无可替代。

首先,绝大多数的普通高校由于人力、财力、物力的限制,对舆情日常监控及分析研判的能力非常有限,专业性不够,而这恰好是政府网信部门的优势和强项。因此,高校要积极加强与政府网信部门的合作,以弥补自身的不足,提升舆情监测、分析和处置的能力。其次,“学术腐败”“校园暴力”“招生猫腻”“畸形师生关系”等高校突发事件容易引发网民的群体性关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此大肆炒作,煽动网民情绪,攻击抹黑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甚至抨击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由于高校没有行政执法权,因此,要制止这样的违法犯罪行为就必须依靠政府网信部门的重拳出击。最后,后真相时代的特征是情感重于事实,因此,官方发声的态度和诚意对于舆情走向尤为关键[7]。高校处置网络舆情,要多做加法,努力寻找官方“外援”,尽最大可能获取政府网信部门的声援和支持,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士强.新媒体环境下医院舆情管理SWOT分析及对策[J].传媒,2020(17).

[2]李彪.网络事件传播阶段及阈值研究——以2010年34个热点网络舆情事件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1(10).

[3]何天秀.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与法律规制[J].青年记者,2020(26).

[4]刘浩然.自媒体时代高校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9(1).

[5]赵林云.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引导的基本原则[J].人民论坛,2020(27).

[6]王红霞.网络强国战略下高校舆情引导路径创新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9(2).

[7]申金霞,万旭婷,程南昌.教育舆情研判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0(2).

1363501186214

猜你喜欢

一体两翼网络舆情全媒体
浅析一体两翼教学在中职建筑专业课程中的作用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2015 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