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研究

2022-03-19丁建范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思政教育高校

丁建范

摘    要: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宏观导向下,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各高校普遍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大学生新型就业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融合性,因此,现阶段推动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就成为重点内容。文章首先论述了高校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继而指出了二者融合需要注意的内容,最后就如何有效融合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2-4107(2022)02-0090-03

创新是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我国应对经济新常态、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发展效能的根本出路。当前,随着国家层面对创新的日益重视,高等教育普遍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破解大学生就业难,提升经济发展活力,也有着重要的价值[1]。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融合空间,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构建互补性的融合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以及思政教育的深化均有着不容小觑的价值。

一、高校思政教育與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1.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创造转变,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对人才需求层次以及人才需求结构均带来了较大的变化。紧扣时代的发展方向以及客观需要,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而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同样以此目标为依归[2]。第一,就思政教育而言,其具有意识形态教育与道德教育双重性质,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可靠建设者以及合格接班人的必要教育形式。第二,就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其立足于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同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以及在人才培养价值诉求上的相通性,为二者的融合铺垫了基础。

2.教育内容具有关联性。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具有很大的关联性。思政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具有内容丰富、全面的特点。思政教育中不少内容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以道德观教育为例,职业道德是道德观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它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具备爱岗敬业、诚信经营的意识,具备现代市场经济下应有的服务理念与服务能力,而这些都是学生创新创业所不可或缺的内容[3]。又如,法律观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为目标,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乃至日后的工作中遵纪守法。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到的法律内容同样为数不少,比如《合同法》《公司法》等。创新创业需要学生具备远大的理念以及良好的品质,而这些正是思政教育的重点所在。二者在教育内容的关联性,使得学校在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可以采用融合教育的方式。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以创新创业教育赋予思政教育时代色彩。思政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最具特色的教育内容之一,自建国以来便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不同的时期,思政教育承担着特殊的责任与使命。从时代需求与学生培养的实际需要出发,新时期赋予思政教育新的内容,也是永葆思政教育活力与生命力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仍有很大空间,创新能力存在滞后于发达国家的现象。创新创业教育是从教育层面提升我国创新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新型人才的可靠保障。因此,思政教育必须紧扣时代发展的方向,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思政教育中,以创新创业教育赋予思政教育时代色彩。习近平总书记教导青年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锻炼意志品质”[4]。为寓创新教育于思政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2.以思政教育规范创新创业教育价值方向。尽管我国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有一段时间,但从创业实践的表现来看,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与发达国家以及经济发展态势同样良好的发展中国家还存在差距。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不仅是由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也和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创业理念以及良好的创业品质有着很大的关系。部分大学生将创业活动视作躲避就业的借口,没有认真对待创业项目,还有部分大学生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短期内见不到良好的收益便萌生退意。思政教育虽然不涉及创新创业教育技术层面的内容,比如创业计划书的制定、创业团队职责分工等,但思政教育却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价值导向作用。思政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中心,能够引导学生在创业活动中树立远大的理想,帮助学生自觉抵制负面思想的侵蚀,且思政教育对学生坚毅品质的培养也有着很好的效果,是保障创业活动持续开展的有力武器[5]。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注意点

(一)主体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主体性不足也是制约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教育中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绝对主导,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这对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取得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在融合教育中必须将学生的主体性作为融合的前提条件。首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融合教育的主导权交给学生,构建学生自我教育机制,提高融合教育的实效性。其次,注重师生间的平等交流。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要具备平等交流的意识,以平等的身份倾听学生的意见,接受学生合理的建议。最后,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对未来的发展规划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融合教育中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发展诉求,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提高融合教育的效果。

(二)实践性

当前,高校在思政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教育中均以课程教学为载体,而课程教学的中心则围绕着理论授课开展,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就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例,部分高校围绕《创业基础》教材,一板一眼地开展教学活动,忽略了学生的实踐训练,导致学生在创业活动中存在纸上谈兵的现象,影响了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正因为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均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二者的融合中,必须将实践作为重点,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的实践机会,第一是广泛开展各种实践性的活动,第二则是为学生的实践创造稳定、高效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得到发展与提升。高校可以开展各种类型的素质拓展活动,以素质拓展活动作为学生思政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训练的媒介,在素质拓展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集体意识、拼搏精神。

