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微写作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22-03-19梁艳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微写作核心素养

梁艳

[摘   要]文章以微写作在《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为例,探讨微写作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教师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思维品质,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微写作;整本书阅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03-0001-03

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已经从倡议阶段迈进具体实施阶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提出了要求:“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都有助于学生的语言运用与写作。

一、微写作的必要性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有不少是围绕人生、文化、教育等话题设题的,要求考生针对社会现象或事件等展开议论。这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阅读场域狭窄的单篇文章,整本书能提供更为丰富的语言情境。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微写作任务,让学生置身于不同的语言情境中去提升自身的思想素养及思维品质。

微写作,是一种根据写作需要,用简短精练的语言描绘客观事物、论述个人观点、抒发个人情感的写作形式,篇幅一般在 200字以内。自2014年起,北京高考语文卷将原来60分的作文题一分为二,即分成50分的大作文和10分的微写作。作为高考改革领跑者的北京对这一题所做的改动,在各省份掀起一股变革之风。微写作开始受到各地教师的关注,微写作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微写作的优势在于:首先,它篇幅短小,针对性强,写作方式灵活,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写作心理负担,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其次,它可以更好地考查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构思立意的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正如特级教师王栋生在《为什么要增加小作文》里所说的:“能锻炼出结结实实的二百字,并不容易,教师不要小看‘二三百字的真功夫、硬功夫。我们看‘800字以上‘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经常感到乏善可陳,原因也就在其中缺少一两个结结实实的‘二三百字。”

因此,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尝试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微写作实践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流程

《三国演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的推荐阅读书籍。教师应有效引导学生落实《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任务,让学生深入了解其文学审美价值。

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研读的:一是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了解原著概貌;二是分析选篇,寻找研究视角,明确主题,确定目标;三是提供支架,探究研究主题,设计过程性评价量表;四是推进、整合主题活动;五是引导深度思辨、交流反思;六是归纳成果,强化批判性思维,丰富成长体验。其中步骤一属于“导读”阶段,步骤二、三、四属于“深读”阶段,步骤五、六属于“思辨阅读”阶段。

考虑到高中学生时间紧、阅读精力不足等情况,笔者将微写作嵌入各阶段的阅读活动中。前期为读而写,以写为辅;后期为写而读,以读为根。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有具体实在的收获。

三、微写作的设计与实施

(一)要引导学生做到略读与精读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全书概貌

比如在导读结束后,笔者布置了两个随笔写作任务,让学生任选其一完成。

任务一:《三国演义》主要演绎了魏、蜀、吴三国的变化,讲述了很多战役,请同学们跳读目录,阅读相关内容,说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三场战役并点评其意义。200字左右。

任务二:请同学们跳读目录,阅读相关章节,探讨曹操的称谓有何变化,并阐述作者对曹操有什么样的感情。200字左右。

笔者在这里展示写得较好的两篇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1·战争专题微评]

“火攻”拼战定乾坤

历时一周,我徘徊于三国古战场,在刀光剑影中目睹了官渡之战(第三十回)、赤壁之战(第四十三至五十回)、夷陵之战(第八十一至八十四回),知道了:在官渡战场中,曹操火烧乌巢,大败袁绍,确立了他在北方的霸主地位;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操,确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在夷陵之战中,陆逊不逊,用计火烧夷陵,大败刘备,蜀国从此没落。这三场战役均非硬碰硬,都通过火攻计谋取胜,它们在三国历史上意义非凡。我由衷地敬佩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真是奇妙谋略可定乾坤!

学生以简洁的文字概述情节,条理清晰,语言通顺,同时也写出了战役的意义和自己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用心读了原著,且有较好的文字驾驭能力。

[学生作品2·人物专题微评]

称谓,如此有“心机”!

一周转瞬即逝,跳读目录,我发现曹操的称谓有孟德、曹公、曹操、阿瞒、国贼、汉贼、奸雄等。第四回“谋董贼”时他是忠义之士“孟德”,第二十四回“行凶杀贵妃”时他是蔑视皇帝的“国贼”……我发现作者对曹操由尊敬到贬斥。读了部分内容后我又发现,作者提及刘备和诸葛亮时,多用他们的字及职务。原来称谓的变化,如此有心机。作者罗贯中“拥刘贬曹”的情感倾向就这样静静地展现在字里行间。通过研究称谓,我感受到了小说丰富的文化内涵,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热爱中华文化!

