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艺术生的高中思政课堂有效性提升对策
2022-03-19于晓琴
于晓琴
[摘 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具有艺术专业特长的人才,是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高中艺术生的高考定位、科目学习内容与其他高中生有较大的区别,所以面向艺术生的高中思政课堂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形势和艺术高考要求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师要提高面向艺术生的高中思政课堂有效性需从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艺术生;高中思政课;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03-0016-03
当前,部分高中艺术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不大,学习效率不高,需要教师激发他们对思政课的兴趣和提高他们参与思政课的积极性。本文主要面向艺术生,对提高高中思政课堂有效性提出以下几个对策。
一、教学资源的选取
(一)根据艺术生学情选取教学资源
高中思政课是一门抽象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学情选取教学资源。部分高中艺术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但是他们性格活泼,根据这些特点,思政教师可以多选取故事性强的材料,以激发其学习兴趣。部分高中艺术生注意力可集中时间短,思政教师可以选择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加以引导。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观看《感动中国》节目时,学生触动比较大,能够用心观看、用心感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选取教学资源的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才能选出真正适合他们的教学资源开展有效教学。
(二)根据艺术生专业选取教学资源
艺术生与普通学生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有艺术特长,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艺术生的不同艺术特长来选取教学资源。银川市实验中学的艺术生分为三大类:音乐类、美术类、体育类。音乐类艺术生设有9个班,美术类艺术生设有18个班,体育类艺术生在普通班学习。针对不同的班型,笔者会选取不同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例如,在音乐班教授“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一课时,笔者以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导入,让学生思考歌词,然后向学生提问:“如果让你来填词,但你不懂相关的知识,怎样才能完成呢?”这让音乐类艺术生能够真正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尊重了他们的个性发展,让他们成了课堂的主体。在美术班讲授“把握思维的奥妙”一课中的“意识的作用”时,笔者让每个学生画一幅金鱼的图画,先请两个学生上黑板完成,然后问他们:“为什么每个人画的金鱼千差万别?”进而引入“意识的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等知识点。教师选取的教学资源符合学生的艺术特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由浅及深地讲课打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取舍
(一)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对课堂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教学目标的设定不是盲目、随意、千篇一律的。高中思政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学情,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设定出符合高中艺术生实际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是独立的个体,要以最优化的方式进行组合,使其真正适合高中艺术生。教学目标要有一定的层次,侧重点明确、重难点清晰。思政课对实现高中艺术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极其重要,因为高中艺术生对知识点的接纳程度和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传授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教师设定三维目标时必须具有针对性。例如,笔者在教学“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一课时,必须考虑三维目标的实现过程是否合理。一般情况下,一维目标是对政府职能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二维目标是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分析政府职能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三维目标是提升对政府的认同感。但是针对艺术生,笔者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先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提升艺术生对政府的认同感?因此,笔者让学生课前收集银川市政府的基本信息和调查近几年银川市政府的工作情况,课上让学生通过互相分享和分析收集到的资料,直观感受到政府为自己提供的管理和服务,进而提升了学生对政府的认同感。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学生既了解了本课的重点知识和基本原理,又提高了辩证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首先,不管是艺术生还是普通学生,教学内容的安排都不能脱离课程标准这个基础。不少艺术生文化课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对此,思政教师需在教学时做到深入浅出,根据学生学情进行知识的整合,简化教材,让学生以最直接的方式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其次,艺术生学习文化课的时间不多,这就要求教师抓住课程重点、难点。讲课过程中,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要让学生有所收获。
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布置一定的巩固练习。高中艺术生课余时间要进行艺术特长训练,因此他们学习文化课的时间紧、任务重,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完成知识的传授,尽可能在课堂上让学生把知识内化,为以后的复习做好准备。
三、教学方法的优化
(一)以情动人,情境教学
教师可以选择的教学方法很多,如讲授法、演示法、提问法等,但是根据高中艺术生思维活跃、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等特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选用情境教学法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趣的具体情境来丰富学生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并使学生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艺术特长创设情境。例如,笔者在美术班讲授“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课时,创设了“帮老师找工作”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就业的意义、方法等,然后过渡到“美术生如何更好地就业”的问题,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职业,分析美术专业的就业前景。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体验中情感真实流露并得到升华,同时发挥主体作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寓教于乐,快乐教学
部分高中艺术生为了达到专业课和文化课“双上线”的要求,要背负文化课和专业课学习的双重压力,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折磨,如果教师讲授的知识枯燥无味,课堂沉闷、无趣,就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厌学等情绪。
新课改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思政教师想提高课堂有效性就要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让学生能够快乐学习。在课堂上快乐学习的前提是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轻松愉悦地学习。轻松愉悦的课堂,一定是教师和学生建立了良好关系的课堂。这种关系是一种平等、自由、民主、理解、包容的关系。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老师,而且是学生的朋友。笔者在银川市实验中学工作的四年中见到了很多能够与学生做朋友的教师。课上他们是幽默风趣、平易近人的师,课下他们是学生无比信任、無话不谈的朋友,学生亲切地称他们为“帅哥”“美女”。“亲其师,信其道”在高中艺术生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调查问卷中,对“如果你喜欢现在的思政课,原因会是( )”这一问题,有64.49%的高中艺术生选择了“思政教师授课有吸引力”(见表1),可见教师的教学能力强会对高中艺术生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教师要以学生的真正需要为备课、上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手段的运用
(一)在思政课堂中融入艺术专业
因材施教是提高思政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方法,要求对学生的特殊性和个性给予尊重。部分艺术生文化课基础较差,中考分数较低,不被社会和家长认可,对自己学习的专业也不够自信。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专业知识,让学生在熟悉的领域表达自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例如,笔者教美术班学生时,喜欢通过布置画画任务让学生去表达自己对某一事件的看法,给学生充分的民主、自由。笔者坚持让美术班的学生从高一开始画每个单元的思维导图,很多学生能把简单的思维导图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得别具匠心,实用性、观赏性极强。这样的作业形式学生喜欢,因为喜欢所以能够认真对待,进而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艺术生较普通高中生表演欲更强,音乐班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他们喜欢表演、渴望表演,享受站在舞台上被他人认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艺术生的这种心理进行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世界文化多样性”一课时,笔者邀请学生用音乐和动作表现“不同国家的人在肚子饿时的状态”。音乐班的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他们夸张的配乐和可爱的表演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他们也在诙谐幽默的表演中体会到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
(二)借助多媒体进行思政教育
思政课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时政性较强的课程。教师要想把抽象的东西具象化,可以借助多媒体。多媒体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使枯燥抽象的课堂变得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在回答问卷调查中“你对思政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上课的观点是( )”的问题时,有85.87%的学生支持教师运用多媒体,肯定了多媒体对理解知识点、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作用(见表2)。
运用多媒体是为了服务于课堂,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适度运用,不能滥用,不能过于依赖,更不能让多媒体最终取代教师。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要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呈现知识点,尽量减少文字赘述,通过学生喜欢的动画、图片、视频等,提升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开阔视野,理解、接受、内化思政知识,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总而言之,教师要提升面向艺术生的高中思政课堂有效性,就要善于选取教学资源、取舍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思政课上有更多收获。
[ 参 考 文 献 ]
[1] 居民.全新视角下的情境教学法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9(36):114-115.
[2] 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郭晓玲.多媒体技术对教育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1996(5):4-6.
(责任编辑 杨偲培)
1017500520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