(三)互补性

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融合空间。现阶段,部分学校已经在教育中推动二者的融合,但在融合理念以及融合方式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融合的本质是将两种教育形态完全杂糅到一体,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教育形态。但在实际的融合中,高校更多地是在思政教育中增加一些创新创业教育的元素,或者在创新教育中融入一些思政教育的内容,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主次性,没有形成相得益彰的互补作用。因此,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需要将互补性作为重点,第一,树立整体教育的意识。教师需要突破原有的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分离的思维障碍,以培育学生为中心,树立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教育的意识。第二,注重交叉融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需要突出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交叉融合,而非一方向一方的渗透,这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最大限度地发挥一方对另一方的互补作用。

三、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对策

(一)以教材编撰为重点

高校可借助校本资源的建设,来推动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高校一方面要充分发掘现有思政教材中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元素,另一方面要结合创新创业教材,做好二者间知识点的衔接,比如在“创业者的素质与能力”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

(二)以实践活动为关键

实践活动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主体性强、实践性突出等特征,在学生的培养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在二者融合中,高校需要以实践活动为关键,借助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以及实践指导的有效落实,来实现融合教育的目标[6]。第一,深入开展创业项目实战竞赛。创业项目实战是为学生积累创业活动经验,帮助学生了解创业活动流程,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的有效手段。创业项目实战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市场调研能力、项目策划能力、市场推广能力等基本素质,也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创业观、良好的创业品质与高尚的创业精神,后者正是思政教育的范畴。高校在创业实战竞赛中要渗透思政教育的内容,以思政教育提升创业项目实战的效果。第二,有效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创业活动具有复杂性、艰巨性等特点,对创业者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均有较高的要求,而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正是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学校可以开展素质拓展运动,比如野外生存集训活动,以素质拓展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坚毅品质、团队精神,有效提升大学生作为创业者的素质,实现融合教育的目标。

(三)以平台建设为依托

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方法上具有相通性,均离不开实践平台的建设,尤其是对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实践平台更是学生技能训练与创业经验积累的重要保证。因此,学校需要以平台建设为依托,结合当前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需要,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以项目为中心,涵盖创新创业的全部流程,包括项目申请注册、项目运行等。同时,实践基地中需要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定期对参与实践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强的思政教育。校企合作是当前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许多高校跟周边企业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并初步构建了校企合作的平台,为学生广泛参与到社会工作实践中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当前校企合作平台多以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为能与思政教育有机衔接,在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中要增加思政教育的内容,让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校企合作的“一体两翼”,在主要合作企业中派遣跟班思政队伍,主要负责学生思想动态的追踪把控,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四)以师资培育为保障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不同的师资队伍,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无论对思政教育,亦或是创新创业教育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师资队伍已经无法满足融合的需要。因此,高校必须以师资队伍培育为保障,第一,扩大教育队伍。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均有很强的实践性,尤其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与实践内容较多,而学校的课程教学以理论授课为主,师资力量也大多缺乏实际操作经验,这势必会影响课程授课的效果。因此,高校需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广泛邀请企业的管理人员或者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创业成功的大学生代表,到学校开展实践教学,丰富教育队伍数量的同时,提升教育教学的层次。第二,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融合教育需要思政教师具有创新创业的知识基础,同样也要求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具有思政教育的素养,学校要以融合教育开展的需要为依归,积极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以联合培训、交叉培养等方式来提升教师队伍的复合能力,为融合教育的深度开展与有效进行提供坚实的依靠,构建师资体系[7]。

四、结语

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着很大的融合空间,二者不仅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教育内容也有关联性,因此,高校可以将二者有效地融合起来,结合当前社会人才需求现状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推行融合教育。同时,为了保障融合教育的效果,高校需要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平台建设、师资培育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马秀叶,王智庆.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J].西部素质教育,2018(6).

[2]陈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3).

[3]陈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技术型大学思政工作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6(20).

[4]习近平.习近平回信勉励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N].光明日报,2017-08-16(1).

[5]傅春长.浅谈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融合路径——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研究》[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5).

[6]赵冬娥.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1).

[7]段焱.高校思政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析[J].理论导刊,2019(12).

2297501186348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思政教育高校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