从学生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她的惊喜与收获。学生在阅读、比较中发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这篇微评也是学生内心的映射,笔者因此得以看到“美丽的风景”。

在《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初期,笔者设计这样的微写作,并不是心血来潮要学生贸然研究,而是为了引导学生立足于作品的整体感知,通过跳读目录和相关章节内容,了解这部著作的概貌,知晓这部著作的结构框架、讲述的主要事件,明确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要有“生本对话”意识,注重学情,让学生关注专题核心内容,进行有效探究

“生本对话”是指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它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学生是阅读的实践者,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推进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求大求全,应量力而行。可以先由学生依据爱好做出选择,再由师生一起设置专题、探究问题,实现由教师示范到师生互动的转变。整本书阅读的第二阶段(“深读”阶段),笔者和学生一起设置了大专题内容:

1.人物专题品评,可分为“主公系列”“谋士系列”“武将系列”“降臣系列”等。

2.战争专题品评。

3.经典语言品评,如“诗词歌赋”“人物经典语录”“对联”“歇后语”等。

大专题选定后,笔者划分具体的写作任务,并让学生在追问文本、自我,聚焦内容后选择一个或多个完成。以下是学生所作的一些精彩微评: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徐庶为救老母亲,身投曹营心却在汉。我佩服他因好学上进而得来的出众才华,感慨于他的慷慨举荐,感动于他的孝心,更惊讶于他与天齐高的信义。徐庶,一个顶天立地的东汉名士!

吕布屡遭利用,即使身首异处,也仍不明白“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这个道理。我认为他是一个信仰缺失的可怜人。信仰是什么,是诸葛亮忠于汉室的精神寄托,是关羽身陷曹营依旧坚守自我的根本准则,是人们视若生命、传递前行力量的珍贵“手杖”。它是我们生命中的一束光。

基于学生的现实差异,教师应为学生的写作寻找一个支点,建立一种“场域”(写作情境)。有实效的生本对话应基于思想的交锋、思维的碰撞和有质量的讨论。学生在合作分享、反思批判中可以不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三)要有深度,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辨和批判性思考,提升思维品质

特级教师余党绪认为思辨性阅读是走向真知的必由之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思辨写作,教师应设计好三个核心环节:一是质疑和探究;二是激疑和论证;三是评估和判断,即对新旧观点进行价值和意义方面的分析。比如在整本书阅读的第三阶段(“思辨阅读”阶段),笔者给学生留下了这样的任务:

明代毛宗岗批注《三国演义》:“先主从来善哭。先主基业,半以哭而得成。”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名家对刘备、曹操两位主公有这样的说法,你如何评价?请阐述你的观点,200字左右。

笔者在这里展示写得较好的两篇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3·主公系列微评]

或“哭”或“笑”,都很倾城

我赞同这两位名家的说法。我阅读比较了第四十一回和第五十回的内容,同处困境,刘先主哭百姓哭汉室,曹操的赤壁战场变成火葬场而他却三笑华容道。从刘备哭可以看出他仁爱宽厚、爱民如子。哭是他在刀光剑影的三国中的护身符,是他坚硬的铠甲,他的哭使四方之士归之,若水之归下,甚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曹操三笑,败而不馁,善于谋略,自信霸气。这样的领导气质,也招来了五子良将。我欣赏他们这样的实干家!刘备和曹操虽“弱”“强”鲜明,或“哭”或“笑”,但都很倾城,都是人中龙凤、世之英雄,各成霸业。

[学生作品4·主公系列微评]

一声叹息:刘备的“情义”

我贊成鲁迅的说法,反对毛宗岗的说法,毕竟刘备也因为“哭”(情义)失去了霸业。

“玄德闻言大哭”使得徐庶临走前推荐诸葛亮,又“泪沾袍袖”使得卧龙出山,还“掩面大哭”使得鲁肃放弃要荆州。但我认为也正因为刘备过于注重这样一些小德,耽误了大事。如在处理关羽和张飞遇难的问题上,他过于强调兄弟情谊而不顾国家大义,导致蜀汉元气大伤,兴复汉室化为泡影。鲁迅认为作者如此叙写,“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对此,我唯有一声叹息。我觉得刘备的“情义”有一定的局限性。

思辨性阅读的目的是获取真知、解决问题。文本是思辨性阅读的根基。学生要回到文本找依据,在比较中抹去对相关人物的标签化印象,形成自己的个性化体验,提升个人思考力。

四、厘清“整”与“微”的关系

笔者开展的《三国演义》微写作实践活动目前已进入末期,笔者反思了一些问题:微写作虽然“微”而不“碎”,但也未见其“整”。微写作实践活动的开展最终是为了引导学生做到课标里要求的“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和“整理提炼专著研读或专题研讨的成果,借鉴专业学术论文的形式写成学术性小论文,相互交流”。整本书阅读贵在“整”,因此贯穿其中的微写作任务不可太繁重,免得学生失去兴趣。教师应该遵循必要性原则、适度性原则进行设计,若能使其有梯度并序列化,那便能为系统性的阅读——主题阅读“铺路搭桥”,从而让学生更快地解决另外一个大难题——批判地思考作者的价值观。这样能为研究性小论文的写作提供资料,更好地让学生汲取营养、开阔视野、增强文化传承意识、深化文化理解。

王栋生老师倡导整本书阅读不要光靠目前的“热”,还要靠理性的“韧”来开展。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探索,保持阅读与写作的热情。实践证明,有挑战性、细水长流式的微写作能为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创造有利条件。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王栋生.为什么要增加小作文[J].中学语文教学,2020(7):45-46.

[3]  王栋生.不靠“热”,靠理性的“韧”:我看“整本书阅读”[J].中学语文教学,2018(1):4-6.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微写作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微写作”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
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微写作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分析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